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阅读+”创新模式促进小学生阅读常态化的三位体系

2019-05-06 09:15陈燕平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9年12期
关键词:创新模式阅读小学生

陈燕平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运用“阅读+”创新模式促进小学生阅读常态化的三位体系:站位准——全覆盖阅读环境让素养落地,让阅读时光有情有境;越位繁——全动态阅读模式让创新乘出来,让阅读方法有模有样;本位牢——全常态渐进性阅读让终身读者遍布,让阅读态势有始有终。

关键词:“阅读+”创新模式;小学生;阅读常态化

“阅读+”创新模式是指学生阅读时能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悦读平台、悦读时空、悦读方法、悦读评价等)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学习常态,成为一种终身习惯,成为终身读者的阅读新模式。

调查统计表明:1.不会读。大部分农村学生对读课外书有错误认识,只读作文选之类的学习辅导资料书。2.不想读,也就是阅读兴趣不浓。3.不够读,学生的阅读视野不够宽,课外阅读量不够多。尤其是经典名著,严重不足,对科普读物也不够重视。

我校运用“阅读+”创新模式促进小学生阅读常态化的三位体系,经过学校两年的实施,书香校园的构建初显规模。

一、站位准——全覆盖阅读环境让素养落地,让阅读时光有情有境

(一)物态、动态、生态三环境协调共促

“物态环境”即阅读基本设施的投入、展示课件各种阅读环境图(如班级阅读角、多彩阅读墙、校园流动书屋、亲子共读吧、阅读流动车)、阅读文化的布置等;“动态环境”即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展示课件各种阅读活动、书字的设计比赛、树木添加阅读诗词绿色阅读,红领巾广播也成了阅读的主平台;“生态环境”即通过榜样来影响学生向往阅读、主动阅读。从物态、动态、生态三方面协调共促,以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之目的。在创设“阅读+”创新模式的阅读环境中,首先是指导学生学会选书,为阅读指明方向;其次是在校园内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浸润在书香氛围中,明确绿色阅读时间、树立绿色读书之星;再次,多与家长沟通,让家庭成为读书吧。

(二)阅读平台的创设让阅读开放共享

构建多种阅读平台:在课题阅读平台的研究中,实验班教师建立班级共读小组、阅读沙龙等阅读平台,建立了农村小学阅读工作坊机制,定期开展读书活动;高年级各班成立志趣相投型班级共读微信群,有同作品阅读群、同主题阅读群、同体裁阅读群。种种创新之举,使阅读空间和时间得到拓展和延伸。如:共性同享的阅读平台、“互联网+”的阅读平台、应用研究的阅读平台,让阅读有情有境,让阅读素养沉稳落地。

二、越位繁——全动态阅读模式让创新乘出来,让阅读方法有模有样

(一)优化阅读模式。着力智慧动态阅读模式构建

努力践行“阅读+”创新模式在精读作品、整本书阅读、群文类读等课内阅读课的指导;有效实施“阅读+”创新模式的蜂巢分组引读法、浏览泛读法、联想拓读法等课外阅读方法指导;结合“不同之书,区别对待”的读书方法,探究出精读作品指导、整本书阅读指导、群文类读指导、蜂巢分组引读法、浏览泛读法、联想拓读法等读书方法。

阅读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的质量,所以在方法指导上讲究针对性,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快乐阅读,不断提高阅读的质量。如我们进行了精读作品指导、整本书阅读指导、群文类读指导、蜂巢分组引读法、浏览泛读法、联想拓读法等课例研究。

精读作品指导:探究书的创作背景,有助于更加立体地理解作品;理论与现实结合,达到融会贯通的学习境界;读懂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质疑,了解作者的思路。

整本书阅读指导:从第一页仔细看到最后一页,循环往复进行第二本、第三本……如此,看完一千本、一万本,也就成功了;在阅读过程中,时不时停下来猜猜书中的内容,猜的东西越多,学生的创作力自然会得到训练,这样,就知道习作时该如何写了;大声朗读整本书,能读多少读多少,多多益善;读完后自己说一说或者跟人说一说,这是让学生学会发现的重要训练形式。

