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志丹县永宁镇石窟、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2019-05-18 09:26张敏杨军
敦煌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石窟佛教陕西

张敏 杨军

內容摘要:经详细调查,对延安市志丹县永宁镇新发现的定边渠、冯家河、胡家坬、埝坪、小崖窑、骆驼脖子6处北朝以来的摩崖造像龛群进行详细介绍,并就窟龛时代、造像题材、分期特点等方面展开初步讨论。调查结果显示,胡家坬、埝坪为北魏太和后半期造像;定边渠、冯家河、小崖窑、骆驼脖子为北魏晚期后段至西魏造像;此外,定边渠、冯家河部分造像时代上限可至北周,下限可至初唐。图像组合、造像题材在延续北朝石窟造像特征的基础上,较多地保留了部族造像特征,体现了陕北地区开窟造像的地域特色,同时与陇东、关中地区北朝佛教造像有着密切联系。这6处摩崖造像龛群,作为陕北地区早期佛教石窟造像的重要发现,丰富了该地区北朝佛教遗存,对研究丝绸之路北道——特别是陕北地区佛教石窟的分布、造像艺术及其与佛教中心区域的关系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陕西;志丹永宁镇;佛教;石窟;摩崖造像

中图分类号:K87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9)02-0076-09

A Brief Investigative Report on Buddhist Caves and

Engravings in Yongning Town,Zhidan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ZHANG Min1 YANG Jun2

(1.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and Museology,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20;

2. Luochuan County Museum, Luochuan, Shaanxi 727400)

Abstract: Based on thorough archaeological and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the six newly discovered cave groups and cliff engravings from sites at Dingbianqu, Fengjiahe, Hujiagua, Nianping, Xiaoyayao, Luotuobozi, all located in Yongning Town, Danzhi County, Yanan City, adding in addition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about the dating of the caves, the themes of the images, and the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eriods.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cliff engravings in Hujiagua and Nianping date to the late Taihe era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those in Dingbianqu, Fengjiahe, Xiaoyayao and Luotuobozi date from the late Northern Wei to the Western Wei dynasty; and some of the engravings found in Dingbianqu and Fengjiahe likely fall between the period from the Northern Zhou to the Early Tang. The results of a pictorial analysis reveal that many of the images found at these sites ha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period of painting, while the image combinations and themes retain many features of tribal imagery. These pictures not only embody the regional features of north Shaanxi, but also exhibit a close relation to the Buddhist images from places as far away as Longdong and Guanzhong.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arly Buddhist grottoes and collections of engravings in north Shaanxi, these artifacts have enriched the physical evidence of Buddhist histor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and are of important value for studying the distribution,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ictorial art in north Shaanxi on the north route of the Silk Road.

Keywords: Shaanxi Province; Yongning Town in Zhidan County; Buddhism; grottoes; cliff engravings

志丹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洛河及其支流周河贯穿全境,这里分布着北朝以来的石窟和摩崖造像。2016年7—10月,我们先后对志丹县南部永宁镇定边渠、冯家河、胡家坬、埝坪、小崖窑、骆驼脖子6处摩崖造像龛群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图1)?譹?訛。现将相关调查结果介绍如下。

一 调查情况

(一)定边渠摩崖造像龛群

定边渠摩崖造像龛群位于志丹县永宁镇定边渠村西约1000米的洛河南岸,距河床高约10米。坐南面北,由10龛组成(图2),自东向西依次编号。该摩崖造像龛群因近距洛河,历史上受洪水冲蚀,现造像表面多被淤泥覆盖,风化、残损严重。因客观条件限制,暂无法进入。

第1龛:方形重层口龛。龛宽约0.35米,高约0.5米,进深约0.4米?譺?訛。龛檐左右各雕一方形门簪。龛内雕一佛二胁侍,有舟形背光,具体细节不明(图3)。

第2龛:方形重层口龛。龛宽约0.35米,高约0.5米,进深约0.4米。龛檐残损严重。龛内雕一佛二胁侍,有舟形背光,细节不明(图3)。

第3龛:圭瓣形浅龛。龛宽约0.2米,高约0.3米,进深约0.05米。龛内雕一倚坐佛,坐于长方形长座之上。

第4龛:方形重层口龛。龛宽约0.3米,高约0.45米,进深约0.3米。龛内现存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可辨主尊头部、手部毁,有舟形背光,坐于方形座上。左右两侧立侍弟子、菩萨像,细节不明(图4)。

