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通识教育课程教与学的探索与实践

2019-05-08 03:14杨磊单立勋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杨磊 单立勋

【摘要】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通识教育基础课是对人类的生活、工作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意义的学科.如何让学生从理论知识过渡到实践应用,恢复通识教育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工具的作用,对此,筆者对通识教育基础课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出几点建议,并探索一些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1.2016年辽宁省教育厅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研究与实践”;

2.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立项(项目号:JG18DB021);

3.2017年大连财经学院高教科研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基础数学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项目号:2016dlcjyb05).

一、现阶段通识教育课程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对高校所培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关注和质疑越来越强烈,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得到各方面的认可.然而,从总体上看,虽然目前我国所有高校基本上都设置了通识教育基础课,但是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实践经验不足,所以我国高校开展的通识教育课程在发展理念和实践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一)通识教育在课程教学目标方面的问题

我国通识教育在确立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将通识教育完全等同于文化素质教育,强调知识领域的目标多,而缺乏对知识结构、能力获得方式、能力结构进行综合的、立体化的目标设计,存在着目标的单一性、片面性,实际上是弱化了通识教育自身的理念特色.

(二)通识教育在课程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方式为主,即使部分高校积极开展了一些教学模式的改革,如尝试开展“慕课”“微课”等教学,但是基本上都停留在形式上的“点到为止”,教学方式改革的实效和反响并不理想.受教学资源的限制,百余人大班上课的情况也存在,小组讨论、个人作业等教学方式无法开展,这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

(三)通识教育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的问题

虽然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逐步在各高校建立起来,但只是沿用一般的本科教学评价标准.专家组多以临时性的课题形式组建,无法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进行长效的质量指导、监控和评价,使课程淘汰制度几乎流于形式.

二、改革和完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体系

(一)建立通识教育平台,完善课程的设计重心

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通识教育平台的建设重点应由宏观体系构建转移到微观课程的设计上.同时,增加通识必修课的“通识性”,改变通识类必修、选修课程之间彼此独立的状况.首先,应该从必修课程开始,科学调整各功能课程的比例,适当增加思维训练、获得知识的方法论等方面的课程;其次,在开设选修课程时,不能只追求数量,均衡不同学科的课程,增加跨学科课程,以加强不同学科知识间的联系.课程每学期或每学年滚动开课,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学科交叉的原则”,自行选择修读.

(二)调整通识课程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课程内容应当新颖、普适,具有时代特征,既能够反映学科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又能够与现实生活、时代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同时适合全体学生学习,横向上融会贯通,纵向上点线结合,凝练鲜明独特的教学内容,提供学生分析问题的独特视角,启发学生的心智.

(三)优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模块式教学,为第三课堂提供实践条件

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前提条件,利用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进第三课堂的发展.

第一课堂采取以“自学  辅导”的教学模式为主,提出本课程中尚待解决的问题,留给学生去思考、去探索.第二课堂采取以“讲授-互动”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先以教师为主体讲授基本理论知识,讲授过程中对某一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与探讨.第一、第二课堂均是理论教学,以教师引导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注重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今学生普遍使用互联网,尤其是手机普及程度高,教师可以将授课延伸至课堂外,以网络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辅导,利用微信、QQ等,方便快捷,也可以将部分学习资料、授课内容做成音频或视频分享给学生,让学生课后自由掌握学习时间.第三课堂采取以“讲座-活动-实践”的教学模式为主,以学生为主体,进而促进教师教学创新.有利结合兄弟院校和校企合作资源,聘请高校和社会各界既有较高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四)完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评价体系,构建创新性评价指标

首先,要制订科学的课程评价指标,规范教学大纲的执行力,将课程体系的整合、教学内容的重组贯彻落实到每位任课教师身上.其次,要完善教师评价反馈体系,要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而且评价对象要同时包括教师和学生.将每名学生的每条评价信息反馈给每一位教师,以便于教师了解教学得失,改进教学.

三、教与学方式的探索和实践效果

多年来,笔者所在学校的基础教育学院的教师一直注重通识教育基础课的教学研究,并负责全校60%通识基础课程的讲授工作.在课程体系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上不断地进行摸索、实践,并取得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

高等数学系列通识教育基础课采用分层教学的授课方式,在教学上取得良好的效果.新生入学时进行数学知识摸底考试,结合高考和摸底考试的成绩,将数学课堂分成提高班(又称A班)、普通班(又称B班)和辅修班(又称C班).这样分层教学的好处是可以因材施教,避免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的弊端.提高班主要针对数学基础好的学生授课,这些学生除了正常参加普通班的高数课教学以外,每周额外增加2学时的提高班授课.连续八年,笔者所在学校有上百名学生参加大连市举办的高等数学竞赛,并连续多年获得团体二等奖,多人获得个人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而参赛的学生大部分正是来自提高班的学习和选拔.数学竞赛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而且也为他们在今后的考研道路上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大学语文系列的人文社科类通识教育基础课在教学方法上经常采用小范围的课堂互动模式.为了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入门兴趣,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会为学生精选一些名家的诗词和散文进行朗读训练,并利用听书手机软件录制成课件,课下学生可以用手机客户端进行在线或下载收听,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教育熏陶,也让更多的学生热爱朗诵和阅读.根据基础学院教师的专业背景,也小范围内开设了一些相关的艺术欣赏课程选修课,比如,“影视文学”“传统文化”“公关礼仪”“演讲与口才”“音乐欣赏”“动漫欣赏”等,学生对课程评价很高,教学效果较好.

连续四个学期对教师集体备课形式进行改革创新,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学科交流,主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与所教课程内容,以重点突出本学科的社会实际应用价值为讲座主题.比如,进行“《红楼梦》人物形象系列解析”“经典作品与人生修养”“我们的生活方式与社会互动”“共享经济与创新创业”“数学在生活中蕴涵的美学思想”“探索极限的起源与发展”等一系列有关人文、社会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专题讲座.通过这样的讲座形式,参与的教师在准备的过程中不仅扩充了实践教学的案例,而且对课程的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魅力,成为传播知识、集散信息的“新型课堂”,学生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经验,拓展了思路.这样教师之间的内部讲座一旦完善成熟,可以很好地应用到学生的教学中来,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孙进.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专业设置的特点与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98-103.

[2]杜玉波.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N].中国教育报,2014-01-13.

[3]彭远菊,熊昌云,崔文锐,朱春梅.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5):86-88.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