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吸引:儿童积极学习生活的惯习养成

2019-05-20 02:56凌红许惠芳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11期

凌红 许惠芳

摘要:优秀吸引是以个体优秀为中介,以实现更深程度的优秀养成为目标,通过一种积极的方式,与目标对象建立新的关系,重构行动结构的交互过程。从目标对象的角度考量,發现和赏识优秀,卷入和修习优秀,内生和焕发优秀,最终形成优秀的自觉,成为更优秀的自己;从优秀吸引的主体拥有者出发,展露优秀,并以帮助扶持的友好方式对他者给予关怀,最终获得他者与自身抱团优秀的双赢体验。当优秀吸引成为儿童学习生活的惯习,学习也就充满了积极的力量。

关键词:优秀吸引;积极学习;行动结构重塑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4B-0035-04

学习是儿童主要的生活方式,儿童通过不断深入的学习获取知识、认识世界、发展思维。但现今考试制度下,儿童学习被无限放大,几乎占据儿童生活的全部,学习孤立在生活之外,儿童“被学习”现象比比皆是:课余的时间被各种补习班排满;提前教学,教学过于艰深;备考前的题海战等。学习以一种成人化、应试化、单一化的面目,与生活剥离。如何还原儿童学习的生活样态,使学习生活积极起来,是推进课堂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们尝试以优秀吸引的方式,努力促成儿童学习潜能与需要、日常强项与美德的相互圆满,使学习不断充盈着期盼感、力量感与获得感。

一、优秀吸引的厘定

优秀吸引是以个体优秀为中介,并以实现更深程度的优秀养成为目标,通过一种积极的方式,与目标对象建立新的关系,重构行动结构的交互过程。

1.优秀吸引以人的优秀为媒介资本

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1]。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传递的是课程内容。而优秀吸引所要传递的是人的优秀,它需要师生将关注点从内容转向人本身。作为媒介资本的个体优秀有可能是学生的精彩表达、独到观点、解题思路,还可能是学生的良好习惯、思维方式、好的学习方法等。教学过程中的这一视角转换,意味着教师要从研究教材走向研究学生,也唯有以生为本,才能真正将儿童学习推到前台。

2.优秀吸引需体现积极的场域关系

吸引是指把事物或别人的注意力引到自己方面来,可见,目标对象和主体之间一定是个相互的过程,即主体本身具有吸引力,目标对象愿意亲近并被吸引。但具有吸引力的并不一定是优秀的,优秀吸引更需要主体能充分展示优秀的魅力,焕发优秀的潜质,使其成为一种“磁场”。目标对象则需要有向上、向善、向美的积极心态和进取精神,能和主体之间不断保持积极的情绪依赖。可以这样说,优秀吸引的惯习养成过程,也就是积极学习场的建设过程。

3.优秀吸引是积极学习生活的惯习

惯习是一个开放的性情倾向系统,不断地随经验而变,在经验的影响下不断地得以强化,或是调整自己的结构。形成惯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从经验中学习的过程,与人的性格、习性、思想情感息息相关。优秀吸引成为儿童积极学习生活的惯习,更确定了一种生活学习的立场,使学习更贴合生活经验,符合生活逻辑,如在某个情境中,自觉地知觉到他者的优秀,并能主动靠近、努力习得优秀,使自己变得更优秀。这是一种有着特定“逻辑”的逐渐认知、学习、内化、强化优秀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意义,最终将建构并形成优秀自觉的定势系统。

二、目标对象视角下的“优秀吸引”行动结构再造

深入优秀吸引的目标对象即被吸引者的角度,对于他者的优秀,可能产生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情绪:积极方面,如欣赏、羡慕;消极方面,如漠然、嫉妒、恨。优秀吸引,需要摒弃消极,充分调动和发挥积极的情绪力量,再造儿童学习生活的思维和行动方式。

1.提升认可:发现和赏识优秀

优秀吸引范畴中的发现和赏识优秀,是基于积极场域关系的对优秀的认同,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从自我中心和利己主义的学习状态中摆脱出来,着眼于学习伙伴的优秀之处,在优秀的同辈文化中汲取经验,获得成长。

