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I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

2019-04-30 03:40李卫红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8期
关键词:核分裂诊断率直径

李卫红

(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辽宁 盘锦 124010)

胃肠道间质瘤(GIST)属于间叶源性肿瘤,其具有非定向分化特征,高发群体为中老年人,高发部位是胃部,且多不伴有显著症状,具有较高的诊断难度[1]。临床认为,早期诊断可有效鉴别肿瘤程度,进而确定治疗方案,改善预后。CT与MRI是应用率较高的影像学技术,可科学诊断GIST。本研究旨在探究CT与MRI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5例GIST患者,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60.24±0.58)岁;病程(9.15±1.67)个月;临床表现:腹痛8例,吞咽梗阻感9例,腹部包块7例,腹泻4例,上腹部不适8例;黑便3例;病理诊断结果:阳性12例、阴性3例。本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A组给予MRI检查:仪器为磁共振扫描仪。检查前叮嘱患者空腹5~8 h,扫描序列为T2WI/T1WI联合FS/T2WI联合FSD与DWI。先行平扫,再行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钆双胺注射液(GE Healthcare lreland生产,注册证号:H20100008),行静脉团注,剂量为0.6 mg/kg,注射25~30 s时给予动脉期扫描,65~70 s时给予门静脉期扫描。B组给予CT检查:仪器为64排螺旋CT扫描仪。检查前叮嘱患者禁食8 h,于扫描前饮水0.5 L,先行平扫,再行增强扫描,以膈顶-L3下缘,膈顶-耻骨联合下缘为扫描范围。在扫描中下腹部前约2 h口服泛影葡胺(上海博莱科信谊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1023021,2010-08-03),剂量为500 mL;行增强扫描时,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碘海醇(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70327),速率为2.5~3 mL/s,总剂量应<100 mL,注射25~30 s时给予动脉期扫描,50~60 s时给予门静脉期扫描。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对于肿瘤部位和肿瘤大小的诊断率,利用Mlettinen恶性风险分级标准判定肿瘤风险性,其中,极低危险为核分裂在5个/50HPF(高倍视野)以下,肿瘤直径在2 cm以下;低度危险为核分裂在5个/50HPF以下,肿瘤直径在2~5 cm;中度危险为核分裂在6~10个/50HPF,肿瘤直径在5 cm以下或核分裂在5个/50HPF以下,肿瘤直径在5~10 cm;高度危险为核分裂在5个/50HPF以上,肿瘤直径在5 cm以上或直径在10 cm以上,不计较核分裂数量。

1.4 评价标准:以手术结果为病理诊断标准,诊断准确率=准确诊断数/本组总病例数×100%;特异度=阴性符合数/病理诊断阴性数×100%;灵敏度=阳性符合数/病理诊断阳性数×100%[2]。

1.5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1.0,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肿瘤检出情况对比:A组的肿瘤检出率、对于肿瘤部位的诊断率与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对于肿瘤大小的诊断率优于B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肿瘤检出情况对比

2.2 肿瘤风险诊断情况对比:A组的肿瘤中高度风险诊断率高于B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肿瘤风险诊断情况对比

2.3 诊断效果对比:A组的诊断准确率86.67%(13/15)、灵敏度91.67%(11/12)、特异度66.67%(2/3)均显著高于B组的40.00%(6/15)、41.67%(5/12)、33.33%(1/3)(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诊断效果对比

3 讨 论

GIST是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肿瘤类型,其发病性别无差异,但多发于>50岁患者,病变可发生于从食管至肛门,多发生于胃,其次是小肠,发生于结肠、直肠及食管较少见,可通过血液或种植转移到肝脏、肠系膜、肺等部位,肿瘤直径在2 cm以下时,患者并无明显症状,故对于该病而言,尽早诊断与治疗能够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GIST影像表现多为椭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呈膨胀性生长,分叶状,边界较为清晰,其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较均匀或是不均匀,有坏死或囊变时呈不规则大片状低密度改变;MRI表现因肿瘤内坏死、囊变、出血而信号不均匀,在T1WI多呈稍低信号,T2WI多为高信号为主混杂信号,肿瘤内出血可因不同时期信号变化多样,部分病变灶周可见线状T1WI、T2WI低信号包膜影,增强扫描病灶实质部分呈明显较均匀强化,静脉期较动脉期强化显著,坏死、囊变灶未见强化。CT虽可有效评估肿瘤的生长方式、显示其内部情况、观察其来源、分析其与周边组织的解剖关系,但其对于肿瘤诊断的全面性较差,可能会导致漏误诊情况。MRI可根据信号改变,评估病灶成分,反映肿瘤内部结构,并对于囊变或坏死区成分的诊断效果优于CT。其能够通过多方位成像或正、反相位成像确定肿瘤的起源、生长方式,显示与周边器官或周围血管的关系,并能判断肿瘤有无转移,对病灶定位和病灶范围的判定效果优于CT[4];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的诊断效果优于B组(P<0.05),与任莉莉等[5]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综上所述,为GIST患者行MRI诊断的效果优于CT,可有效评估肿瘤情况,进而指导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核分裂诊断率直径
胃肠间质瘤24例临床病理分析
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4 例临床病理分析
张露作品
各显神通测直径
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5例临床病理观察
CT检查评估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的实验研究
山水(直径40cm)
爱虚张声势的水
2010~2014年中山市情感障碍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构成变化
肺炎支原体抗体联合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