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中议论文写作立意高度刍析

2019-05-06 09:15张名干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9年12期
关键词:议论文高中语文

张名干

摘要:广东省高考于2016年开始采用全国I卷,四年来,广东考生的作文可以说是不断取得进步,这主要得益于考生总体上扫除了审题的障碍和落实了文章结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很多考生思考的力度不足、深度不够,导致文章内容肤浅。因此,如果想要迈上一个新台阶,让学生迈入更高的分域,教师必须在文章内容的深度上下苦功,引导学生将文章内容写深刻。通过分析现在的高考作文形势,要让学生把文章写深刻,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思辨、整合等思维能力及关注“时事”的习惯。

关键词: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立意

一篇好的文章,无疑是内容好、结构好,但是,对于一篇高考作文来说,内容是高于结构、思维是重于文采的。可以说,在历年广东省公布的众多高分作文中,这个取向是相当明显的。所以,在高中作文教学中,重中之重不是“强调”学生的文采,而是学生写作思维的培养。思维是人脑对信息进行分析、抽象、综合、概括、对比及具体化、系统化的过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让学生的作文深刻起来,是高中语文教师研讨的主要方向。对此,笔者结合近四年来高考语文全国I卷的作文的出题情况和广东考生的作文情况,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荡“思辨”之桨。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高考考纲对“写作”的考试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其中基础等级为“符合题意”,发展等级则是“深刻”——指的是找到材料的最佳立意。现在的作文材料很多含有辩证性的关系,如果没有思辨性思维,就很难准确找到其最佳立意,文章就很难达到深刻。以2016年全国I卷写作题中的漫画为例,漫画中,一个小孩因考了100分,得到一个吻,因考了98分,得到一巴掌;另外一个小孩因考了55分得到一巴掌,又因考了61分得到一个吻。一些学生支持“吻”,一些学生反对“巴掌”,他们的看法都是对的,但都不是最佳角度,因为他们都没有运用思辨思维对四种表现进行横比和斜比。只有用辩证思维才能找到漫画中的最“青”处:通过全面对比分析,会发现奖与罚只是分数,即是评价一个小孩是否优秀唯一的标准就是小孩的成绩,这是我们当前教育之殇。高考优秀作文《巴掌之吻教育之痛》就明显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它在第一段就用设问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辨性地思考问题:

一张考卷,几分浮动,换得巴掌与吻。是耶?非耶?报以无奈苦笑。仅从表面上看,母亲对从满分降为98分的退步的孩子求全责备,而对虽然一开始不及格、但后来进步的孩子不吝爱吻,是不是仅说明这位母亲鼓励进步之可取与苛责退步之不妥呢?并非如此,拨开表面的巴掌与吻之别,在这幅漫画中……

这些思辨性的思考,毫无疑问,作者成功地提出了最佳的立意,文章内容自然达到“深刻”等级。

笔者一直认为现在的材料作文题是“话题”作文的发展,它们与“话题”作文最大的不同是,“话题”作文是围绕某个话题来写,中心是一个“点”,而现在的材料作文,我们除了要找到“话题”这个点,还要努力从材料里找另外一个“点”,这个点是“话题”的方向,两点成一条直线,“直线”才是作文的“中心”。对于这两点,只要我们用思辨性思维审视它们的关系,往往就能找出最佳的角度,写出深刻的文章。所以,面对写作,让我们荡起“思辨”之桨,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定能找到最好的“风景”。

二、振“整合”之双翼。一览众“山”

近四年的语文高考题,笔者最欣赏的是2017年、2018这两年的试题,2016年的试题虽然很接地气,却不“近事”,当年高三语文教师一看到写作题目就很失落——怎么我们所关注的社会热点杳无踪迹呢?2019年主要考的是有关“劳动”的话题,虽是时事热点,但是信息比较单一,这样的题目很可能会让某地某校先捕捉到。事实上,2019年的题目就与广州“二模”的题目有很多的相似点。笔者认为2017、2018年的试题很好地避免了其中的不足,它们给出了很多热点信息,让学生自己去组合,首先给了学生主动选择权,给了他们很大的发挥空间;接着是让高三的教师感到欣慰,他们觉得自己抓到了一些东西。这样的题目其实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它无惧教师的猜测,因为它的关键在于学生如何去组合、如何去立意,还要懂得将自己所知道的时事缝合。学生如果没有“综合、概括、系统化”的思维能力,很容易在“众山”面前失去信心、迷失方向,从而不识庐山真面目。由此可见,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关键。所以,平时的作文教学一定要重视了解时事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让学生振“整合”之双翼,从空中俯瞰“群山”,看山成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2018全国I卷的高考语文作文题材料多、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提示要求多,对考生敏捷整合、概括、提炼信息的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如从材料的时间线来看,七个关键时间节点既囊括了孕育两代人成长的历史交汇期,又包括了新世纪中国高速发展的18年、中国新时代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可见,这七个关键时间节点不是随便选取的,其中蕴含着如何定位历史坐标,两代人如何共同筑梦、圆梦的深层历史况味。材料中,国家发展线是一条明线,无论是北京奥运会、太空授课、公路“村村通”、“精准扶贫”,还是互联网普及率,都是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公平等方面的快速发展的表象。快速发展的本质是什么?快速发展的内外因是什么?快速发展是偶然还是必然?快速发展的前景是什么?材料中提到汶川地震和精准扶贫又是为什么?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景展望如何?材料中提到“世纪宝宝”和2035年满18岁的一代人是什么意图?如何辩证看待中国的快速发展?……经过这样一番“剥洋葱式”的思辨思考,考生才能走进材料的肌理与深处,明白材料选取这六大标志性事件、两大发展前景目标及两代人的缘由。这样就把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机地连贯起来,把国家风采、民族进步和时代品格有机统一起来,有利于引导考生在历史的纵深和未来的发展中思考个人成长对于国家、民族的价值及意义,写作空间骤然放大,文章内容自然深刻。可以说,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弱决定其写作水平的高低。事实是,这几年的广东高考作文佳作,大多是准确、深刻、新颖,反映在思维能力上,主要表现为能够准确分析概念、善用发散聚合、巧于逆向求异等。

三、心怀“天下”,胸有成“国”

我国的传统文学一向主张“文以载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这些主张。因为当今之中国是一个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中国,高中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建设者,应该去触摸祖国的脉搏,与祖国同呼吸。事实上,近3年全国卷以及其他很多省的高考语文作文,都要求学生在注重自己的“个人品质”的同时,更应该开阔眼界,去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关注人类应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去做一个有感情、有社会责任感的人。2017年和2018年的高考作文就有明确的要求,2017年要求从材料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2018年则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2019年虽然没有这样明显的要求,但它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号召,学生如果能理解好这个号召,就很容易联系到中国的发展来写,从“劳动”角度去诠释中国,文章内容就会更深刻。

總之,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多关注时事、关心祖国的发展,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思维看待事物;在写作时,要善于概括综合信息,让学生能从某个角度,有足够的维度,宏观地看待中国。建议每周都能落实学生关注时事、进行思辨性写作的学习任务,高一、高二还可以举行各类相关的比赛,如辩论赛、演讲赛等,不能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让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写作时便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言以蔽之:思维强则意高,意高则文胜。

猜你喜欢
议论文高中语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议论文的标题与首尾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议论文应以“理”服人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