群文类读指导:找出几篇文章的共同点或找出几篇文章之间的差异;很多文章虽然所讲的事情或讨论的问题是相同的,但选材角度不同,这就需要我們去整合;一些文章在观念、事实、情感表达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同,要引导学生不盲从。

蜂巢分组引读法:角色互换蜂巢组块阅读、动静结合蜂巢组块阅读、单元分组蜂巢组块阅读。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蜂王”,享受阅读的快乐。

浏览泛读法:对阅读价值不高或浅显易懂的书籍,采取浏览法,了解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联想拓读法:联想要跳出常规的约束,联想要符合客观规律、不脱离书本内容与生活实践,联想要善于从不同的方面、层次,重点追寻。

(二)创新阅读活动。做到课内外一致、校内外一体、学科间一位推进课题向区域延伸

为拓展阅读时间和空间,特制定学生结合内容表达、主要印象点、迁移运用、阅读情感进行自评策略,让学生拥有“我的阅读我做主”的权利;结合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差异,加强个性化评价,体现层次性和定级性。抓住小学生爱参加活动这一特点,在校内开展多彩读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阅读成就感。校外也是团队和教师、学生宝贵的成长平台。开展好书阅读、购书推荐会、“我读我+”系列活动,扎实有效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巧用“课题研究促推广”之法,形成区域内农村小学生阅读常态化的示范系列效应,实现了课内外链接延伸,有效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教学临结束,向学生推荐相关阅读链接,做到课内外有效结合,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拓展,实现了由课内外链接延伸的“立体阅读”。有了这样的阅读基础,读其他名著也就水到渠成了。教师将课外阅读与写作、其他学科相结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教师利用阅读课定期让学生分享积累的美文及赏析,为学生的课余生活提供了话题,还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本位牢——全常态渐进性阅读让终身读者遍布。让阅读态势有始有终

(一)创新阅读平台,多方位拓展阅读空间

在课题阅读平台的研究中,实验班教师建立班级共读小组、阅读沙龙等小组阅读平台,建立了农村小学阅读工作坊机制,定期开展读书活动,高年级各班级成立志趣相投型班级共读微信群,有同作品阅读群、同主题阅读群、同体裁阅读群。种种创新之举,有效引导了学生阅读,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认同与支持。多管齐下,促进阅读行为成为一种常态、一种习惯。

(二)创新阅读评价,“渐进性”促进学生的常态化阅读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爱好、阅读习惯存在差异。根据学生阅读水平的不同,阅读的要求也需因人而异。通过层次性评价、定级性评价、个性化评价、进步性评价等做到评价标准多元化,遵循“渐进性”规律,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质量,促进阅读常态化。

(三)创新阅读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抓住小学生爱参加活动这一特点,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广泛借鉴他校开展的创意读书活动通过“阅读+”创新模式的有效评价研究,不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愈发浓厚,阅读逐渐成为一种常态、一种习惯。从阅读过程的常态化与终身化下功夫,让学生找空隙地读,读得广泛;有方法地读,读得到位;有劲头地读,读得愉悦。多筑好书阅读交流会、择书推荐会、读书节,让阅读成常态化,又照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展“我读我+”系列活动,以促进农村小学语文在阅读教学方面质量的提升。

(四)创新阅读课程建设,多元化丰富学校发展内涵

近年来,为了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与办学水平,我校深入挖掘校园特色文化体系,经过反复实践、深入探索,“湘+”品质课程研发显成效,成功编印了《悦读有味》《悅读有范》《素读有样》《悦读有趣》等校本教研教材,例如子课题组教师不断推出优秀的诵读者,打造经典诵读课程;带领学生诵读传统经典,打造传统文化阅读课程;在低年级段,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观,打造阅读特色课程,为打造书香校园注入新活力。

这三位体系拟打破课本界限,让学生实行阅读三连跳:从阅读到越读再到悦读,让学生的阅读成为常态,利用一切因素来拓宽学生的阅读途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阅读,摸索出课内外一致、校内外一体、学科间一位的语文阅读+课程体系,让阅读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出、留得住的理论体系和系列成果;让区域内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得以提升,真正做到让更多群体成为终身读者,真正实现每一问题即课题,每一日生活即课程,每一所学校成为一本打开的书。

猜你喜欢
创新模式阅读小学生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的具体方法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的探讨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