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秉性

2019-05-10 00:20乐祥涛
大理文化 2019年4期
关键词:莲池瓜子丝瓜

乐祥涛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或植物,都会有性格的。不过,在表现方法上各有千秋,只要我们细心去探究和观察,就会发现,原来,植物也是有自己的风骨、自己的秉性。

丝瓜的骨骼

丝瓜,确切地说是一条老丝瓜,闯进我的视线时,纯属偶然。

那是去年的深秋,应好友相邀,我们一起到安徽的金寨去捡石头。说来很惭愧,我这一十足的石盲,竟和石友们同行,想想,就有点滥竽充数的意思。好在有友情作伴,倒也没感觉出什么无趣。

可捡石头的行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回来时,众人皆是无功而返。往往希望和遗憾在一念之间,失去和得到的都成正比。还好,我没有受此影响,倒是多了一些欣赏和好奇,心想,权当做一次户外的旅游了。

车行至与河南的交界处时,我突然在路边的杂草中,发现了一条无人问津且硕大的老丝瓜来。在冬日的暖阳里,老丝瓜显得格外的悠然与安静,看上去更像是一个长而又圆的面包,这让我一下有了饥饿的感觉。于是,我立即让司机停车,匆匆走向草丛,把孤单的老丝瓜收入囊中。就这样,老丝瓜成了我们金寨之行的唯一收获。

老丝瓜进入我们家后,我就把它挂在我家院中的桂花树上。起初,是想把它当成一种乡村的情趣,或是一段难以忘怀的乡愁来留着纪念的。没想到,慢慢的,我从老丝瓜的身上,竟看出了诸多的端倪,也看出了另一重心境。

不久,藤上摘下的老丝瓜,一天比一天变得苍老。从它的身体上看,皱褶是慢慢地布满了全身的,那种衰落的过程,倒是一下看出了岁月的无情,这让人不免产生了些许的伤感。

有一天,我看见老丝瓜的皮开始脱离,不长时间就露出了丝瓜的骨骼。因我不愿再看到它继续斑驳的样子,就索性将老丝瓜取下来,把所有即将散落的皮都去掉。末了,一尊完美的丝瓜骨骼就展现在我的面前。

我仔细地端详、抚摸和察看,突然有“哗哗……”的东西从骨骼的一头流出,拾起后我才发现,原来是丝瓜的瓜子。那些瓜子都在网状的软骨骼包围之中,想来这样可以使瓜子免受外界的撞击和损坏,这种独具匠心的保护,当时让我产生了许多的感慨。

接下来的发现更加神奇。我先是把丝瓜的骨骼剪成三截,然后拿出一截让它成为我洗碗的帮手。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帮手,它远比超市里买来的洗碗巾什么的,好用得多,也省去了洗洁精的融入。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拒污,无论是油渍还是污渍,凡是脏的东西,只要与它对峙,准会败下阵来,它的那种超强的本领不仅秒杀了所有污垢,还完完全全地征服了我。开始我没有弄明白,以为是丝瓜的骨骼有强大的气场,才让那些对手们望而却步。后来经过请教,知道了丝瓜的骨骼是先天的带有一种叫皂甙的物质,这才使丝瓜有了出污物而不染、拒肮脏于身外的品质。

在我的印象中,骨骼该是硬的,它是宁折不弯的代名词,即使是做了化石,也还有坚不可摧的力量。可丝瓜的骨骼则不然,它竟是那样的柔软,软到你可以随心所欲的地步。我不知道这是丝瓜骨骼在保护瓜子后所留下的习惯,还是它生性就有柔和的一面。不过,在我的手中,可以感知得到的是,它的柔性收缩和弹力的膨胀,已达到非常适手的程度。

让我感觉更为奇特的是,丝瓜的骨骼是呈网状分布的,经线和纬线的交叉织出了许多的孔。那些网状的孔,我知道不是作为编织梦想来用的,而是实实在在地组成了富有弹性的骨架。

有了这些骨架,也就有了既透气又有抗压迫的能力,这样就为瓜子的生长提供了温床,同时也为瓜子的成熟形成了堡垒。相信,住在那种摇篮式房子里的瓜子,除了感受到温暖和坚固以外,所能听到的风声则是曲,能听到的鸟鸣便是词了。

在我的记忆里,依稀记得,丝瓜骨骼的乳名叫“丝瓜瓤子”,也叫“丝瓜篓子”。它长在农村,行在乡间,像一尾尾鱼一样,自由自在地游走在乡风和民俗的水里。它是农妇们最好的伙伴,时常参与着锅碗瓢盆的交响,把每一个平淡的日子都擦洗得明净而又透亮。

难怪,陆游对丝瓜骨骼有这样的评价,他说:“丝瓜涤砚磨洗,余渍皆尽而不损砚。”

