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诱发电位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2019-05-10 11:04孙剑
贵州医药 2019年4期
关键词:诱发电位波幅脑电图

孙剑

(榆林市第一医院脑电图室,陕西 榆林 719000)

急性脑梗死是一组由于血流动力学改变、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增厚、管腔闭塞、狭窄、血栓形成,造成局部脑组织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进而引起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综合征[1]。快速、准确地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及预测预后具有重要价值[2]。连续脑电图监护可以提供脑功能的动态信息,能检测缺血时间窗及可逆的脑功能改变,有利于实时监测脑功能变化,也可能预防永久性脑损伤[3]。而脑电图诱发电位可在床旁完成评估,而且不受镇静药物及意识状态的影响,是进行脑功能评估的理想手段[4-5]。本文探讨了脑电图诱发电位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到2017年12月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纳入标准:年龄18~70岁;符合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经头颅CT扫描或MRI检查证实;视力或矫正视力基本正常,检查合作;病前无精神疾患,社会交往行为正常;首次行脑电图床旁检查在患者入院3d内。排除标准:动静脉溶栓;开颅手术或经颅行微创手术;患者处于影响脑电活动的状态者;既往有卒中病史;脑出血、脑炎等非脑梗死病因;临床资料缺乏;脑电图检查有显著伪迹干扰;恶性肿瘤并脑转移。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男41例,女37例;年龄28~74岁,平均(56.65±1.49)岁;合并疾病:高血压15例,高血脂9例,糖尿病10例;生活行为:吸烟16例,饮酒12例;平均GCS评分(8.71±1.84)分;右利手75例;MMSE评分(22.55±1.48)分。

1.2诊断方法 使用美国尼高力(Nicolet)公司出品的脑电图监护仪,在患者安静、干扰程度小的状态进行检查。头部记录电极置于C3或C4部位,参考电极置于Fz点。各参数如下:刺激频率2.7 Hz,带通10~2 000 Hz,通道1:C4‘-Fz,灵敏度1 μV/d;潜伏期:灵敏度5 ms/d。平均叠加200次以上,直至波形光滑稳定与曲线重复性好。在诱发电位检测中,观察所得形及各波潜伏期,进行脑电图分级,分级标准:(1)Ⅰ级,支配性的α节律或伴局灶性δ/θ波;(2)Ⅱ级,局灶性或一侧性的δ/θ活动;(3)Ⅲ级,广泛性的δ/θ活动;(4)Ⅳ级,弥漫性的ɑ、δ、θ活动,无反应性。每次监测时间≥30 min,每次监护时均给予短暂痛性刺激来观察脑电反应性,判断脑电图反应性应同时由2个有经验的医师完成。

1.3预后观察 随访时间为发病后28 d,应用神经功能独立量表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规定Barthel指数评分≥60分为预后良好,Barthel指数评分<60分为预后不良。

2 结 果

2.1预后情况 患者预后良好50例(良好组),预后不良28例(不良组)。良好组与不良组入院时的性别、年龄、合并疾病、生活行为、GCS评分、右利手、MMSE评分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2.2脑电图参数对比 良好组潜伏期(355.29±38.53) ms,波幅(-0.94±0.41) μV;不良组潜伏期(321.03±43.12) ms,波幅(-0.34±0.11) μV。不良组入院时的脑电图潜伏期高于良好组,波幅低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脑电图分级特征对比 良好组入院时的脑电图分级特征多为Ⅰ~Ⅱ级,不良组入院时的脑电图分级特征多为Ⅲ~Ⅳ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电图分级特征对比[(n)%]

2.4相关性分析 所有患者中,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预后不良与脑电图潜伏期、波幅与分级特征都有相关性(r=0.433,0.672,0.711,P=0.018,0.000,0.000)。

3 讨 论

由于病灶神经元受损、缺失,且神经元死亡不可逆,急性脑梗死已成为单病种中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可对患者及家属均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6]。而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是早期进行评估,常规的主观性评定很难客观地反映患者早期的认知损害[7]。脑电信号主要产生于大脑皮层3~5层的大锥体细胞,当脑部发生缺血缺氧时,脑电信号就可发生改变,也为脑电图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8]。脑电图能对患者尽早进行客观、可靠的脑功能评价方面,且图形相对简单,容易判读,能够在床边应用并及时有效的判断预后[9]。波幅与大脑信息加工过程中感受能力和有效资源动员的程度,潜伏期代表大脑神经活动对外界靶刺激的辨认与决定速度及时问评价[10]。本研究显示不良组入院时的脑电图潜伏期高于良好组,波幅低于良好组(P<0.05)。

多数急性脑梗死患者伴随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脑电图表可现为慢波化进展,波幅降低乃至平坦[11]。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加深,且病灶侧会更加显著,在脑电图表现为波谱带变窄,上、下边界振幅下降[12]。有研究[13]显示背景正常化的脑电图提示梗死持续状态预后良好,而爆发抑制和持续脑电图的梗死患者死亡率均大于50%。本研究显示良好组入院时的脑电图分级特征多为Ⅰ~Ⅱ级,不良组入院时的脑电图分级特征多为Ⅲ~Ⅳ级(P<0.05)。主要在于诱发电位的使用目的是消除因流汗、电干扰、肌肉活动等引起的伪迹;从而可确定脑电图信号振幅的大小,便于监测人员从整体上观察患者的脑功能状态[14]。

诱发电位可作为一种量化的电生理指标,有效的评价脑梗死患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同时并且诱发电位与注意、判断和记忆等认知活动密切相关,较少受主观因素影响[15]。本研究在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不良与脑电图潜伏期、波幅与分级特征都有相关性(P<0.05)。可见脑电图诱发电位能够直接、持续反映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是反映缺血缺氧等脑功能损伤时的重要指标,在预测预后方面有着很好的效果[16]。不过本研究也有一定的不足,本研究入选病例数依旧偏少,未对梗死部位进行具体区分,可能将对结果造成一定偏倚影响,将在下一步进行深入分析。

猜你喜欢
诱发电位波幅脑电图
开封市健康人群面神经分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分布范围研究
听觉诱发电位在法医学上的应用价值
基于CNN算法的稳态体感诱发电位的特征识别
开不同位置方形洞口波纹钢板剪力墙抗侧性能
脑炎早期诊断的脑电图与磁共振成像比较
脑诱发电位的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
考虑传输函数特性的行波幅值比较式纵联保护原理
频率偏移时基波幅值计算误差对保护的影响及其改进算法
脑电图在脑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
视频脑电图在癫癎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