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职高专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的应用

2019-04-29 00:06莫珊珊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文性高职高专

莫珊珊

【摘 要】本文论述微课在高职高专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应用,从课程课时、课程内容、学生情况等方面分析高职高专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提出明确微课的定位及设计开发原则、聚焦人文性、凸显特色化、依据学生节奏避免共性思维等微课设计开发策略,并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桂林文化城文学”系列微课为例进行探索。

【关键词】微课  高职高专  中国现当代文学  人文性  桂林文化城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C-0097-03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创新进步,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手段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背景之下,出现了以慕课、微课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们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共同之处,同时又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成为当下教育领域内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微课是目前现代教育技术中使用广泛的一种形式,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微课在高职高专文学课程中的应用空间是巨大的,采用适当策略对文学类微课进行设计开发,并在教学中实施运用,可以提升课程的专业性、教学效果。

一、高职高专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的现状

作为高校中文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具有较高的地位和价值。然而,在目前高职高专中国现当代文学课面临着一些新的形势,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挑战。

(一)课程课时方面。为了适应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相关需求,提高技能实践性课程的比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传统的专业理论课在课时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由原来总课时的126课时调整为95课时,再到现在的80课时,课时量的大幅缩减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很多教学内容要压缩精简,势必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举措。

(二)课程内容方面。以前教师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非常重视文学史的观念,是从“史”的角度兼及文学作品,以史为主、作品为辅。课程改革后,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已经发生了转变,是依史讲作品,在明确文学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侧重讲作品,作品成了学生学习的重要部分,因此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体现作品。文学类课程的授课是要求学生在教师讲到某个教学内容之前,要提前阅读相关作品,了解作品的大致情节内容,为课堂上教师深入分析作品做好准备,但是较多学生都不能完成这一环节,导致教师在上课时要用很多时间完成这个内容。此外,限于自身的积淀不足、理论有限以及学习态度的浮躁,学生对于作品的掌握不到位,理解程度浅而不深,对作品的审美感悟不够,常常难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作品入手必须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三)学生的情况。随着近几年招生形势的变化,高职高专的生源质量相比之前有所下降。学生受到实用功利主义以及媒介生态的影响较多,导致他们的观念也偏向功利性,在校期间更倾心于考取相关证书和就业,对于在课程上到底学到什么不是很在意。而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智能手机普及,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新媒体的出现给课程生态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媒介文化呈爆发状态,快餐化、“微文化”的特征趋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定式,学生被吸引在丰富多样的媒介内容中,对手机的依赖性很大,一些學生在课堂上刷微信“朋友圈”、看微博、看网页、打游戏、看影视剧,严重偏离了课堂。当下学生的心态也比较浮躁,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增长,课程的专业意识不强。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表现得随意不专心,比如对于上课内容不是边听边用心记笔记,而是用手机将内容提纲拍个照片就完事,期末考试前再根据照片中的内容适当背诵识记,认为通过考试就可以了。

二、微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微课是在网络信息化时代背景之下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一种提供给学习者的在线短视频教学资源,可以满足学习者自我学习的需要。微课是在当下信息技术和社会文化语境的共同孕育下而生的,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微”。微课从时间上来说一般是5~10分钟,从内容上来说一般是选取一小段相对完整的知识点或技能点,较之传统课堂内容,其教学内容更短小精悍、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微课的资源容量一般也比较小,便于流畅观看、灵活读取,它打破了一些传统学习的受限因素,能使学习者进行泛在学习和移动学习,可以适应人们的碎片化学习需求。微课在形式效果上具有情景性强、图文并茂的特点,这使教学内容更真实、直观、生动。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将微课运用于高职高专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该课程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提升人文艺术性。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对不足,在“功利性”的氛围影响之下,学生重技能轻人文,造成人文素养的欠缺。如果将微课从文理科的专业类型角度进行分类,文学微课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类,而非理工农医类,文学微课体现的本质特征是人文性和艺术性,与文艺作品一样应该强调审美,而不是实践操作。文学作品、文学课本身就具有人文艺术性,文学类微课也应该体现出相应的格调。在设计文学微课时,应该选择恰当的内容挖掘富有营养的人文精神,扩大学生吸纳人文知识的范围,引领学生在文学、文化、哲学、历史等领域内有所涉猎。文学微课往往从经典作品、经典片段入手,这些作品和情节中通常都包含着丰富的人生经验、正确的价值取向、优秀的人生智慧,使学生在观看学习微课时能有效融入人文语境中,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此外,文学经典作品的语言之美,以及制作微课时合理运用的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可以共同营造出文学微课的意境,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旨趣。