第5龛:莲瓣形浅龛。龛宽约0.05米,高约0.1米,进深约0.03米。龛内雕一立像,残高约0.7米。可辨右手似屈肘于胸前,左手下垂持物。

第6龛:方形重层口龛。龛宽约0.3米,高约0.5米,进深约0.3米。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主尊高肉髻,宽肩厚臂,结跏趺坐于方形座上,双手作禅定印。两侧胁侍立像,具体细节不明。

第7龛:方形重层口龛。龛宽约0.35米,高约0.45米,进深约0.3米。龛檐有两个方形门当。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高肉髻,脸部及肩部较为圆润,结跏趺坐,作禅定印,身后浮雕舟形背光。其余4尊胁侍皆立姿,细节不明。

第8龛:方形龛,抹角。龛宽约0.5米,高约0.3米,进深约0.08米。龛内雕一佛二菩萨,现仅存轮廓。主尊头部损毁严重,面部清癯窄长,结跏趺坐,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袈裟紧裹双腿,衣裾繁复、沿龛壁分两半略呈“八”字形张开,双臂似屈肘举于胸前,手部残。左右两侧胁侍菩萨可辨着裙,左侧菩萨腹部似有X形帔帛交叉,裙裾略呈羽翅状延伸至龛外壁面左右两侧(图5)。龛下阴线刻一兽面形图案。

第9龛:一组三龛。龛形均为近方形,抹角。龛宽约0.05米,高约0.1米,进深约0.03米。三龛组合成一铺三尊,主尊为坐像,两侧胁侍为立像,风化残损严重,具体细节不可辨。

第10龛:方形重层口龛。龛宽约0.4米,高约0.5米,进深约0.5米。因距地表太高,人不可及,现龛口积满杂草,仅可见龛内正面有造像一尊,余不可辨。

(二)冯家河摩崖造像龛群

冯家河摩崖造像龛群位于志丹县永宁镇崾子川村冯家河南约100米的洛河南岸,距地表河床高约12米。该造像龛群坐北朝南,共8龛,由西向东依次编號(图6)。

第1龛:圆拱形龛,龛外减地雕尖拱形龛楣,素面。龛宽约0.4米,高约0.5米,进深约0.3米。龛内淤泥深厚,有一铺三尊造像残迹,具体细节不明。

第2龛:圆拱形龛,龛外减地雕尖拱形龛楣,素面。龛宽约0.5米,高约0.6米,进深约0.4米。龛内淤泥深厚,可辨有一铺三尊造像,风化残损严重。主尊佛,头部毁,躯体残损,宽肩粗臂,结跏趺坐。右侧胁侍毁,左侧胁侍细节不明。

第3龛:圆拱形龛,龛外减地雕尖拱形龛楣,素面。龛宽约0.4米,高约0.5米,进深约0.2米。龛楣外残留二椽孔,初当有龛檐建筑。龛内雕一佛二胁侍,风化残损严重。佛高肉髻,双耳下垂,面部详情不明,细长颈,宽肩粗臂,肩部略圆润,着交领袈裟,结跏趺坐于方形高座上。两侧胁侍立像,仅存轮廓(图7)。

第4龛:圆拱形龛。龛宽约0.4米,高约0.5米,进深约0.3米。龛外有散水槽。龛内雕一佛二胁侍,风化残损严重。主尊佛右侧身躯与右侧胁侍有淤泥堆积。可辨主尊佛高肉髻,双耳下垂,短颈,宽肩粗臂,肩部略圆润,结跏趺坐于低矮的方形座上。左侧胁侍立像,仅存轮廓(图7)。

第5龛:略呈方形。龛宽约0.4米,高约0.5米,进深约0.2米。龛内左侧壁残存一小立像。其余壁面有凿痕,似未完工。

第6龛:圆拱形龛,龛外减地雕尖拱形龛楣,素面。龛宽约0.3米,高约0.4米,进深约0.2米。龛楣外有一近圆形椽孔。龛内有淤泥堆积,现存一坐佛。馒头状肉髻,广颐薄唇,双耳下垂,宽肩粗臂,肩部圆润,着圆领通肩式袈裟,结跏趺坐,作禅定印(图8)。

