训练学视角下高校男子高水平短跑运动员赛前训练监控研究

2019-04-29 06:20
运动精品 2019年10期
关键词:高水平田径专项

臧 宇

训练学视角下高校男子高水平短跑运动员赛前训练监控研究

臧 宇

(南京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00)

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训练监控存在着诸多现实困境,无法同专业运动队相提并论。文章基于训练学视角,探究训练学监控指标应用于高水平短跑运动员赛前训练监控中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旨在推动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科学训练。

训练学;高水平运动员;赛前训练;训练监控

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培养是我国田径运动员培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运动员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训练用软硬件设施设备简陋短缺、训练经费少、教练员进修培训少、训练理念陈旧等诸多现实困境,影响训练效益的达成与提升,易造成运动员入校后运动成绩严重下滑[1-3]。因此,合理科学的依据现有训练监控条件是指导训练、推动运动员运动成绩稳步提升的现实手段。研究层面而言,当前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中还存在着累积性多于实证性、理论性多于操作性的特征,不利于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发展的可持续性[4]。因此,本研究基于训练学视角,以训练学指标数据作为实证依据,研究探讨规范化、系统化的训练学监控数据在高校田径高水平运动员赛前训练监控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南京大学田径男子运动员张俊为研究对象(表1)。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身高(cm)体重(kg)年龄(y)训练年限(y)专项最好成绩(s) 17570236100米10.44

注:最好成绩创造于全国田径锦标赛(9.14-9.17)苏州站,名列第四;该运动员在2015年注册在江苏省田径队,并首次代表专业运动队参加全国比赛。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百度学术进行相关文献的检索、整理、分析。

1.2.2 专家访谈法

对国内外知名短跑教练员进行访谈,

表2 2015年度重要比赛与赛前训练时间安排

比赛赛前训练时间安排(月,日)比赛项目比赛成绩 全国室内锦标赛(3.8-3.9)南京站2.7-3.760m6.71s 全国田径大奖赛(4.21-4.23)济南站3.20-4.20100m10.55s 全国田径大奖赛(5.11-5.13)太原站4.10-5.10100m10.81s 全国田径冠军赛暨世锦赛测试赛(6.27-6.29)北京站5.26-6.26100m10.64s 全国田径锦标赛(9.14-9.17)苏州站8.13-9.13100m10.44s

1.2.3 测试法

依据赛前训练分期理论,将赛前训练时间设定为4周,测试采集2015年度5场国内重要比赛赛前训练学指标数据(表2)。采集指标包括:启动跑60米、100米、150米,杠铃高翻、深蹲等五项成绩。在赛前训练开始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的周一下午训练测试课中进行数据测试采集。年度比赛赛前训练的总体指导思路为提高运动员绝对速度能力,调动神经支配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提出掌控清晰的全程节奏感能力。

1.2.4 数理统计法

应用SPSS20.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Office 2016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制图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专项跑能力测试

60米测试在于检验运动员前程速度能力,100米测试用于检验全程能力,150米测试则用于检验速耐能力。如图1,运动员三项专项跑能力测试结果的变化趋势均一致,均在第五场赛前达到测试结果的顶峰,第二场赛前达到次顶峰,对应相应场次比赛成绩结果来看,均达到了准确监控与预测运动员训练与比赛状态结果的目的。就总体变化趋势而言,运动员三项专项跑能力结果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即启动跑60米、100米、150米的测试结果均一致增高或减少。

从2015年度五场比赛的总体训练与比赛结果上分析,运动员在第二场比赛获得职业生涯百米最好成绩后,在面对第三场比赛的赛前训练安排时,由于教练员带训经验不足,运动员也无充足专业训练与比赛经验,从测试结果中就可看出,三项专项跑能力测试不仅结果不佳,且在连续三次测试中,总体表现出较大的波动(依据标准差值)。相应地,该场比赛结果也是2015年度百米比赛成绩最差的一场(10.81s)。通过赛后教练员与运动员共同总结,以及同行专家的指导,在第四场赛前训练中,在稳步前程速度与全程能力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扎实速耐能力水平的训练思路,以帮助运动员获得预防伤病与适应高强度训练的需要。该思路也被贯穿至第五场赛前训练中,并获得了显著的训练成效(第五场150米启动跑测试结果标准差值最小,表明波动性最小,速耐能力最为稳定)。但不可忽视的是,结合图2启动跑100米第4与第5场比赛数据变化来看,由于前期安排了较多的速耐能力训练内容,导致运动员虽然具备全程跑的基础能力,但是百米节奏感缺失严重,因此在第四场比赛前第一次测试结果出来后,教练员及时地增加了运动员全程节奏感的训练内容,使得运动员不仅在前程速度、全程能力,速耐水平都达到一定高度基础上,在比赛中,配以良好的全程节奏感,赛出了训练水平,最终在第五场比赛中创造了其职业生涯的个人最好成绩(10.44s)。由此总结,本年度初期比赛中,赛前训练重点被集中在训练强度中,而忽略了专项跑节奏的培养,导致运动员虽有能力,却无法赛出训练水平。因此,专项跑能力水平提升的同时,还需关注运动员全程节奏感的培养,即与专项贴合的训练内容安排更能够帮助运动员在训练中获取并掌握全面的能力与技术,赛出训练水平。而如何更为有效地在培养运动员全程跑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其全程节奏感则需进一步研究细化。