(二)紧扣作品,回归文学的本质。微课从作品出发,有利于体现课程的特征和文学的本质。高职高专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依史而循,重在作品讲授,作品是课程的关键,微课从作品出发进行设计是课程的要求所在,作品是中文类学生学习的专业对象,立足作品就是立足专业,以作品为出发点可以增进学生对作品的关注和了解,进而增加对专业的兴趣。文学的本质是通过丰富的想象、感悟和情感达到审美,微课聚焦于作品,可以扩大学生阅读作品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节拍适当地缓下来,沉浸在作品精华之中细细品味,获得有效的审美体验。微课对作品某一内容的精细品读远比对作品的囫囵吞枣、浅尝辄止要有意义得多,作品研读明了了,学生的感悟能力、解读能力、分析评价能力自然也随之提高。

(三)保持学科的开放性。任何一个专业都是在原来研究成果的积淀上向前发展的,既有学科的稳定性,同时也有发展的开放性。相对中文专业的其他基础课程,例如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开放性特征更为突出,特别是当代文学是属于发展中的文学态势,新的作家、作品、理论、现象层出不穷,在进行现当代文学教学时既要体现学科的稳定性,即以已经积累沉淀下来的学术界有共识的文学史知识和文学作品为首要,同时也应该体现开放性,适当引入学术界认可的新的研究成果、热点现象、话题。微课的形式灵活,可以在保持学科的系统性、专业性、精华性内容的基础上,收纳新兴内容,优化教学。例如就学生的阅读情况而言,很多学生在入大学之前关注阅读的作品以当代文学为主,类型方面以新媒体文学居多,可以针对学生的阅读特点在微课中引入他们感兴趣的内容,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引导他们的课程兴趣。

(四)引用和展示丰富的内容。微课的一个特征就是情景性强,可以引入多种媒介形式,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扩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增强课堂的感染力。现当代文学微课一方面适于体现文学作品的意境,另一方面也需要经常引入一些辅助性的资料,比如作家的介绍和访谈、文史照片、作品的声画片段、作品的评价等,这些传统教学中难以展示的资源,通过微课的形式就能恰当地融入教学内容之中,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也有益于提升教学内容的全面性。例如讲到鲁迅时展现他的生平照片,讲到沈从文时展现文学界曾经对他和《边城》的评价,讲到钱钟书时展现《围城》里的讽刺艺术及视频片段,讲到戴望舒的《雨巷》时展现朦胧交错的诗歌意境,讲到金庸小说时展现奇幻卓绝的武功招式,这些都可以通过相关资源的引入在微课中得以很好地呈现。

(五)获得有效的学习效果。现当代文学微课的应用,立足于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体验感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思考的养成,形成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达到生成性学习的目的。相对于普通教材和作品,微课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资源,为学生自学提供有效的材料。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微课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师的能动性,将教师的专注力从口头授课转移到关注学生反馈上来,从学生关注的问题中进行针对性的讲授和讨论,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达到有效的学习。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微课的设计开发策略

(一)明确微课的定位及设计开发原则。微课的微特征是区别于传统课程的最大不同,课程内容的短小化、片段化既带来主题突出、针对性强的特点,同时也决定了它无法取代传统课程。传统的课程具有系统整体性,讲求课程内容的循序渐进,有着严谨理性的内在逻辑。微课适合于碎片化学习的需要,它是一个个单独呈现的个体形式,降低了课程的系统性。因此在设计开发现当代文学微课时,要明确微课与传统课程之间的本质区别,选取最有“意义”的部分,体现出某一具体的目标而非泛泛的内容。微课在目前阶段内,是无法取代课堂教学的,它应该作为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的重要辅助资源而存在,这是微课的定位和设计开发原则,在兼顾课程整体性的前提下选择选题,可以直接选取课程最关键的部分,也可以选择有效补充部分。就高职高专现当代文学而言,比如“徐志摩《再别康桥》的‘三美原则的体现”“《骆驼祥子》中虎妞的形象分析”“《边城》中的人性美”“《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成长叙事”“《棋王》里道家文化精神的体现”等,这些内容就比较适合做成微课。在设计开发微课时,除了要考虑内容的适宜性外,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作出适合学生自学特点的微课。可以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发开,方便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可以根据积累的课程教学经验,选取往届学生兴趣较大的内容。微课内容不宜过于理论化,以免造成理解的艰涩、学生自主学习的退缩,语言方面可以简洁明了、趣味幽默。

