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弱势群体就业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05-09 01:04李志钢
新财经 2019年4期
关键词:就业问题弱势群体城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快,弱势群体尤其是城市弱势群体的规模也在逐渐变大,这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文章分析了我国城镇弱势群体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城镇弱势群体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城镇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城镇;弱势群体;就业问题;隐性失业

[中图分类号]F241

1 前 言

城镇弱势群体是指社会上现存的经济能力比较弱,知识结构比较老化,信息来源比较贫乏,并且处于社会底层的城镇人口的总称。城镇弱势群体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点:一是由于难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在竞争中处于弱势;二是由于收入比较微薄,只能维持“基本生活”; 三是由于身份和地位低下,他们在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难以融入社会主流;四是由于他们当中大多数没有固定工作,没有较为严格的纪律约束,因而生活比较自由散漫。目前,我国城镇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下岗失业人员、“体制外人群”(因为企业改革而提前退休人群、因为企业解散而失去工作岗位的人群以及城市里没有稳定收入的低收入人群、进城务工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农民以及因为一些原因而难以就业的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城镇弱势群体就业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我国政府重点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集中全力并且出台对症下药的政策去解决。因此分析我国城镇弱势群体就业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其原因,这对于解决我国城镇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以及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就业现存的问题

2.1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能力较低

无论是因为企业改革而失去工作岗位的人群,还是因为企业解散而失去工作岗位的人群,这些下岗失业人员的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并且缺乏相关劳动技能,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劳动力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另外,我国下岗失业人员自我学习能力也比较差,并且进一步学习的意识和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也不强,这就导致这些下岗失业人员上岗再就业能力低。

2.2 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护

我们将具有农村户口却在城镇打工的劳动者称为农民工,由于广大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低,并且缺乏相应技能,这就导致绝大多数农民工只能进入较低级劳动力市场,他们进城后只能从事城市居民不愿意从事的建筑工、服务员以及小商贩等比较苦、比较脏以及比较累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中受到歧视的现象也较多。

2.3 弱势应届大学毕业生难以就业

弱势应届毕业生包括: ①生理上存在着缺陷的大学生;②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包括特困生和贫困生);③冷门专业的大学生;④一些难以就业的女大学生。他们的个人能力相对较差,并且缺乏相应资金,因而较难实现创业。这部分弱势应届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因而面临就业难题。

2.4 隐性失业逐步显现

我国的传统经济体制导致国有企业内部积压了大量富余人员,而国有企业下岗分流政策的实施至今已有二十年。国有企业里这些大量的冗余人员不得不离开,隐性失业开始显现,这造就了急剧扩大的城镇弱势群体队伍。

3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就业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城镇弱势群体的自我改变能力差

当前我国城镇弱势群体就业存在很多困难,有些困难是社会原因造成的,比如:规章制度变化以及技术进步等;有些困难是城镇弱势群体自身原因造成的,比如:观念落后以及知识结构老化等。社会方面的原因是很难改变的,但是城镇弱势群体也缺乏改变自身方面原因的信心,或者说自我改变能力较差。

3.2 劳动力就业市场发育迟缓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明显减少,第三产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那些由于自身能力低下而下岗的劳动者就成了城市弱势群体队伍中的一员。同时,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发育迟缓,劳动力自由流动存在很大障碍,从而难以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这对城市弱势群体的就业构成了很大的障碍。

3.3 就业结构调整滞后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有着很强的密切关系,就业结构调整要求产业结构也要与之相应调整。目前,我国就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明显不相一致,在各个产业的增长过程中,“有增长无就业”的现象是经常出现的。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相对比较低,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相对比较高,但是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并且发展不均衡,第三产业吸纳劳动者就业的能力有限。因此,各个产业对就业的吸纳量有限,劳动力市场当中找不到工作的大有人在,甚至一些高学历人才找工作也会面临很大的困难,因此,弱势群体的就业难就不难理解了。

3.4 心态矛盾复杂

城镇弱势群体的心态比较复杂又充满矛盾,他们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产生了极大的困惑,他们担心改革,又期望改革;埋怨政府,又寄希望于政府;要求发展,又惧自己得不到发展。许多城镇弱势群体有着失落感、被遗弃感和不满情绪,这也影响了他们实现再就业的信心。

