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运河沿线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基于遗产廊道视角

2019-05-05 09:55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廊道遗产古镇

吕 雯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0)

通过在遗产廊道视角下对京杭运河沿线古镇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分析研究,侧重对其古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性、方式性进行阐述。将视角定位在“遗产廊道”,逐一对京杭运河沿线古镇文化旅游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优化措施。对京杭运河沿线古镇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其意义在于提升旅游资源利用,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以及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并为旅游行业市场化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1 概念辨析与理论基础

1.1 概念辨析

1.1.1古镇概述 首先,“镇”作为我国重要的区域行政机构对百姓生活与生产建设具有相对的重要性与作用性。我国早在秦汉时期就对其国家行政区域进行统一划分,其中“镇”作为区域性重点单位,更是其地域文化、经济发展、人员流通、军事国防的中心实质所在,并对当时国家朝代起到极为重要的稳固作用。其次,“古镇”是在“镇”的基础上出现,具有较远的历史空间[1]。我国对古镇发现、挖掘相对较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发现、挖掘了大量古村镇、古部落镇、古城镇、民族性传统村镇落等。这些古镇有的具有百年以上历史、有的甚至在千年以上[2],其中的一部分完善保留了当时的古代建筑风格与传统民风习气。最后,笔者通过相关研究资料发现,“古镇”的价值性在于其文化底蕴与历史价值性,它是今人与古人对话的重要平台。置身于古镇中,游客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穿梭境界与时代变迁的沧桑体会。

1.1.2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重要的贯穿性内河,也是我国古代商业往来、物质运输、军事转移的重要保障性河流。纵观京杭大运河发展历史,有其宏伟波澜的金戈铁马风范、也有江南书香的浪漫情怀,它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传奇。京杭运河全长1 895公里。其线路为北起于北京,南部终至杭州,途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其涉及水域诸多,主要贯通淮河、海河、长江、黄河、钱塘江等。“京杭大运河是一条贯通我国南北、长度最大、承载能力最强的内陆大运河。”[3]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商务贸易往来,地域文化交流的重要承载枢纽,对我国民族融合、南北物质运输、经济发展流通起到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1.1.3课题研究主要过程及方法 本课程主要根据京杭运河沿线古镇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采取实地走访与资料整理等方式进行信息搜集,在其研究过程中笔者对各沿线古镇旅游资源实际现状与弊端进行了深入了解,从旅游者的角度去看待沿线古镇旅游资源的可行性与发展性,以游客需求的角度将其旅游资源开发与挖掘的重要性进行认真研究。具体研究方法为:数据分析对比、旅游项目对比、历史文化底蕴对比、人文民族风俗对比等。另外,通过对京杭运河沿线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其必要性在于提升现有旅游资源的创新性与融入性。京杭运河沿线古镇本身就有其较高的文化价值及历史价值,而旅游的重点性在于我国传统文化及历史底蕴的展现。因此,对京杭沿线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具有相对的意义性及可行性。

1.2 遗产廊道概念与理论

1.2.1遗产廊道概念 遗产廊道最初由美国“绿道”衍生发展而来,其主要理念是指通过跨区域、跨地域进行线性遗产文化保护,该种保护具有相对的范围性与影响性。随着我国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遗产保护理念逐渐由静态等候模式向动态发展模式转变,基于这种发展现状,遗产廊道概念应运而生。另外,遗产廊道保护方式更具机动性、灵活性,它不仅泛指大范围区域性保护,也同样适应用于个体或某一特定区域的线性遗产保护。遗产廊道主要由历史遗产、绿色廊道、旅游步道、解说系统四部分构成[4]。

2.2.2遗产廊道内涵与主题 首先,遗产廊道内涵包括:第一,遗产廊道是基于现代化遗产保护理念与科学保护规划体系结合的措施手段,将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跨区性、针对性、配置性、协调性与严格性的具体保障。第二,遗产廊道具有较大的线性开放空间。这种开放空间具有多元化、包容化、现代化的特性,它是更为科学合理的休闲游玩规划体系,即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体现。第三,遗产廊道的保护与应用实体是线性文化景观。因此,遗产廊道所保护的对象实体应为线性文化景观。其次,遗产廊道的主题应该不只局限于特定文化遗产,而是将可利用资源、可开发资源、可发挥性资源进行综合呈现的综合性主题方式。我国对遗产廊道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将其主题类型分为:自然景观型、工业文化型、发展战略型、历史文化型、休闲娱乐型、民族风俗型等。最后,综上所述,遗产廊道不是单一片面的遗产保护形式,而是更为科学、合理、规范的系统布局,只有对问题实质性进行深入探析研究,才能推进其进一步发展。

2 现阶段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我国旅游行业逐渐向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转变。其中,旅游资源开发作为我国旅游领域重点建设项目,具有相对的重要性与作用性。旅游资源开发主要是指对旅游物资、旅游景点、文化遗址等进行针对性发现挖掘,并将其纳入旅游项目中去,进而获得相对丰厚的经济效益。因此,现阶段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诸多旅游项目日益娱乐化、趣味化,而旅游资源开发也逐渐向商业化、效益化转变。笔者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发现,目前我国旅游资源开发具有相对的“返古化”,这种返古化主要体现在对古代遗址文物、古墓遗产等资源开发方面。这种旅游资源开发理念的产生主要基于现代人知识层次、了解层次的逐渐提升。人们对古代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而“回到古代、感受古时候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状态”等一直被人们所神往。例如: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宋代清明上河图中的市井生活等。另外,我国现阶段旅游资源开发还具有娱乐性、体验性相结合的显著特点。这种旅游资源开发主要针对城市人群,他们普遍生活压力大、烦恼多,在进行旅游休闲时不能只注重“游古迹、长知识”,应该将“吃、喝、玩、乐”融入景点观光、古遗址探寻、古文化体验等方面,在娱乐休闲的同时也拓宽了知识层面,增长了见识。因此,针对我国未来旅游资源开发需求与发展目标,加大外部资源开发与非景点开发尤为重要,将侧重点集中在“趣味娱乐与返古体验”等方面,对具有新颖、独特、复古的“古镇遗址”进行开发、挖掘尤为重要。笔者主要基于遗产廊道视角,对京杭大运河沿线古镇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其提出优化意见与开发战略,同时,结合京杭运河沿线古镇旅游项目现状,为我国旅游领域的空间拓宽与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3 京杭运河沿线古镇旅游资源开发现状问题