第7龛:圆拱形龛,龛外减地雕尖拱形龛楣,素面。龛宽约0.5米,高约0.6米,进深约0.3米。龛楣有二椽孔。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主尊佛,馒头状肉髻,双耳下垂,细长颈,着圆领通肩袈裟,衣裾紧裹双腿,右手覆搭左手,衣袖于手腕处折叠分两瓣下垂。两侧胁侍立像,现仅存轮廓(图8)。

第8龛:圆拱形龛。龛宽约0.4米,高约0.65米,进深约0.3米。内雕一佛二菩萨。主尊佛,高肉髻,长脸细颈,肩部瘦削,结跏趺坐于方形高座上,作禅定印。两侧菩萨立像现仅存轮廓,可辨菩萨戴冠,屈肘于胸前似双手合掌或持物,上身袒裸,下着裙(图9)。

(三)胡家坬摩崖造像龛群

胡家坬摩崖造像龛群位于志丹县永宁镇崾子川村胡家坬北约200米的洛河北岸,距地表高约10米。坐北朝南,由2龛组成,由西向东依次编号(图10)。

第1龛:圆拱形龛。龛宽约1.2米,高约1.6米,进深约0.6米。龛楣饰二龙首反顾,龛两侧有立柱。龛楣上部似有“人”字形散水,龛上部左右两侧有二矩形椽孔,初当有窟檐建筑。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主尊高肉髻,有圆形头光和背光,双耳垂肩、短颈、宽肩、厚胸,着袒右肩袈裟,结跏趺坐于低矮方形座上,作禅定印。造像较为粗壮。右侧菩萨头戴冠,有圆形头光,项饰心形宽项圈,斜披络腋,上袒裸,下着裙,腰间系带,裙腰外翻,帔帛经身后绕肘下垂,帔帛上部紧贴龛壁,右臂下垂手持如意形物,左臂屈肘置于胸前手似持物,身躯笔直,较为粗壮。左侧菩萨仅残存轮廓。龛下左右两侧横立供养人两列,左六右二,服饰似乎均为鲜卑装胡服(图11)。

第2龛:略呈圆拱形龛。龛宽约1米,高约1.2米,进深约0.6米。内空。

(四)埝坪摩崖造像龛群

埝坪摩崖造像龛群位于志丹县永宁镇埝沟村埝坪南约100米的洛河南岸,距河床高约10米。坐北朝南,由大小6龛组成,由西向东依次编号(图12)。

第1龛:圆拱形龛。龛宽约0.2米,高约0.2米,进深约0.04米。内雕坐佛一尊,高肉髻,面圆广颐,双眼微睁,窄鼻厚唇,下颚有残损,双耳垂肩,短颈宽肩,着圆领通肩袈裟,袈裟衣裾紧裹双腿,结跏趺坐于低矮方形座上,作禅定印(图13)。

第2龛:圆拱形龛。龛宽约0.18米,高约0.2米,进深约0.04米。内雕坐佛一尊,高肉髻,宽额细眉,双眼微睁,窄鼻厚唇,双耳垂肩,短颈宽肩,着圆领通肩袈裟,袈裟衣裾紧裹双腿,结跏趺坐于低平方形座上,作禅定印(图13)。

第3龛:圆拱形龛。龛宽约0.3米,高约0.4米,进深约0.15米。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主尊佛像肉髻呈馒头状,面相方圆,肩宽颐广,双耳垂肩,内着僧祇支,外披袒右袈裟,身躯比例适中,身躯下部有残损,判断当为结跏趺坐。右侧胁侍菩萨头戴宝冠,有头光,戴耳铛,项饰宽心形项圈,斜披络腋,袒上身,下着裙,帔帛经背后绕手肘而下,且帔帛上部紧贴龛壁,一臂贴身垂下手持心形宝物,一臂屈肘于胸前似持物。左侧胁侍菩萨与右侧同,下身残损严重(图13)。

