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辨能力层级模型的英国议会制辩论分析

2019-05-13 01:42付磊
法制与社会 2019年11期
关键词:思辨能力

摘 要 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分析工具与英语辩论相结合,就“外研社杯”英国议会制辩论赛总决赛进行文本分析高水平的思辨能力和辩论活动,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思辨和辩论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分析结果显示:英国议会制辩论的辩题具有矛盾性,辩手担任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思辨活动有清晰的论证焦点,辩手需要举证论辩。

关键词 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层级模型 英国议会制辩论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英语辩论与思辨能力培养的个案研究”(JAS160069)。

作者简介:付磊,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州大学跨文化话语研究中心,从事二语习得、英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D75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4.232

一、引言

《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英语专业学生能力要求表述为:“学生应具有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英语文学赏析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备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运用本专业知识进行思辨、创新和参与科学研究的能力。” “思辨问题不仅仅是英语专业学生缺失的能力,” 而且已经上升到英语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

研究者通过分析辩论文本探讨英语学习者的思辨能力。文秋芳和刘润清 从英语议论文分析大学生抽象思维的特点,思辨能力涵蓋了抽象思维能力,此研究开创了国内通过文本分析思辨能力的方法。张福慧、成晓光和夏文静 运用Paul-Elder Model(PEM)思辨工具对大学生英语辩论文本进行分析,从而在微观层面研究学生的思维能力现状和发展需求,指出PEM分析框架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依赖于一些模糊关键词对思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何静 运用思辨层级能力模型评价辩论文本中体现的思辨能力,并分析思辨活动规则对于思辨成果的影响,认为辩题设置、定义模式和受众称呼等规则均影响思辨能力等发挥。后两次研究虽都通过辩论文本分析了思辨能力,但是一个是英语专业大一新生的课堂辩论文本,另一个是比较议会制辩论和新加坡辩论文本,着重于规则对思辨结果的影响,而没详细地评析高水平议会制辩论的思辨成果。

二、思辨能力层级模型

文秋芳 提出了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层级理论模型, 然后以“文献阅读与评价”课程为例阐述了作者对英语专业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培养的尝试。文秋芳等 借鉴“特尔斐”等双维结构模型、Paul-Elder三元结构模型和林崇德的三棱结构模型的基础上,修订了思辨层级模型,使其愈加精辟且易于操作。

层级模型将思辨能力分为两个层次: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第一层次元思辨能力是指对自己的思辨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第二层次思辨能力包括与认知相关的技能和标准,以及与思辨品质相关的情感特质。处于第二层次的思辨能力受第一层次元思辨能力的管理与监控,也就是说思辨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思辨能力中发挥主导作用。

层级模型的认知技能有:分析、推理与评价。分析包括归类、识别、比较、澄清、区分、阐释等分项技能;推理包括质疑、假设、推论、阐述、论证等分项技能;评价是指对假定、论证过程、结论等的评判技能。

层级模型的认知标准包括精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与灵活性。精晰性指思辨应清晰与精确;相关性指思辨内容应与主题密切相关,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逻辑性指思辨应条理清楚,说理有根有据,具有说服力;深刻性指思辨活动具有广度与深度;灵活性要求能够娴熟、恰当地变换角度思考问题。

因本研究针对辩论文本进行分析,未能对参与辩论者跟踪质性分析,也无法评估辩论赛参与者的情感因素,所以暂不考虑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中的元思辨能力和情感因素。根据何静对辩论赛的文本分析所使用的技能和标准,本研究分析文本是否具备与认知相关的技能要素,根据标准考量技能要素是否完备。

三、语料的来源

“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简称“外研社杯”)是“国内参与度最广泛水平最高的官方辩论赛,自2004年举办以来采用议会制辩论赛,2010年至今使用英国议会制辩论赛。” 基于辩论作为培养思辨能力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将运用思辨能力层级模型分析“外研社杯”总决赛的辩论文本,以优秀的思辨能力为蓝本,为今后的英语辩论课以及英语辩论赛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研究采用了“外研社杯”组委会秘书处编写的《“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精彩视频集锦(权威指导用书)》,选取了第十七届全国总决赛的辩论文本,可以代表“外研社杯”的最高水平。辩论赛的辩题是:本院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本研究中使用的中文辩词全部来源于视频所配的中文字幕,此外,中文字幕也对照英文原稿进行了检查、确认。