图1 赛前训练专项跑能力指标测试结果变化

图2 赛前训练每周专项跑能力测试指标结果

图2数据变化中,启动跑60米与100米的数据变化均无显著规律可循,但是启动跑150米的数据变化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可把控训练和预测比赛结果的作用,当三周测试结果呈现出梯度升高趋势时,预示无意外发生情况下,运动员可取得较为优异的竞技成绩。针对启动跑(2)与(3)中出现的“凹”型变化趋势,教练员分析认为运动员能够获取赛季次优成绩来源于三项测试结果较小的波动(图1),尤其前程速度与速耐水平的稳定性帮助百米成绩得以突破。而该变化趋势也进一步预示运动员与教练员在速耐能力训练把控上出现了一定问题,虽然本阶段赛出赛季次优成绩,但此阶段未能及时纠正训练把控与安排上的错误,最终导致了第三场比赛的失利,这也进一步提示运动员速耐水平与全程节奏感并行才能够对训练起到实际效益。由此总结,对于百米运动员而言,赛前训练安排中,速耐能力水平在跑的能力训练结构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与作用,可以明确的是,当速耐能力逐级提升时,必定预示着运动员能够获得优异的竞技成绩。本研究中未能探寻到前程速度与全程能力的变化趋势规律,而其间是否存在着可循的规律还需进一步深入与细化赛前训练安排实践,以进一步予以明确。

2.2 专项素质能力测试

杠铃高翻主要用于测试运动员上肢素质能力,深蹲则主要用于测试运动员下肢素质能力。由于赛前训练对于运动员各部位肌肉力量素质而言,并非训练安排的重点,因此该两项的测试结果的高低更多反映出运动员阶段性的机体肌肉恢复能力的强弱,是安排专项跑训练合理性的检验依据,也是进一步修正专项跑训练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与此同时,专项素质能力的波动性大小反映出相应训练平台搭建稳定性,提示出运动员是否能够适应相应强度的训练安排,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图3,运动员两项专项素质能力均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图3),且与专项跑测试结果变化相互呼应(对比图1),同样对训练的把控与比赛的预测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运动员第二场比赛赛前训练测试中,深蹲的稳定性较差,提示运动员下肢素质能力平台搭建不稳,而到了第三场比赛赛前训练中,上肢素质能力不仅处在较低水平,同时平台搭建的同样不够稳定,而此时,下肢素质能力也下降到无法激发的状态水平,表明运动员无法适应对应训练强度。结合对图1的分析,运动员上、下肢素质能力水平的平台搭建不稳、能力下降以及速耐能力的不足是前两场比赛赛前训练内容安排不当并累积所致,该结果提示教练员在训练安排中,需要通过合理安排专项跑的训练内容与强度,保证运动员专项素质能力训练平台搭建过程的稳步性与整体的稳定性。第五场比赛赛前训练中,运动员两项素质能力测试结果均处在高位,但波动性同样较大,表明相对于第四场比赛赛前而言,运动员适应相应专项跑训练内容与强度的能力得以稳步提升,但这种能力的稳定性却有所不足,这也进一步提示出新的研究问题,即运动员赛前专项素质能力的波动量处在何等水平才真正有利于训练与比赛,这需要并值得进一步研究明确。

图3 赛前训练专项素质能力指标测试结果变化

图4 赛前训练每周专项素质能力测试指标结果

与图2相比,图4的两项素质能力的各场比赛赛前三周测试结果数据变化趋势并无显著的规律可循。综合图3而言,对于运动员赛前训练的素质能力结果而言,较高的素质能力水平与较为稳定的素质能力变化是比赛获利的重要保障。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高水平短跑运动员赛前训练阶段专项跑与专项素质能力的系统化测试对于训练安排与比赛结果均具备有效的指导作用。其中运动员速耐能力具有显著变化规律。

3.1.2 高水平短跑运动员赛前训练阶段的训练核心在于解决好运动员专项跑能力与全程跑节奏感的关系。

3.1.3 高水平短跑运动员赛前训练阶段中,运动员专项素质能力的稳步提升有利于优异竞技成绩的获得。

3.2 建议

3.2.1专项跑能力提升的同时,如何更有效的维持或提升全程跑的节奏感需要进一步深入细化,而专项素质能力的最优波动幅度水平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

3.2.2 专项跑与专项素质能力规律性变化的生物学基础依据需要研究明确。

3.2.3 高水平运动员具有特异性特征,因此,需扩大研究对象数量,进一步明确本研究结论的适用范围。

[1]汪琳,杨刚山,WangLin,等.上海市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训练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8):90-92.

[2]姚强,周国海.江苏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训练保障条件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9(9):37-39.

[3]高聪.我国田径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发展现状及路径分析[J].运动,2016(13):32-33.

[4]李宝泉,李少丹.中国运动训练理论发展的困境与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139-144.

On the Monitoring of College Men's High-level Sprinters’ Pre-race Trai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ining

ZANG Yu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0, Jiangsu, China)

臧宇(1987—),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田径(短跑)训练。

猜你喜欢
高水平田径专项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以“四精四度”推进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
计数:田径小能手
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
田径翻身 足球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