第4龛:圆拱形龛。龛宽约0.2米,高约0.2米,进深约0.04米。内雕坐佛一尊,高肉髻,宽额细眉,双眼微睁,窄鼻厚唇,双耳垂肩,短颈,双肩宽平,着圆领通肩袈裟,袈裟衣裾紧裹双腿,结跏趺坐于低矮方形座上,作禅定印(图14)。

第5龛:圆拱形龛。龛宽约0.15米,高约0.5米,进深约0.03米。内雕坐佛一尊,高肉髻,面圆广颐,双耳垂肩,左耳毁,短颈宽肩,着圆领通肩袈裟,袈裟衣裾紧裹双腿,结跏趺坐于低矮方形座上,作禅定印(图14)。

第6龛:圆拱形龛。龛宽约0.3米,高约0.3米,进深约0.07米。内雕坐佛一尊,低平肉髻,宽额细眉,双眼微睁,窄鼻厚唇,双耳垂肩,左耳毁,短颈宽肩,着圆领通肩袈裟,袈裟衣裾紧裹双腿,结跏趺坐于低矮方形座上,施禅定印(图14)。

(五)小崖窑摩崖造像龛群

小崖窑摩崖造像龛群位于志丹县永宁镇小崖窑村小崖窑500米处的洛河南岸,距地表高约6米。坐南朝北,有3龛组成,由东向西依次编号(图15)。

第1龛:方形龛,抹角。龛宽约0.65米,高约0.7米,进深约0.35米。内仅雕出毛坯坐像一尊,未完工。

第2龛:方形龛,抹角。龛宽约0.31米,高约0.5米,进深约0.3米。仅凿出粗糙龛形。

第3龛:圆拱形龛。龛宽约1.05米,高约1.4米,进深约0.9米。龛前有洗面,宽约2.6米,高约0.05米。龛上方凿有8个圆形椽孔及略圆形的“人”字形散水,原应有龛檐建筑。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主尊佛头部损毁严重,高肉髻,面部清癯,细长颈、削肩,着立领宽袖长袍,双领下垂至腹部,袖口呈带状外翻至身躯两侧,身体修长,结跏趺坐于低矮方形台座之上,通高1.2米。座前左右两侧各有一狮,狮头朝向龛前、侧卧于方形矮台之上。右侧胁侍菩萨,头戴高冠,冠两侧饰短簪,宝缯及肩,细长颈,右臂曲肘平置腹部,上身袒裸,下着裙,跣足立于一卧狮臀部,菩萨通高1米,狮长0.56米。左侧胁侍菩萨残损严重,残高0.95米,狮身残长0.60米,高0.15米(图16)。

(六)骆驼脖子摩崖造像龛

骆驼脖子摩崖造像龛位于志丹县永宁镇象咀村槐树庄西北约500米处的骆驼脖子山腰处,距地表高约20米。坐北朝南,共1龛(图17)。

此龛为圆拱形龛,距崖地面高约1.2米。龛宽约1米,高约1.35米,进深约0.7米。龛楣雕双龙首反顾,右侧龙首损毁严重。龛外上方凿有圆形椽窝13个,原应有龛檐建筑遗存。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主尊面部残损,高肉髻,双耳下垂,细长颈,宽平肩,内着僧祇支,外披袒右袈裟,结跏趺坐于低矮方形座上。座前有二狮相对而卧。主尊残高0.85米,狮长0.48米,高0.2米。两侧胁侍菩萨立于卧狮尾部,面部毁,戴冠,帔帛绕肘覆搭两侧,上身袒裸,下着裙,裙裾外翻系于腰部。菩萨内侧手臂自肘部残,外侧均屈肘置于胸前,原应为双手合十或持物状,残高0.65米。龛外左右两侧各高浮雕一力士相对而立。右侧力士,束发,上身似着翻领短衫,右臂上扬手握環首刀,左腿在前右腿在后呈弓步,左臂曲肘手背搭于左腿,通高1.6米。左侧力士,头部及左臂残损严重,左臂似有上扬之状(原应与右侧力士同,持兵器),右腿在前左腿在后略呈弓步作前行状,右臂曲肘右手置于右腿,像残通高1.25米。