根据外研社杯议会制辩论赛赛制,辩论中有四支队伍,每只队伍两人,正方四人,反方四人。正方一辩为首相,二辩为副首相,三辩为政府成员,四辩为党鞭。反方一辩为反对党领袖,二辩为反对党副领袖,三辩为反对党成员,四辩为党鞭。八人在辩论赛中承担不同的任务,具体的描述如表一所示。

四、语料的分析与讨论

(一) 正方一辩——首相

首先阐释辩题和关键概念,将婚姻归为一种公民的权利,进而将辩题澄清为:“以正式法律条文的形式将同性婚姻合法化,使同性恋、双性恋及跨性别人群(LGBT)拥有和伴侣结婚的权利,享有国家赋予公民的同等合法权利。” 体现了辩手的分析能力,清晰而深刻。接着辩手提出了三个论点来支撑政策。中国的现状是有害的,应该立即采取措施;婚姻本身很重要,同性婚姻合法化可以解决目前的问题;中国已经到了承认同性合法的时候。

针对第一个论点,辩手给出了三点论证。1.在中国,LGBT问题是一种社会禁忌,不被大多数公民所接受,所以这一群体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享受正常人的权利,对其不公平。2.迫于社会、家庭的压力,LGBT需要与异性恋者结婚繁衍后代,因此与LGBT结婚的异性恋者深受其害,得不真正的爱情,享受不到真正的幸福生活,对下一代也造成影响。3.同性之间的性关系不受忠诚约束是导致艾滋病蔓延的原因之一。针对第二个论点的论证比较简单,和以上三个论点有所重叠。婚姻可以保障公民的权利,同时具有约束机制,抑制因LGBT产生的艾滋病。

辩手将乌干达和津巴布韦作为论据,把这两个国家和中国做比较,证明中国的社会较之更容易接受同性婚姻。这一点展示了辩手的评价能力。

(二) 反方一辩——反对党领袖

辩手首先指出爱和婚姻不能划等号,婚姻是一种社会制度。澄清了两个概念,属于分析能力。同性之间的爱可以合法,但是同性之间的婚姻不能合法。

进而提出了质疑。正方说LGBT在中国是一种禁忌,大多数人无法接受,指出了正方一辩的第一个和第个点论点是相互矛盾的。其次,艾滋病的传播和同性婚姻不能合法化之间没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辩手提出了反方的论点和论证。首先,再次澄清婚姻和爱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婚姻是社会、国家和个人三方缔结的契约,保障社会等级和社会基本功能。” 再以一夫多妻制和乱伦作为论据,说明国家有权力规定什么样的婚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第三层,同性婚姻合法化会损害社会的基本功能,因为同性婚姻无法繁衍后代,对婚姻制度有象征意义伤害。

最后指出,因为中国没有接受同性婚姻的道德基础,同性婚姻合法化会激起对LGBT的强烈反对。

(三) 正方二辯——副首相

辩手首先质疑反方的论点,即婚姻是一男一女的概念。实际上,正方的论证中已经呈现,所以质疑不相关。再次,反方回应正方质疑,认为中国社会已经准备好接受同性婚姻,同性婚姻合法化将迈出重要的一步,又将美国的同性婚姻合法化作为论据,但是不深刻,没有说明为什么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有何异同,为什么中国在现阶段可以接受同性婚姻合法化。

辩手提出了两个论点,然后进行论证。1.对LGBT的社会歧视来源于意识形态和人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同性婚姻合法化可以使同性婚姻成为一种正常的社会行为,从长远看,可以消除歧视。辩手对此给出了荷兰和美国作为论据支持论点论证,具有相关性。2.辩手捍卫正方一辩的论点,中国国内的环境已经准备好接受同性婚姻合法化,又以李银河的提案作为论据,但是阐述不够深刻和清晰,没有结合具体的国情和现状论证。