(二)聚焦人文性。现当代文学微课在选题上题材丰富性,应体现人文艺术特征,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制作微课要注重文化的开掘和品格内涵的引导,比如从老舍的《骆驼祥子》上,可以选择祥子的悲剧作为微课的内容,引出城市文明病对人性的戕害;从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和梁实秋的《雅舍》等散文,引出对中国传统文人闲适生活的态度及评价;从卞之琳的《断章》,引出对相对哲学的讨论,或者对某种爱情的看法。这些课程内容与历史、哲学、文化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微课的小空间里也能获得文化的多元性接触。制作微课要注重人性的开掘。人性已逐渐成为当下文学评价的核心出发点,作品里人物的情感、行为、态度、命运,无不体现为人性,除此之外像家国情怀、故乡、勇气、爱情、自由、选择、背叛等主题也可以納入到广义的人性之下,也容易成为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比如对张爱玲《金锁记》曹七巧的评析,讨论《百合花》的故事中有爱情吗,以及金庸笔下的悲情人物。

(三)凸显特色化。文艺性作品讲求个性特色,文学微课也可以在艺术设计、情境营造、地方特色等诸多方面展示出某种特色,以区别其他的微课作品。例如可以设置一位微课的叙述者,他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或者是文学的经历者、作家本人,甚至是一个虚拟的形象。通过系列微课的形式让该叙述者讲述内容,并在语言、服装、行为等方面进行细节设计,塑造出一个极具个性的微课讲授人形象,他既可以是叙述的角度,也可以是特色的担当。可以在微课的画面、标题、背景音乐、片头片尾处融入系列性的设计,比如每一节微课的开头,以作品中的关键句作为导入提示,结尾处可以附一首取材微课内容的自创诗,在文学微课中体现文学性。还可以体现地方文化的内容,地方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特色,它是地方高校珍贵的教学资源,高校有传承地方文化的职责和义务。将地方文化内容引入微课,不仅能获得学生的高度关注,增强他们的自信感和自豪感,也使得微课更具文化个性。

(四)依据学生节奏,避免共性思维。微课虽然在当下的教学领域内愈发重要,但是它在实际应用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交流和沟通的减少、课堂竞争性的缺失、容易形成共性思维。因此在设计制作微课时,要遵循学生的特点,依据学生的节奏,不要从头到尾都是内容的倾泻,注意讲授和设问兼有,质疑和启发并重。微课里的话语速度不可过快,注意张弛有度,在需要思考体会的点上多预留一些时间。微课内容要能引起交流与共鸣,要多设置能与学生互动的环节,注重学生观点的建构,多给予学生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解读作品时,不要将内容呈现为不可辩驳的权威性观点,要鼓励学生从现代观点出发,以理性的态度进行思索,例如结合《阿Q正传》思考“阿Q精神胜利法有无价值”,结合《潘先生在难中》思考“潘先生可怜吗”,结合《雷雨》思考“谁是导致雷雨当晚悲剧爆发的真正凶手”,结合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情况思考“我看新媒体文学”。

四、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桂林文化城文学”系列微课的实践

笔者曾经开发制作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桂林文化城文学”系列微课,分别从小说、诗歌、戏剧、媒介活动四个方面介绍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文学成就。1938年至1944年间,由于特殊的地理、社会和政治原因,桂林的文化活动空前繁荣,在文学、艺术、教育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桂林文化城”的宝贵资源,中国现代文坛的大量作家都曾与桂林文化城有着一些联系,这是桂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桂林文化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教材里并未专门体现,地方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将其介绍给学生,使地方文化有所传承,这是制作“桂林文化城文学”系列微课的初衷。以诗歌微课为例,课程选取了桂林文化城期间较负盛名的四个作品进行赏析,即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黄宁婴的《远天的木棉》、严杰人的《烽火情曲》、黄药眠的《桂林的撤退》,分别对应“土地与民族”“故乡”“爱情”“战争之殇”四个主题,引导学生对战争、历史、人性等方面进行思考,突出了微课的人文性。艺术设计上,在音乐、插图、字体、讲述人的声调等方面,注重结合战争背景,体现出凝重的作品风格。作为诗歌鉴赏,微课突出了朗诵的比重,在适宜的朗读速度中比较恰当地表现出诗歌的情感性。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4(2)

[2]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3]王阳,柯小华.职业教育微课的生成性教学应用:内涵、模式与案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5)

[4]赵磊.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5]李平.微时代:满足碎片化学习需要的微课设计与创作——以“李平现代文学欣赏”系列微课为例[J].天津电大学报,2014(2)

[6]陈寿琴.高师文学类课程微课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22)

【基金项目】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现代传媒视野下桂林抗战文化城文学研究”(17FZW048)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文性高职高专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的阳光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民俗学意识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