二 初步认识

志丹县历史悠久。北朝时期,县地北部属夏州金明郡广洛县,南部属因城县。这里是延安地区北朝以来石窟分布较多的县区。从我们这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志丹南部永宁镇摩崖造像龛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为北魏太和年间后半段;二为北魏晚期后段至西魏;三为北周至隋唐。下面依时代顺序对其作初步论述。

(一)北魏太和年间后半段

太和晚期摩崖造像龛有埝坪、胡家坬摩崖造像龛两处。均为中小型圆拱龛,多凿于距地表约10—20米的崖壁,造像题材以一佛、一佛二菩萨为主,未发现有明确的开龛造像题记。但主尊造像高肉髻,双耳垂肩,短颈宽肩,着袒右偏衫或圆领通肩袈裟;胁侍菩萨头戴宝冠,上身袒裸,下着裙,斜披络腋,帔帛经背后紧贴龛壁并绕肘下垂,一臂自然下垂持物,一臂屈肘置于胸前或持物,身躯笔直略显粗壮的造像特征,均显示出与陇东地区合水张家沟门石窟、保全寺石窟及延安地区甘泉老君寺石窟的密切联系。

虽然埝坪、胡家坬摩崖造像龛群无明确的开龛造像题记,但与之相近的张家沟门石窟3处太和年间题记龛像为此类窟龛断代提供了重要的时代尺标。张家沟门石窟共8龛,均为圆拱形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且1—4龛开凿于太和十五年(491);5—8龛开凿于太和二十年(496)?譹?訛。如5号龛[太和二十年(496)?譺?訛]内雕一佛二菩萨。主尊佛高肉髻,面相方圆,短颈宽肩,着袒右袈裟,袈裟上陰刻细密平行线纹,身躯比例略显失调。胁侍菩萨头戴宝冠,项饰心形宽项圈,袒裸上身,下着裙,帔帛经背后紧贴龛壁绕手肘而下,一臂自然垂下手持宝瓶,一臂屈肘持莲蕾。又这一菩萨形象在龙门古阳洞太和十九年(495)长乐王丘穆亮夫人尉迟为亡媳牛橛造弥勒像龛内亦可见[1]。可知,北魏太和年间后半造像中,主尊双耳垂肩,宽肩广颐,着袒右袈裟,胁侍菩萨上身袒裸,下着裙,斜披络腋,帔帛紧贴龛壁经背后绕肘下垂,一臂下垂一臂屈肘置于胸前,手或持物为一时造像之风尚。又保全寺石窟第5龛也为圆拱形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主尊佛像面相方圆,双耳垂肩,着通肩袈裟,袈裟上阴刻细密平行线纹。暨远志指出保全寺此类佛像身躯比例失调,雕刻技法略显粗劣,在模仿张家沟门石窟造像中发生变异,略显粗重[2]。同样的造像亦可见于甘泉老君寺第1龛[3],但老君寺主尊佛像躯体宽厚,袒右偏衫宽松肥大,袈裟边缘未见之字形纹理,胁侍菩萨菩萨一手托盘的风格更多展现了地域风貌。

埝坪、胡家坬两处摩崖造像虽与张家沟门太和二十年造像形似,但在风格上已大为不同,后者造型精细、比例适合,前者更显粗犷矮壮,与保全寺石窟晚期窟龛、老君寺1号龛更为相似。雕刻手法拙稚和粗重,具有一定的地域风貌,体现出更多部族造像的特征,推之埝坪、胡家坬摩崖造像龛的开凿年代当为北魏太和年间后半,略晚于张家沟门石窟,主要为5世纪90年代后期,但仍具有迁洛前云冈造像的特征。

(二)北魏晚期后段至西魏

北魏晚期后段至西魏时期主要有骆驼脖子、小崖窑摩崖造像龛群及定边渠第8、9号龛共3处。其中,前两处摩崖造像龛均为圆拱形深龛,后一处为方形抹角浅龛,造像题材为一佛二菩萨、一佛二胁侍(二供养人)和一佛二菩萨二力士,主尊座前多有双狮,未发现有明确的开龛造像题记。