(四)反方二辩——反对党副首领

辩手首先给出了一个民意调查作为论据,百分之六十的民众无法接受同性婚姻,证明中国现状不适合同性婚姻合法化,“法律不能推行激进的变革、跨越界限,使人们的生活更艰难,” 这一点直接质疑了正方对法律的解读,进一步澄清了法律的概念。

辩手接着提出了三点质疑并且进行了反驳。1.LGBT和异性恋者结婚的原因仍就是社会价值观和家庭尤其是父母施加的压力,即使法律合法化同性婚姻,他们仍旧得不到认可。这一点有力的反驳了正方的论点、逻辑性强。2.在婚姻法的发展之下,LGBT的财产不需要受保护,婚姻中财产的保护靠长久的经营,同性婚姻也不是永久稳定的,无法抵御社会的歧视等,这一点阐述欠清晰,没有具体论证为什么没有合法婚姻的保证下,LGBT的财产如何得到保护。3.同性婚姻即使可以领养孩子,但是在同性婚姻的环境下,孩子会受到外界的歧视,会受主导的婚恋观影响。

辩手提出的论点和论证有力的支持了反方一辩。中国的价值观偏保守,所以大多数人不会在公共场合接吻以示爱意,同性婚姻会使社会中大多人感受到冒犯,因为,婚姻不是人为的概念,是由大多数中国人的意志建立的体制。

辩手最后总结了本场辩论的交锋,法律不是促使社会进步的工具,而是反映了社会道德,本场辩论的关键在于中国如何看待同性恋这一问题。

(五) 正方三辩——政府成员

辩手开场提出,“用文化规则践踏少数群体的利益和同性恋者的权利是完全错误的,”社会规则本身没有问题,但是不能用以压制少数群体,这一论点直接质疑了反方的立场。在反驳环节,辩手指出同性恋得到合法的权利比受到社会歧视更重要,从长远来看,如果政府对同性恋持积极的态度,人们会慢慢变得不再歧视他们。这一论点打破了正反方之前对于保护和歧视的死结。

辩手进一步延伸了正方上院的观点,从经济、领养、继承三个方面论证婚姻对于LGBT的保护意义,论证皆基于中国现有的政策,包括经济适用房购买、税收减免、领养孩子和财产转移继承。这个论证反驳了反方上院所有的论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即,如果承认文化规则的重要性,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不能赋予LGBT婚姻权?为什么保护LGBT婚姻权如此重要,以至于规则必须让步。辩手进而提出了新论点,在中国,同性恋者的权利受到了无视,反方上院所提出的社会的有机转变是行不通的,社会歧视和偏见的打破没有如此艰难。使同性恋合法化和公众讨论才是较好的解决之道,同时解决了上院辩论中的两难境地。

(六) 反方三辩——反对党成员

辩手指出“目前激进的改革(同性婚姻合法化)不能改变公众对同性恋的看法和歧视,只会将同性恋推到聚光灯底下而受到更严重的憎恨和敌视。” 政府应该让公众看到同性恋对主流社会的贡献和合作,以及他们如何遵守社会准则,以此让公众接受和认可同性恋。但是,目前公众所看到的是,同性恋会影响青少年的婚恋观、破坏家庭的传承。所以,同性恋婚姻合法化政策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辩手将美国黑人循序渐进的争取权利和平等作为论据,反对正方激进的政策,倡导稳步推进的政策,但是却没有具体的指出如何推进、推进怎样的政策。而反方政策的提出却应该由上院的反方一、二辩来完成。

(七) 正方四辩(党鞭)和反方四辩(党鞭)

正方四辩直接质疑了反方三辩的论点,指出“美国黑人争取自由平等的最终方式是战争,战争导致了死伤和悲剧。所以,用压迫性的社会准则压制少数群体的权利有很大的危害。” 这里充分展示了辩手清晰的推理能力。