丝瓜真正让人们记住的,还是它的骨骼刚刚形成时的青年时代。那时的丝瓜风华正茂,无论是它的花开,还是修长的身段,都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杜北山在他的《咏丝瓜》中这样写道:“寂寥篱户入泉声,不见山容亦自清。数日雨晴秋草长,丝瓜沿上瓦墙生。”可赵梅隐却说:“黄花褪束绿身长,白结丝包困晓霜;虚瘦得来成一捻,刚偎人面染脂香。”这些,都是对青年丝瓜的真实写照。

曾经,我与青年丝瓜有着一段有趣的往事。还是很萌时的我,因黄瓜清脆、爽口的诱导,使我误吃了年轻的丝瓜。结果,满口生涩、干苦,其感觉形同食蜡,我不停地吐,不停地伸长舌头。当时,那种场景,让我和丝瓜都十分地难看。

是母亲的厨艺,唤回了我味蕾上对丝瓜新的感知。那些丝瓜的烹饪、炒制、煲汤等等,让我在绵软中享受到了口福,在清香里品味出甘甜,既解了馋劲,又增添了营养。

《本草纲目》上说:丝瓜的子,性寒,味苦微甘,有清热化痰、解毒、润燥等作用;络,性平味甘,以通络见长,可用于产后缺乳和气血淤滞之胸胁胀痛;花,性寒,味甘微苦,有清热解毒之功,多用于肺热咳嗽、咽痛、疔疮等;藤,舒筋活絡,并且可以祛痰。茎的汁液具有美容去皱的特殊功能;根,能以用来消炎杀菌、去腐生肌等。同时,丝瓜还有利水、通便、驱虫、抗癌的功效。药典的记载,也有力地佐证了,丝瓜的全身皆是宝贝。

而丝瓜骨骼的构建,实现了理想,也实现了孕育。我知道,在丝瓜的骨骼里,那些网状的线,都是丝瓜的筋脉,也是丝瓜心血的结晶。不管是年少时,还是苍老中,骨骼都在维系和输送着整个丝瓜所需要的,足够的血液与营养。这本身,就是一种植物的图腾和希望所在。

更可贵的是,丝瓜的骨骼,还用它洁身自好的身教,完成了生命的延续和血脉的传承。

筷  子

筷子,是乡村走出的精灵,因有“竹”字头的称谓,也就注定了它的属性。生长在乡村的筷子,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物质了,它的根扎在山里,是竹的孩子,所以也就有了许许多多关于竹的秉性和乡村的情结。

不管走到哪里,筷子都会积极地参与别人的生活,但从不讲自己的故事,它牢记一个朴素的道理,那就是,诚诚恳恳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有时,筷子是舟,把物质从此岸送到彼岸,了却了的,不仅仅是生存上的所需,还有不尽的相思,以及心中的渴望。同时,也完美了一段又一段人间的佳话和传奇。

曾经,我就驾驭不了这艘小舟,当初在学习时,不是左桨划不开,就是右桨不听使唤,还是母亲手把手地教我,才让我学到了最基本的要领,从而便知道了什么叫甜酸苦辣。

还有时,筷子是信使,把妈妈的思恋和亲人们的关怀都送到口里、送到心中,让情感与温暖不再是一句空话。

我一直相信,筷子是一个集体,不管任何时候,从不单独表现个人,一贯的作风就是协同作战,再大的困难、再多的麻烦,都能迎刃而解,靠的就是团结、韧劲和不屈的精神。

尝百味的筷子,并没有把感受说出来,时刻牢记着胸有成竹的观念。有时,倒是多话的嘴、献媚的眼睛以及不解风情的鼻子,泄露了秘密。那眼睛不是眯成一条缝,就是激动时流下眼泪;而嘴巴更夸张,要么高兴时抿在一起,不高兴时张开口在吼;虽然鼻子并不做声,但吸收到空气中的香味后,把鼻尖翘得老高。对此,筷子很反感,心想,就是把我放在开水里煮,放在油锅里炸,我都没有透露出半点信息,仍然在那里坚持著守口如瓶。

这一点味蕾最有发言权,很多的时候,它是事物的第一感知者,也是认同者,它尝尽人间冷暖、品出百味人生。最终,味蕾深知,只有把筷子当成战友的时候,才会有舌尖上的舞蹈。

筷子的可贵之处,就是没有富贵与贫贱之分,无论是贫民的餐桌,还是国宾的宴席,筷子都能落落大方地出现在那里,用同样的方式服务于不同的人群。

当筷子遭遇刀叉的时候,筷子却以自己的形象,不卑不亢地摆在那儿,让文明得以彰显,让所谓的斯文扫地。

在筷子的记忆中,自己叫箸,是一种由中国汉族发明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进食工具,时间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可筷子并没有认为自己很古老,依然是不断地变换着色彩、变换着形式,相伴在人们的生活当中。

