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体系的优化与提升

2019-05-04 13:43周小雅陈卫东阙玉玲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提升高职院校

周小雅 陈卫东 阙玉玲

【摘 要】本文论述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体系的优化与提升,针对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体系运行中面临的认知偏差难以激发育人主体的动机、育人主体素质水平的局限导致工作思路紊乱和行动盲目、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不足制约品牌项目辐射推广作用等问题,建立“三全育人”体系的建模、切入、着力、创新的“四步法”优化升级工作模式,并探讨优化提升“三全育人”体系的关键性问题,提出“三全育人”体系的协调性关键在于对育人目标的精准解读;“三全育人”体系的有效性重点在于评价标准的全面解构;“三全育人”体系的高效性关键在于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撑。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三全育人”体系  优化  提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C-0094-03

近年来,各高校紧密围绕习近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这个根本问题,努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和工作机制,在课程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实践育人等方面都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例如,寿晨燕以研究生为对象,建立了“三全育人”的研究生德育工作模型;王涛等从大健康教育的两个层面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强调教育对象应覆盖学生和教职员工,并对学业困难、身心困难、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学生有所侧重地施以有效帮扶和动态管理;苗青则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实施渠道、保障措施等方面探索了课程育人体系的构建。这些研究表明,各高校对新时期的育人任务有所共识,并在某些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成效。但学校在实践工作中却面临如何整合和协调文化、课程、科研、实践、网络、组织、管理、服务、心理、资助等十大育人体系落实育人主体的全员性,如何统筹規划工作方案以达成育人工作的全程性,如何有效传承和创新资源而实现育人时空的全方位性等问题。

一、“三全育人”体系运行中面临的问题

(一)认知偏差难以激发育人主体的动机。寿晨燕建立的“三全育人”的研究生德育工作模型,图示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的基本内涵,为指导构建研究生德育体系工作模式。根据这一模型可知“三全育人”的过程,是从“管”到“不管”、从“教”到“不教”的过程。然而,“三全育人”是一种教育理念,不仅仅局限于德育这个范畴,强调的是一个系统概念,要求在某一个教育实体中运用系统论的观点通盘考虑,动用各方力量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一种理念指导。将“三全育人”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容易造成育人主体认知定位的偏差与局限,难以统筹十大育人体系工作格局;制约“三全育人”体系构建工作对学校内涵建设目标任务的引领与推动作用;难以有效纠正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不良教学行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难以体现不同岗位人员的育人价值,非思政课教师、非辅导员可能会自动屏蔽或潜意识地逃避自身的主体责任,从而影响各类育人主体资源潜能的发挥。

(二)育人主体素质水平的局限导致工作思路紊乱和行动盲目。“三全育人”既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十大子系统不应机械性叠加而应协调联动。各高职院校在不同发展时期对教育教学进行一系列改革,最显著的成果:一是已经建立完整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二是建立有别于普通高校、适应不同职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三是为适应职业教育的规律与需求,建立校内、外教学基地,特别在实践基地建设使学校的硬件实力显著提升;四是对新时期学生的学情特点有所关注,在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益方面优化了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质;五是不仅对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以及社会因素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方面均有高度重视,在心理育人、实践育人、资助育人方面都做了积极的探索。

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工作,如果简单强调或机械地定位育人主体的全员性、育人过程的全程性和全方位性而忽视不同岗位育人的主体在能力、职责、可调度的育人资源及其育人的方法、途径、载体等方面的差异,则难以为不同的育人主体提供明晰的工作思路和有效的技术路径,可能导致育人质量的风险:因思路不清而盲目“跟风”,使资源过度聚集导致育人目标的偏失;因盲目模仿而成“千人一面”,难以体现各类不同育人主体的特点和特色,难以为构建和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不足制约品牌项目辐射推广作用。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依托行业、产业背景、专业人才队伍优势,开展一系列“三全育人”实践活动。例如,连续2年承办省级中药传统技能大赛、“防艾、防毒、防意外怀孕”宣传教育活动、“书香校园”读书月系列活动、“爱心妈妈”学生资助服务、“小红花”学生志愿者服务、“红色文化基地解说服务”、学生“三下乡”实践服务,等等。这些项目活动为“三全育人”体系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这些项目更多的是从活动的丰富性等视角展开的探索,还缺乏从育人的视角研究其育人质量效益及其影响因素,缺乏对管理与评价长效机制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故尚未能凝练出可借鉴、推广、应用的理论和成果,难以深入、细致地回答“为什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进行价值评价”“怎样转化和推广”等问题,从而制约育人成果的辐射和推广。

二、对策:“三全育人”体系从流程再造到细节升级

流程再造是一定发展时期职业教育借鉴企业发展模式,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改革教育教学模式的行动模式之一。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内、外影响因素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根据以上对“三全育人”体系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三全育人”体系的建模、切入、着力、创新的“四步法”优化升级工作模式。

(一)建立优化提升“六位一体”“三全育人”体系思路模型。通过对以往“三全育人”工作的研究与反思,初步建立一个“六位一体”的“三全育人”体系分析评价模型(见图1),目的是为“三全育人”十大体系提供一种有效的分析思路。