作为正反方的党鞭,两位辩手都提出了本次辩论的冲突点。是否应该用现有的社会准则压制少数群体?是否能通过立法带动社会的有机变化?婚姻的概念应该如何定义?如何消除社会对同性恋的歧视?这几点也正是正反双方争论的焦点。因此,两位党鞭的分析具有相关性并且很清晰。

纵观整场辩论,正反双方有共同的出发点,即婚姻的概念,争论点也清晰明确。正方主张通过婚姻的合法化使同性恋得到平等的权利,消除人们对同性恋的歧视。反方则认为,婚姻是一种社会机制,保证社会家庭的正常延续,激进的法律改革不能让同性恋享受合法的权利反而会加剧社会、公众对同性恋的敌视、偏见和强烈反对。双方的论证紧密吻合,数据、事例等论据论点直接相关,论点直接支持立场。双方的论证轨迹如下:现状存在问题——政策必要性——原则合理性——政策有效性,双方使用了因果论证、类比论证等逻辑推理。虽然有的论证不太充分详尽,但是在比赛中十五分钟的赛前准备时间,辩论的逻辑性仍保持一致,实属难得。正反双方提出同性恋没有婚姻的保障无法享受平等的权利,进而具体阐述哪些权利如何得不到保障;反方提出中国没有接受同性恋的道德基础,进而具体说明中国人的价值观等促使其不能接受同性恋,并且给出了论据证明。双方在論证的大框架下逐渐深入展开。双方应变灵活,对同一个论据有不同的阐释,比如,黑人争取平等自由,反方表示需要循序渐进的争取权利,正方则认为,黑人在斗争之初遭遇了流血牺牲。

五、结论

外研社杯英国议会制辩赛的这场总决赛的分析结果显示:辩论赛可以呈现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体现思辨能力成果。因为辩论赛的规则,如“矛盾性辩题、首相定义权、论说对象为第三方的观众和评委等,” 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分析、推理和评价的思辨能力,兼顾清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和灵活性。

在设计英国议会制辩论任务时,教师需选择“非正即反的矛盾性单一命题,” 将学生分为正反方,各自承担角色,思辨活动需要有清晰的论证焦点并且学生要承担举证责任。课堂辩论教学活动可以和课外任务结合,课前让学生查阅资料、整理论点论据,写出辩词,课堂中再组织议会制辩论。学生不可能都如此次总决赛的辩手拥有娴熟的辩论技巧和厚实的专业知识,所以,课前的准备活动尤其重要。教师可以以本文中的辩论分析为例,以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为蓝本,对学生的辩论活动做分析和点评。学生也可以担任评委和观众,对辩论活动作分析评价。

本研究基于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对一场高质量的辩论及思辨活动作了详尽的分析,以期为思辨和英语辩论教学活动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今后的研究可以结合实证,考察思辨教学活动的效果以及学生是否从中获益,进一步探究如何开展思辨教学。

注释:

仲伟合,潘鸣威. 论《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创新与思考.现代外语.2015(38):112-120.

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中国外语.2011(3):49-58.

文秋芳,刘润清.从英语议论文分析大学生抽象思维特点.外国语. 2006(2):49-58.

张福慧,成晓光,夏文静.运用Paul-Elder Model思辨工具对大学生英语辩论文本的思辨能力分析.中国外语教育.2015(8):59-67.

何静. 以世辩赛制和新加坡赛制的差异为例谈 “规则”对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中国外语教育.2016(9):20-28.

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刘艳萍,王海妹.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外语界.2009(1):37-43.

文秋芳.论外语专业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0):29-34.

万江波.刍议议会制辩论赛及其影响——以“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赛制研究为.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0:130-139.

“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组委会秘书处.“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精彩视频集锦(权威指导用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思辨能力
自主学习与英语专业本科生思辨能力的关系研究
商务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模式构建研究
基于培养思辨能力的大学外语教学策略探究
浅议加强英语专业实训课程实践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写作思辨教学策略研究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高中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中职历史培育学生思辨能力的探究
英语专业写作测试与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