历史的长河里,筷子曾被写进了诗歌,宋代女诗人朱淑贞在她的《咏箸》诗中写道:“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形象地写出了筷子的特点。而王礼贤先生在咏物诗《谜语筷子》中又这样说:“君子形骸掌上轻,眼前馐馔仗提擎。嗜心汉鼎双枪将,染指琼筵众瘦兵。食德无亏忘自给,居家有偶不单行。生平忠信真堪范,何事代筹总讳情。”真的是“诗中有谜,谜中有诗”。

筷子不仅走进了高雅的诗歌,也走进了普通的民俗。民谚说,用筷子:送新人,寓意珠联璧合,快生贵子;送恋人,寓意成双成对,永不分离;送朋友,寓意平等友爱,和睦相处……

普普通通的筷子,由竹完成蜕变之后,就在那里守着承诺:一双筷子在支持着一个人的生命,一把筷子在见证着一个家庭的幸福与美满。当筷子成为一种符号,深深地烙进人们的情感之中后,看到筷子,就像看到了黑头发黄皮肤的炎黄子孙。

而今,每逢我遇到筷子时,都有一种亲切感,那种自然,有如相拥刚直不阿的兄弟。

深入莲

早在我的心中,莲就有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形象。当我真正走进莲的时候,却发现,莲还有着许多其他的特点。

那次我和几个摄友一起去乡下拍莲,但一连选了好几个莲池都不理想,不是面积较小,就是莲池较深,无法选择好的角度,更无法来一次亲密的接触。

还好,在我们不断坚持下,终于找到了满意的场地。那里原来是一处废旧的池塘,承包的主人把自家的水田与废旧的池塘连成一片,结果这座莲池就相当有规模了。

说实话,起初,我的思想一直停留在“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个阶段,没想到豫南的莲也是这般美好。当我们近距离接触这么一大片正在开的和即将开的莲时,心里不免有些激动,接着就有了深入莲的想法。

这处莲池很特别,因是水田和池塘改造的,中间就有了几道田埂。看着众多的花开,我们想走上田埂,来到莲们中间,去感受它们的呼吸和生存状态。可是,不知是莲的有意考验,还是莲池主人的特别设置,每一处可以通向田埂的地方,都有很深的沟,想跨越它看来是非常困难的。但我们的决心一定,就相互搀扶着前行,最后的代价是湿了所有的裤腿。

看来,莲对我们的到来,持欢迎的态度,所有的莲都表示了友好,它们让我们真正看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场景。那种“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意已不再是存在于我们的想象里,而是实实在在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我们沿着莲的缝隙间行走,想更多地感触莲传递给我们的讯息,去切身感受一下莲的世界。

在一株很大的莲花跟前我停了下来,当初我还担心因我带来的泥水会弄脏莲,可看上去莲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依旧是那样亭亭玉立,依旧是那样自顾自地开。只是整个身子有些微微地晃动,这让我感觉莲是在冲着我微笑。

我静下心境,开始仔细地观察起身边的莲来。莲的下面是青青的茎,茎上布满微型的刺,不知刺是做何之用,是防御还是自勉。茎的上面就是莲,莲青春的样子像一只毛笔,热血就凝在笔端,然后向蓝天抒写激情。莲开花的样子则像一尊闪着光的塔,笑意便是它在顶端上发出的光芒。而在莲的下面或是周围的叶,此刻不像是陪衬,倒像是护花的使者。

在莲的海洋里,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每一根茎的顶部都只开着一朵莲花,它们没有枝、没有蔓、没有藤条,或许这样也就省去了诸多的繁文与缛节。

就在那朵大莲的旁边,我还看见了并蒂莲,当时我真是喜出望外。在这处莲池里竟生长有并蒂莲!这不能不让人产生许多的联想。可我仔细别开莲叶时,见到叶的下面还有两根连在一起的茎。

当我们走出莲的视线时,我发现莲没有因为我们的到来而欣喜,也没有因为我们的离去而忧伤。于是我在想,其实莲也很普通,无论你是否在意它,它都会开花、结果,直到老去,只是它没有沾染任何污泥而自身变得更加的高洁。

如今想来,莲不单是让我们有了视觉上的享受,也带给了我们许多的哲思与实用价值。莲的藕和莲子能让我们果腹,而根茎、藕节、莲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能医治我们身上的病痛。其实,莲生长的过程,也是在陶冶我们情操、净化我们心灵的过程。

所以,深入莲时,欣赏到的,不仅仅是美好,还有莲的那种优秀品质。

猜你喜欢
莲池瓜子丝瓜
我的书法
吃蟹黄瓜子
种丝瓜
丝瓜花开
赏荷
绥宁大园古苗寨
削丝瓜皮
老丝瓜旅行记
“瓜子”变“爪子”
吐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