3.1 京杭运河旅游产品体系较为单一

笔者通过实地走访与调查分析发现,现阶段京杭运河沿线古镇在旅游产品推出方面较为单一,缺乏遗产廊道的实质核心。主要体现为:第一,偏重于古镇景点、内部建筑浏览观光等层面,缺乏相应的特色旅游服务与产品推广,造成游客存在“走马观灯”式的形式化景色浏览[6]。第二,没能将古镇特色与衍生涉及产品进行融合,缺乏体验式服务。例如皂河古镇以“龙王庙行宫”为主要景点,但游客只局限于在龙王庙行宫“一走一过”,并没有发现与体验到龙王庙行宫涉及的相关旅游产品。

3.2 京杭运河旅游产品雷同性较多

京杭运河沿线古镇旅游景点众多,部分古镇地域位置较近,在旅游产品与旅游特色方面较为雷同,极大地限制了打造特色差异化产品的可能性,造成游客在运行沿线古镇旅游时,存在“一走一过、关注度低”的负面现象。另外,这种沿线古镇旅游项目雷同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旅游企业过于追求商业价值的盲目性,缺乏资源开发创新的突破性,进而导致京杭运河旅游产品特色性、地域性相对缺乏。因此,从京杭运河古镇旅游资源长远规划发展角度来看,古镇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是结束古镇旅游产品的雷同性。

4 京杭运河沿线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对策

4.1 丰富运河旅游产品体系

加强京杭运河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应该从丰富产品体系入手,不能单一、片面地依附景观浏览与实景观看,应该对沿线古镇特色与历史文化进行挖掘,将遗产廊道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质性充分体现出来。具体开发现状及对策如下:

例如:在沿线古镇“乌镇”的旅游资源开发中,相关旅游资源管理部门将江南文化、江西风情、小镇特色进行相互融合,以地方戏曲、民族风俗、历史事件为载体,将旅游产品体系进行全面丰富[7]。通过开展“古镇穿越活动”“船头小曲聆听”“古宅饮茶论道”“淮河弹唱演奏”等形,将地方戏曲文化、表演形式与地域小品充分呈现出来,使“乌镇”旅游资源得到较大开发,并通过上述形式带动经济性旅游商品的推广。

例如:乌镇小吃一条街、乌锦、木雕竹刻、丝锦、布鞋等。这些都是通过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所带动的特色古镇产品。所以,应该转变传统、陈旧的旅游产品发展模式,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将旅游产品发展潮流向现代型、创新型、丰富型转变[8]。

4.2 打造特色性差异化产品

针对古镇自身特点与资源优势,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差异化旅游产品势在必行。只有通过对古镇自身旅游资源的深入挖掘并结合遗产廊道的实质核心,才能体现古镇自身魅力的特点所在。因此,打造特色差异化旅游产品是现阶段京杭运河沿线古镇旅游资源开发最为有力的手段。笔者通过对京杭大运河部分重点古镇走访调查,诸多古镇文化依托、旅游资源、旅游形式等方面都有其较大的雷同性与重合性。这种雷同与重合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古镇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具体旅游开发现状如下:

表1 京杭运河沿线古镇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从表1中可以看出,京杭运河沿线古镇旅游资源多为“江南文化”,沿线若干古镇大部分以江南文化为依托开发游资源。在“江南文化”基础上,开发自身特色化旅游资源。例如,西塘古镇自身为唐宋、明清建筑,吸引诸多影视剧实地拍摄取景。所以,西塘古镇可以开发“影视文化”旅游资源,开展“影视城一日游”“影视拍摄体验”“影视主角转换”等活动,将古镇文化与现代体验相结合。窑湾古镇素有“苏北小上海之称”,其商业文化较为突出。因此,窑湾古镇应该对其商业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即“古镇也时尚”,开展“时空穿梭体验”,让旅游者获得身在古镇却瞬间回到现实的魅力体验[9]。

5 结语

通过对京杭运河沿线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将遗产廊道视角的重要性及意义性进行充分诠释。首先,其学术价值在于对我国京杭运河沿线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性提升,并对相关旅游资源与价值的实现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意义,进而实现地域性旅游经济发展及收益提升的最终目的。其次,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不同沿线古镇的旅游资源挖掘与综合利用,以特色带动经济、民族带动国家、旅游带动人文的方式进行具体优化,将京杭沿线古镇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质性充分诠释出来。最后,应用价值在于发展地方旅游经济,实现古镇文化传播与旅游项目开展等。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对京杭运河沿线古镇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分析研究,对京杭运河、古镇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具体论述,将旅游开发以“特色性、地域性、文化性、商业性”进行模式优化,为京杭运河沿线古镇的旅游产业发展进行系统规划与前景展望。

猜你喜欢
廊道遗产古镇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遗产怎么分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千万遗产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