骆驼脖子摩崖造像龛左右两侧有立柱,龛楣饰双龙首反顾。内雕一佛二菩萨,菩萨跣足立于双卧狮之上;龛外有二力士。圆拱形龛、龛外左右设立柱、龛楣双龙首反顾的形象,及一佛二菩萨二力士及双狮的造像组合,受到龙门以来北朝造像的影响。而发髻高耸,动作夸张,造型奇特且敦厚粗壮的二力士的形象,亦可见于同时期的北朝武士俑、铜川宜君花石崖石窟、延安安塞大佛寺石窟等。

小崖窑摩崖造像龛主尊则更为清瘦,削肩特点显著。这种主尊面部清癯,细长颈,削肩,着双领下垂宽袖长袍,身躯修长的造像风格,更多地受到了北朝时期关中地区北魏晚期至西魏时期佛道造像碑的影响。如药王山藏北魏延昌三年(514)张乱国造像碑、延昌四年(515)郭鲁胜造像碑、西魏大统四年(538)刘始造像碑等。不同的是,这一时期关中地区的造像碑流行绵密的阴刻线纹在此处造像龛内并未出现,可能与该摩崖造像龛所具有的地域特色有关。此外,洛川县民俗博物馆藏(北魏敷城郡暨敷县治所寺庙遗址出土)北魏神龟元年(518)刘文朗造像碑碑阳下部所雕供养人肩部亦有削肩风格,但此处主尊衣裾呈现近乎尖锐锐角对称分布的状态。而在安塞云岩寺5号中心柱塔窟内,这种肩部近乎斜直的造像风格更加明显[4]。可以说,小崖窑摩崖造像更是一种河洛模式北上模仿的地域性变异,其时代当为北魏晚期后半至西魏。

定边渠第8、9龛,明显置于该摩崖造像龛群诸龛之上,且相距较近,当为同一时代开凿。两组龛形均为近方形抹角浅龛。其中,第8龛造像虽头部,左肩及手部损毁严重,但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袈裟紧裹双腿,衣裾繁复紧贴龛外壁面分两半,略呈“八字形”,且龛下有一阴刻兽面形图案;左右两侧菩萨立于方形座上,似有X型披帛于腹前交叉、衣裾呈羽翅状向外延伸;均显示出北魏晚期至西魏时的典型特征。第9龛一组三龛,推测当为一佛二供养人,亦为同一时期。

(三)北周至隋唐

除定边渠第8、9龛为北魏晚期后半段至西魏时期造像外,定边渠其余造像龛及冯家河摩崖造像龛,均为北周至隋唐窟龛。两处摩崖造像龛群多置于距地表约10米的崖壁,龛形以圆拱形、方形重层口龛为主,兼有个别圭形、莲瓣形浅龛,造像题材有一佛、一佛二菩萨(二供养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定边渠第 3、5号龛分别为圭形和莲瓣形浅龛,较小,属附龛。其中,第3号龛主尊倚坐于矩形矮座之上,左右后侧似有二胁侍或二供养人。第5号莲瓣形浅龛与龛楣独有的花瓣纹装饰的组合,似为陕北地区石窟工匠的首创,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其余诸龛均为方形龛,且有方形重层龛口,第1、2、6号龛内雕一佛二菩萨,第4、7号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其中,第1、2号龛内,主尊肉髻呈馒头状,头部较大,短颈,身躯略矮壮,有舟形背光;两侧胁侍菩萨亦较为粗壮,推测时代为北周。第4号龛主尊及胁侍像均与1、2号龛同,推测时间大致相当。又第3、5号龛属于第2、4号龛的附龛,时代亦为北周。第6号龛主尊头、颈已较为精细、圆润,身躯较长,比例略不协调,时代大致为北周至隋的过渡阶段。第7号龛内,主尊肉髻略高、呈馒头状,脸部及肩部较为圆润,头部略显大,结跏趺坐,衣裾覆盖于高坐之上,有舟形背光;两侧胁侍弟子、菩萨均略微丰腴,但菩萨尚未出现S形体态。整体造像风格较之前几龛,较为修长,当为隋至初唐造像。特别是肩部及头部略大的特征与延安地区洛川董子河贞观十九年(645)卢舍那造像略为相似[5]。

