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历史教材编写的思考与建议

2019-05-08 03:36曹士亮
职业·下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教材编写思考建议

曹士亮

摘要:教材作为教育内容的载体,对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就中等职业学校现行历史教材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提出教材编写设想,旨在与职业教育工作者进行探讨和商榷。

关键词:中职历史 教材编写 思考 建议

2014年,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对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学科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德育渗透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教材质量直接影响着德育功能的发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行中职历史教材存在着较多问题。

一、现行中职历史教材存在的问题

1.教材定位存在偏差

“给谁用?干什么用?”这是编写教材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高中历史教材出于应试以及学习连贯性考虑,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挖掘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中职学校,历史学科更注重帮助学生培育人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简言之,高中教材为学生继续深造做准备,而中职教材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准备。定位不同,教材也应不同,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现行的中职历史教材几乎都没有注意到这一问题。

2.编写体例有待创新

受高中历史教材的影响,现行的中职教材都采取专题式的编写体例。这种按照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目,打破中外界限的编写体例,有利于学生对同类型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概括,深入挖掘事件背后所体现的经验、教训和规律。但这些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学科素养的基础上。中职学生在初中时知识储备严重不足,“不知秦汉、无论魏晋”的情况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专题式编写体例的教材反而不利于中职生学习。

3.课时设置不切实际

受“读史无用论”思想的影响以及技能课的侵占,中职学校的历史课时严重不足。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历史课通常在一年级开设,只有每周两节课。一学年应80个课时,除去法定节假日和各种意外情况,有效课时约60节,这远远低于所有现行教材的课程计划,再加上教材内容安排不合理,学生知识储备不够,课程进展慢,很多高中l课时能完成的内容,中职学校往往无法完成。

4.内容安排亟待优化

目前,中职历史教材内容过于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所涉及的知识理论性强,且过深、过难,设计过于单调,内容不生动。此外,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教材中插图、表格、注释等辅助教学资源很少,且安排极不合理。需知这些辅助材料较单一的文字更为直观,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中职学生大多文化基础比较差,厌学思想严重,大部分是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强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强于动脑能力。中职历史教材的内容设计,与学生实际认知能力有一定差距,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缺乏学习兴趣,厌学情况严重。

5.德育渗透严重缺失

中职学校的首要任务不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而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做人。作为一门促进文化素质养成、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文学科,历史德育的渗透功能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中外历史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其中有太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可以作为学生德育教育内容,而现行中职历史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恰恰忽视了这些内容,本来通过基本史实和人物简介就可以“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渗透,硬是变成了空洞的道德说教,把历史课上成了政治课。

二、中职历史教材编写建议

1.明确教材编写定位

教育部2016年下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对中职历史定位有如下表述:“历史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优秀文化传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上述表述为中职教材编写明确了方向,一是讲清楚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史实和知识;二是充分发挥历史的德育教育功能,教会学生做人。

2.创新教材编撰体例

教材采用的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能力。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划分章节的通史体比专题式更切合中职教学实际。所谓章节通史体即按时间顺序,把历史分为若干阶段,在每一阶段叙述若干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或以事系人,或以人系事。这种体例更符合中职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线索和因果关系。此外,考虑中职学校和学生实际,历史教材可分为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选修模块)两大组成部分,基础模块包含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个部分,按照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的顺序编撰,介绍中外历史的基本线索和史实。拓展模块(选修模块)将与专业相关的历史知识、发展历程,知名企业及企业家等知识优化整合成专业发展史,以学生职业需求为核心,注重知识与职业的联系。

3.完善教材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历史课程作为中职公共基礎学科,应在所有专业开设,考虑到各专业实际情况,历史课开设三个学期较为合适。具体安排为:一年级学习基础模块,上学期学习中国历史,下学期学习世界历史,该阶段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常识性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二年级上半学期学习拓展模块(选修模块),该阶段重点学习专业发展史或专业发展需要的相关历史知识。如酒店服务专业学习古代礼仪发展史,建筑装潢专业学习中外建筑文化史,护理专业增加中外医学发展史等。这样把历史学习与学生专业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又改善教学效果,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在课时安排上,历史课每周不少于两节课,确保三个学期总课时量不低于90节。

4.优化教材内容设计

一是内容准确。教材中提到的史实必须准确无误,要实事求是地介绍历史,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得出的观点才能经得起考验。中职历史学习对象,是即将步入社会的技能型人才,没有特殊情况,这将是他们踏入社会前,正规学习历史的最后阶段,所以绝不能在这个阶段接受错误的知识。因此,教材编写要慎之又慎,力求没有硬伤。此外,教材内容应跟随时代发展不断调整,应该尽可能地吸收史学研究和考古发掘的新成果,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意识。

二是表述简要。受课时影响,中职历史教材每课写多少字,大致有个规定,略超一点可以,但过多则不允许。“简”是基本要求,要避免过难、过繁、过偏,尽量少用抽象概念和说教式、灌输式的表述。要注意与初中教科书的衔接,在保证不脱节的情况,力避重复。当然,也不能为简而简,历史发展主线索、重要事件和人物,该讲的一定要讲到,反之,只顾控制字数,该讲的也予以省略,那就不是简要,而是简陋了。

三是重视辅材。首先要适当增加原始文献和史料。把这些材料直接提供给学生,让其思考,培养他们历史研究的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史料,怎样研究史料。其次要合理安排插图、地图、旁注、表格、课后习题等辅助材料。插图、地图、旁注、表格,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能够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观印象,帮助他们形成历史概念。历史习题是为理解、巩固和应用知识,培养技能和历史思维,促进个性心理品质健康发展服务的。最后要适当吸收地方史内容。在教材内容中穿插一些乡土史,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学生在地方史学习中产生的浓厚兴趣。

5.重视教材德育功能

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曾指出:“为什么要学历史?为了学会做人。”而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也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中职历史课程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教材编写时要精选历史人物和史实,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李时珍遍尝百草、呕心沥血写成《本草纲目》;用周恩来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忘我工作来进行爱岗敬业教育;用季布“一诺千金”,卓公“行千里如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用管鲍之交“六尺巷”进行待人友善教育。将这些德育内容采取知识窗、补充材料等形式穿插在教材中,即便不刻意强调,也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总之,历史教材的编写是一项系统工程,很有意义又十分困难。但是,笔者相信,只要定位准确,并在体例创新、内容优化和设置、德育渗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中职历史教材内容会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全面,发挥的教育功能也会越来越明显。

猜你喜欢
教材编写思考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之浅见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析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高中数学教材的心理学探析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