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178例临床分析

2019-05-10 11:03努尔亚热加甫杨蛟刘永巧
贵州医药 2019年4期
关键词:胎龄血型脑病

努尔亚·热加甫 杨蛟 刘永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近年来,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的患病率逐渐升高,该病发病早且快,具有较高的溶血程度,患儿常诱发胆红素脑病或者高胆红素血症,临床上常采用换血治疗[1]。本文对178例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患儿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特点等进行了分析,旨在提高对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的了解度,加强临床诊治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符合新生儿Rh溶血病诊断标准的178例患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诊断标准:(1)母子Rh血型不合;(2)临床具有黄疸的症状;(3)患儿直接抗人球蛋白(Coombs’)试验阳性,患儿或母亲血中检测到Rh血型系统抗体[2]。排除标准:(1)患儿合并ABO血型不合,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或者其他原因引发新生儿溶血症;(2)患儿合并有新生儿窒息、代谢性疾病等[3]。患儿男118例,女60例,足月儿158例[平均胎龄(39.3±1.4)周],早产儿20例[平均胎龄(34.5±1.1)周]。胎次第1胎12例,第2胎85例,第3胎及以上者81例,母亲有不良孕产史的有52例,其中有一家族内患Rh血型不合溶血病患儿3例。按照患儿入院时总胆红素水平是否达到换血水平,将其分为换血组(n=119)和非换血组(n=59)。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儿家属均愿意参与本研究,且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于有母婴Rh血型不合高危因素患儿,生后黄疸出现早,进展快,临床怀疑溶血性黄疸患儿入院后在我院血库行直接及间接Coombs’试验,如为阳性检查患儿及母亲的Rh血型分型[4]。按照患儿临床体征、病情的具体情况给予丙种球蛋白或者白蛋白、蓝光进行输注,对达到换血指针的患儿征得家长同意后换血[5]。换血后继续光疗,贫血患儿给予输血。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患儿采取不同的智力评估方法,≥5岁的患儿采用韦氏儿童智力测定表,<5岁的患儿采用Gesell进行测定[6]。

1.3观察标准 对比两组患儿性别、胎次、胎龄、入院日龄及抗Rh抗体类型、黄疸出现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和血胆红素峰值、血总胆红素/白蛋白值、出院时直接胆红素值,血红蛋白,换血前后血胆红素及血红蛋白比值。

2 结 果

2.1两组临床资料的对比 两组患儿的入院日龄差异无明显区别(P<0.05),换血组患儿出生后黄疸出现时间、黄疸持续时间以及血胆红素峰值、血总胆红素/白蛋白值和出院时直接胆红素比例均高于非换血组(P<0.05),但换血组患儿入院时血红蛋白较的含量明显低于非换血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的对比

2.2两组急性胆红素脑病情况的对比 换血组患急性胆红素脑病80例,患非急性胆红素脑病39例;非换血组患急性胆红素脑病22例,患非急性胆红素脑病37例。两组患儿患急性胆红素脑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非急性胆红素脑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性别、胎次、胎龄和抗Rh抗体类型的比较 两组患儿的性别、胎龄和抗Rh抗体类型的比较差异无明显区别(P<0.05),换血组的胎次程度显著高于非换血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性别、胎次、胎龄和抗Rh抗体类型的比较

2.4换血组患儿换血前后总胆红素和血红蛋白的情况对比 换血组总胆红素峰值换血前(466.2±160.1) μmol/L,换血后(245.5±105.6) μmol/L;血红蛋白换血前(92.4±26.8) g/L,换血后(116.0±21.3) g/L。换血组患儿换血后血总胆红素明显下降,血红蛋白明显上升(P<0.05)。

2.5患儿治疗情况 患儿均采用了蓝光光疗,168例患儿输注丙种球蛋白,144例患儿输注白蛋白,119例进行了换血治疗,临床诊断胆红素脑病有102例,因经济及预后原因住院治疗1~4 d放弃治疗28例,因合并败血症、溶血危像、休克死亡5例。90例完善头颅核磁检查,61例有基底节区异常信号等影像学改变,29例未见异常。74例完善脑干听觉诱发反应测定听力检查,听力异常(听力阈值>30 dB)23例,听力正常51例。

2.6患儿随访情况 仅32例患儿随访4~6个月(包括胆红素脑病18例)2~3个月后复查头颅核磁示T2WI苍白球高信号15例,其中胆红素脑病13例,早产儿2例。5例有脑性听觉诱发电位异常。随访6个月时有14例诊断为核黄疸表现为运动、姿势、行为异常(其中12例早期诊断急性胆红素脑病)。

3 讨 论

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是指母婴间输血错误,胎儿体内的Rh阳性红细胞在通过胎盘使发生失血而进入Rh阴性母体,导致母体产生了Rh阴性血型的抗体,再通过胎盘时破坏胎儿的循环系统,从而导致红细胞遭受破坏[7]。该病在首次妊娠中发病率较低,因首次妊娠孕妇体内抗原暴露较少,IgM抗体性也较弱并且分子量较大,无法通过胎盘,所以相对比再次妊娠孕妇发病率较低[8]。在本次研究中,胎次为3胎以上的换血组人数显著多于非换血组(P<0.05)。

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发生黄疸的时间较早,大多数发生于出生后24 h内,并且患儿黄疸的程度严重,极容易发展成为重症高胆红素血症以及贫血症。有研究[9]显示,胆红素脑病发生率与总胆红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换血治疗是最佳的治疗方法。在本次研究中,换血患儿换血前后总胆红素峰值下降明显,贫血好转,黄疸消退时间较非换血组缩短,这说明换血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贫血症状,缩短治疗的病程,降低体内的胆红素量,但是换血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其可导致患儿发生血栓或者感染,所以,在进行换血治疗时应进行严格掌握指征[10]。在对患儿进行随访时发现有14例患儿存在核黄疸现象,并且神经系统存在显著的异常,这可能与患儿胎次的次数有关,胎次越多的话,患儿发生溶血的可能性越大,且黄疸的发展速度也较快。 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会对患儿的组织细胞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少部分患儿在恢复期时血清中的直接胆红素会明显升高,并且还会伴随有胆汁淤积[11]。在本次研究中,换血组患儿出院时直接胆红素显著高于非换血组患儿(P<0.05),这可能是由于机体内间胆产量较多,导致肝酶供给不足,且间胆在转换为直胆的过程中大多数会转变为单葡萄糖醛酸胆红素,使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不能形成,单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因其溶解度较低,会阻碍胆汁的排泄,从而直接胆红素含量为升高[12]。

综上,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患儿出现胎次越多,患儿的症状越重,黄疸出现的早且程度重、持续时间长,血清中血胆红素峰值及血总胆红素/白蛋白值变高,患儿容易出现贫血、胆汁淤积症状,采用换血治疗是治疗重症患儿的有效方法。

猜你喜欢
胎龄血型脑病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你是Rh(-)血型的准妈妈吗
你是Rh(一)血型的准妈妈吗
邯郸市中医院脑病科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治疗及护理干预
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33例的疗效观察
不同胎龄胎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特性比较
振幅整合脑电图监测不同胎龄早产儿宫外环境下脑发育的多中心观察性研究
IGF-1与缺血缺氧性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