冯家河摩崖造像龛除第5龛未完工外,其余均为圆拱形龛,龛外有“人”字形散水槽,槽外有一到两处近圆形椽孔。第2、4、6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主尊低肉髻,方额,脸部方圆,宽肩厚胸,着圆领通肩袈裟;两侧胁侍亦较为矮壮;当为北周造像。第1龛虽有残存,但宽肩厚胸的造像特征,推测亦为北周。第3龛主尊低平肉髻,长颈,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领口于腹部相交,结跏趺坐于方形高座,作禅定印;两侧胁侍亦较为修长;时代当为北周至隋。第7龛主尊在保留北周造像特色的同时,身躯略显修长,时代亦为北周至隋。第8龛距其余7龛较远,圆拱形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主尊高肉髻,细长颈,结跏趺坐于方形高座上;左右两侧胁侍菩萨上身袒裸,下着裙,笔直站立;整体风格较为修长,推测时代为隋唐。

综上,志丹永宁镇沿线摩崖造像龛自北朝至隋唐的不断延续,体现了其在民族融合及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依据造像风格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期。

第一期为太和晚期后半段(主要集中于5世纪90年代以后):龛形多为圆拱形小龛;造像题材有一佛、一佛二菩萨;造像风格在受到云冈模式影响的同时,更多保留了地域部族造像的风貌,较为敦厚、矮壮。陕北地区的石窟寺始凿于北魏太和时期,且没有大型的北朝至隋唐时期的佛教石窟群,规模较小,窟龛分布零散,多分布于子午岭区域,与陇东地区合水处于同一地域,这一区域(渭北)自汉代以后,尤其是十六国北朝时期多少数部族聚居?譹?訛。从合水张家沟门有造像记的龛像来看,可能属于居于这一区域的少数部族造像,造像粗犷,反映了这一区域佛教造像的基本特征。又,该区域是关中向西北通陇东,向北往五原,东北直至北魏首都平城的重要交通线,因此,第一期的龛像表现出云冈模式向这一地域扩展的明显特征,是研究5世纪后半期佛教艺术传播方向及交通线路非常重要的材料。

第二期为北魏晚期后半段至西魏:龛形多为圆拱形大龛;造像题材有一佛二菩萨、一佛二菩萨二力士及双狮、供养人、兽面形纹;在延续本地区传统石雕技艺的同时,受河洛模式北上及关中地区北朝造像碑雕刻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地域创造。

第三期为北周至隋唐:此时期内龛形较为多变,有方形或圆拱形重层口龛、莲瓣形龛,多为小龛或者附龛;造像题材以一佛、一佛二菩萨、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为主;北周主尊佛造像在保留肉髻略低平、广颐宽肩粗臂特征的基础上,造像较之长安地区北周华丽繁缛的“中心样式”,显得更为质朴,醇厚;而隋至初唐时期造像风格较之长安及其附近出土的单体造像及彬县大佛寺、麟游慈善寺等关中大型佛寺的造像风格略显单薄,雕刻技艺也略微粗犷,与同地域的部分小型龛像则具有更多共通性,这受隋唐之际战乱、北方经济遭遇重创、工匠技艺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可以说陕北地区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佛教石窟寺,虽然在大的特征上多受中心地区影响,但均显示出这一区域的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地处偏远山区,仍能反映出佛教信仰在北朝至隋唐时期深入边远乡村。居住在这里的少数部族(可能包括汉族)与發达区域的人们一样对佛教投入热情,开凿龛像,表达他们的愿望。

附记:笔者有幸参与陕西省文物局和延安市文物研究所组织的“陕北石窟调查项目”中延安地区相关资料的整理,本文的撰写亦得到相关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在此致以真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温玉成.龙门北朝小龛的类型、分期与洞窟排年[M]//中国石窟·龙门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176,177,

184.

[2]暨远志.北朝幽宁地区部族石窟的分期与思考[C]//

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2005:93.

[3]李静杰.陕北陇东北魏中晚期之际部分佛教石窟造像考察[G]//马世长,主编.麦积山石窟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335-336.

[4]冉万里.陕西安塞云山品寺石窟调查报告[J].考古与文物,2000(4):31-40.

[5]白文.陕西洛川县董子河摩崖造像[J].考古与文物, 2007(2):83-88.

猜你喜欢
石窟佛教陕西
石窟与云Sushi Hanzo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佛教艺术
夜宿石窟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夜宿石窟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