3.5 许多弱势人群仍无人管理

当前由于基层组织功能的弱化,導致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思想精神状态和生活水平缺乏了解。因此要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就必须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思想状况和生活水平等的研究调查工作。加强社区和基层组织建设,发挥群团组织和社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给广大弱势群体营造一个和谐的“家”。

4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的解决方案

4.1 通过实施优惠政策以鼓励弱势群体实现就业

面对引人注目的城镇弱势群体,党中央和政府要通过实施优惠政策,积极采取措施,正确引导其实现就业。具体来说,通过制定优惠的税收和信贷政策,鼓励城镇弱势群体自主创业;开展城镇弱势群体就业培训,提高城镇弱势群体能力及综合素质,由于这种培训为城市弱势群体提供了与雇主直接接触的机会,有助于消除弱势群体与雇主之间的误会,还可以帮助城市弱势群体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实施经济补偿办法,帮助城市弱势群体实现就业或再就业。除此之外,政府还必须在法律上对城市弱势群体给予一定的倾斜。

4.2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增加城镇弱势群体就业机会

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以及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尤其是一些新兴服务业,发展空间更大,这些新兴服务业吸纳劳动者就业能力也比较强。如社区和家政服务、城市卫生保洁、环境保护以及治安联防等。因此,国家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为城镇弱势群体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4.3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以畅通城镇弱势群体就业信息和渠道

首先,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让中介组织进入相对集中的公共场所,开展求职登记、职业指导以及档案管理等就业服务,这有助于城镇弱势群体获得相关岗位,也有利于政府部门进行规范管理;其次,建立全国联网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库,实现劳动力供求信息的有效收集、分析以及评估,使求职者可以方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最后,培养高素质的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通过对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各行业发展状况及不同职业岗位供求状况的分析预测,从而可以帮助城市弱势群体找到相应的就业岗位,实现就业或者再就业。

4.4 加强就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

目前,我国劳动力过剩主要是结构性过剩,因此,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高知识、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市场对掌握某种技能的蓝领工人仍有很大需求,特别是第三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各种新的行业正在不断出现,能提供很大的就业和创业机会,许多农民、刚迈出校门的青年学生、下岗工人以及残疾人等只要经过相应地学习和技能培训就能从事这些工作。中央政府必须带动各地政府看准市场,搞好市场开发,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提高就业者和再就业者的工作能力。

4.5 构筑城镇弱势群体扶助体系

构筑城镇弱势群体扶助体系,一是构建社区扶助体系,在整个社会的大力帮助下,依托社区开展相关互助活动,为城镇弱势群体提供各种服务,帮助城镇弱势群体实现就业与再就业;二是形成社会支援体系。通过社会、政府和群众三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多层次、多方面以及多途径的社会支援体系,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弱势群体的氛围;三是发挥公益组织的作用。大力发展各种公益性组织,通过各种公益性组织的慈善募捐活动,缓解社会扶助城镇弱势群体就业而面临经费不足的矛盾;四是通过制定城镇弱势群体扶助法规以确保对城镇弱势群体生活加以保障,另外,要设立法律援助窗口,以保护弱势群体在择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五是建立统一管理并且各部门协调的医疗救助制度,对没有参加医保的城镇弱势群体提供医疗救助,这样可以消除城镇弱势群体在择业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余少祥. 法律语境中弱势群体概念构建分析[J].中国法学,2009 (3):64-72.

[2]李永杰. 中国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12):28-32.

[3]施华斌. 弱势就业群体的就业与再就业问题探讨[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4(4):33-35.

[4]劉恩锋.城镇新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与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5) :20-23.

[6]吕永刚.当前我国城市弱势群体就业困境成因探析[J].理论与观察,2008(7) :70-71.

[7]孙萍,刘梦.我国城镇弱势群体就业政策工具选择——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595-601.

[作者简介]李志钢(1981—),男,山西省实验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就业问题弱势群体城镇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于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关于职业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法价值分析
论弱势群体保护之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
民粹风下,台军成岛内“弱势群体”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