建立这一模式的主要依据是广义的课程观。其基本理念是:把教育的职能定位于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成人的全过程,不同的育人主体都可以根据不同对象的目标要求,以课程为载体,不断修订与创新课程内容、资源、方法手段,利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实施育人职责。根据这一模型,不同的育人主体可以根据岗位职责与资源条件的不同,思考如何开发、创新育人的载体,如何开发或整合建设不同时、空和不同方法、途径的资源以提高育人质量,为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以课程标准的全面升级与落实为系统优化提升的切入点。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对大学生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学生的早熟性、叛逆性及自理能力低、自控力差、心理素质不高的性格特征,与社会、家庭、学习、就业等各方面压力增大形成强烈冲突;信息内容的丰富性、接收的便利性、选择的自主性、来源的多样性与学生的自我成长性使传统的讲授式教育形成强烈反差,教师的权威性面临严峻挑战;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人格塑造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培养合格接班人的时代要求。课程是学校实施育人的载体。立德为根、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须贯穿学生成长、成才、成人的全过程。当学情与目标发生变动时,就需要以此为引擎,触发、启动对课程标准进行全面优化、完善、提升;带动课程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整,并使教学资源建设上升进入新一轮的策划、实施、检测、改进“螺旋”;从“督”与“导”两个方面提高教师全面贯彻、执行课程标准的素质,通过对设计、实施、反思等不同环节的考核评价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三)以制度建设为优化与提升体系运行机制的着力点。任何一个系统有效运行都有一个与之匹配的制度予以保证。而一个好的制度体系需要有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和变更、优化的改进机制,而这种机制通过三大系统联动而得以实现(见图2)。

“三全育人”体系因育人目标、实施路径、载体形式的变化,使育人载体—— 课程的形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而提出制度体系全面升级的需求。课程形态的准确识别,并恰当分类管理是基本的工作任务。明确回答“谁”“何时”“何地”“做什么”“怎么做”“做得怎样”等问题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规范与标准,须覆盖所有的工作领域和所有的课程载体。

(四)以文化载体的研发、应用、创新为优化提升系统的特色。文化载体即以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意,具有广泛性、全面性、多样性、渗透性、可塑性等特征。由于视野上的宽容性、运作上的灵活性和巨大的受众性,特别是随着大众传媒技术日益迅捷,大众文化联系社会和个体的纽带作用不断增强,以至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也要借助大众文化而得以传播和发挥作用。因此,既要坚持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指导性、主动性,又要发挥大众文化的形象性、生动性,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同时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和谐发展。当前,许多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更多关注校风、校训以及景观文化、文娱体育活动等显性文化建设,对组织文化、制度文化以及校风、校训、特色文化活动的传承与创新等隐性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优化提升“三全育人”体系的实效性,应立足于当前学校文化载体的现状,从全面、系统、动态、发展的视角研究学校内、外部各种文化载体形态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结合方式,以寻求各载体之间整体优化、综合运用的途径和运作条件,实现“三全育人”体系的创新。

三、优化提升“三全育人”体系的关键性问题

(一)“三全育人”体系的协调性关键在于对育人目标的精准解读。“三全育人”的核心是育人,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会随着社会的变革、行业产业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变动而变化,并影响学校对内部各项事务的价值判断、问题诊断、工作决策和资源配置。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德育的核心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学生真正“知、信、行、恒”。“三全育人”体系的优化提升,就是要从组织行为的规划与规范的视角,通过育人目标的分解与精准解读,以统一各项事务的价值导向,引领不同的育人主体对现状反思,激发其改进的动机。只有按照不同主体、载体、资源的特点、特性,以更多样更有效方式渗透到学校日常工作的所有环节和所有过程,才能使“三全育人”体系协调运行并产生显著的育人效果。

(二)“三全育人”体系的有效性重点在于评价标准的全面解构。从教育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的过程观来看,育人的质量是在若干个子过程中形成的。新时期的育人目标以更加注重学生意识形态领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更加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更加注重学生体格人格的健康健全为特征。只有将这些育人目标的要求渗透、融入所有育人载体,将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子过程,形成细化、精准、恰当的标准,才能对每一个子过程实施有效评价、诊断和改进,保证最终育人目标的达成。

(三)“三全育人”体系的高效性关键在于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撑。“为谁育人”“育什么人”和“怎样育人”是高校长期的工作命题。在育人目標定位于知识的传播、技能的传承阶段,育人质量和效益是可以“立竿见影”的。这种短期的质量效应通过长期、持续的观测与分析,能够为育人质量的不断改进提供可靠依据。显然,信息技术在“三全育人”体系中,既有在提升信息传播效率的作用,也有数据积累、存贮,为分析育人质量提供可靠依据的作用。然而,信息技术改变了知识信息的传播方式,随着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不断渗透,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的行为方式,继而对社会的价值体系与人的价值产生影响。因此,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三全育人”体系的优化提升产,不仅应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质量监测、数据分析的功能作用,更应重视发挥其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引领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寿晨燕.三全育人视阈下研究生德育工作模式的构建[J].华东大学学报,2017(1)

[2]王涛,等.“三全育人”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16)

[3]苗青.“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德育机制的实践探索[J].德育研究,2018(4)

[4]罗黎明.高校应树立“三全育人”的办学理念[J].中国德育,2004(12)

[5]陈万柏.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特征和功能[J].求索,2005(5)

[6]贺才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态及其特点[J].理论与改革,2003(6)

[7]孙治河.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几点认识[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5)

[8]郑永廷,聂立清.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与价值取向——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5)

[9]王景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发展新趋势刍议[J].思想政治研究,2015(7)

【基金项目】2018年全区高校“三全”育人示范校培育建设项目“探索构建‘一中心七结合特色文化浸润的‘知、信、行‘三全育人模式”(桂党高工宣[2018]2号)

【作者简介】周小雅(1963— ),女,浙江宁波人,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药学教育、制剂工艺、质量管理;陈卫东(1982— ),男,河南新蔡人,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阙玉玲(1962— ),女,广西龙州人,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体质人类学、教育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提升高职院校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