发现和赏识优秀不能仅仅停留在赞赏的表层,要将其合理转化为学习资源,才能有效地推动更深层次的自主学习。而要促成资源的转换,学生对优秀资源的认可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认可是积极倾听和旁观的结果,客观的认可中有着对他者优秀的考量,也包含着对自身学习的审视,可以是赞同接受式的认可,也可以是包容存疑式的认可。因此,认可的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提升认可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持久的互学关系。在这一关系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切实地感受到优秀并乐意深入其中,发现、摄取优秀成为学习的习惯和需要,认可而后博纳,也就能促成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总之,将发现和赏识优秀的着力点定位在优秀资源的转化上,能帮助学生确立一种积极的互学关系。反之,积极持久的互学关系也能促成个体资源到优秀学习资源的合理转化,从而推动进一步的自主深度学习,这也就是优秀吸引范畴中发现和赏识优秀所要做的。如图1所示:

2.爬坡历练:卷入和修习优秀

优秀吸引的惯习必须在学生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的不断历练、修习中逐步养成,优秀的学习资源需要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转识成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创设持续激励、伙伴卷入的爬坡式、意向性活动,让学生浸润在优秀中,不断深入、体验、修习优秀。

如我们推进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学习活动。通常,小学生的合作学习会表现出种种“合”而不“作”的现象:学生只顾表达自己的观点;异质分组导致的话语霸权;出现不同意见而引发争执等。以优秀吸引的惯习养成为目标后,我们的合作学习从关注他者错处的挑刺、忽略同伴感受的排他,走向了对优秀的自觉卷入和修习:积极复述、模仿优秀;努力融合观点;自主展开思辨;总结提炼经验等。合作学习后的交流,则从排他性的自我表达,走向倾听式的回应表达,并不断生成总结性的提炼表达。

以“排他性的自我表达—倾听式的回应表达—总结性的提炼表达”这一爬坡式目标为例,其中包含着积极倾听、对优秀表达的析解、融合自身经验的反思概括等。因此,需要不断引导学生修习的有:倾听的技能。可借助加勒特、萨德克等验证的七种行为技巧——“眼神的交流、面部表情、身体的姿势、空间位置、沉默、简短的语言认同和概括”[2]。学科学习方法的运用能力修习。如语文阅读学习需要掌握的感悟之法——重点词解释理解、关键处换词对比、上下文呼应解读、想象画面呈现、联系生活拓展等。无论是知识内容还是经验方法的优秀,不断修习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意识。

3.形塑价值:内生和焕发优秀

当优秀得到持久修习,便能从刻意习得走向自然融合,表现在学生的语言、行为等习惯中,流露在学生的谈吐、气质等修养中,他者的优秀也就成了自我主体的优秀,由内而生,不断焕发。

对于小学生而言,内生和焕发优秀最显著的表现就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优秀的不断认可、修习、融合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知觉能力在不断觉醒,能将他者优秀作为学习资源包含种种积极的心态,如谦虚、真诚、尊重,而运生这些积极心态的是思学、渴学、好学的自我意识。有了正确的自我认知,才能更好地包容、悦纳优秀,进而深入修习,不断达成更为客观的自我评价,如从笼统模糊的感觉到多角度清晰的觉知,从简单的对优秀的顺从到理性的思辨、融合,从表层内容的关注到方法、品质的透析等。

内生和焕发优秀意味着对知识和经验有了新的建构。古人有云:“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新经验的建构过程中,也必然存在着这样的“自反”“自省”。这是高水平自我意识的发展,包含着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修整等。在自我监督中不断意识到自己与优秀之间的差距;在自我控制中无限可能地接近优秀;在自我修整中获得自我提升,实现自我价值,成就更优秀的自己。

三、主体视角下的“优秀吸引”行动结构重塑

作为优秀吸引的主体拥有者,让自己的优秀充分展示出来,是优秀吸引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能以帮助扶持的友好方式对他者给予关怀,最终获得他者与自身抱团优秀的双赢体验。

1.具象化过程,让优秀合理地“露着”

让优秀被最大范围的人看到,才有可能产生吸引。课堂上必须搭建开放式的平台,创造人人都可以参与活动、表达自我的机会,使个体优秀尽可能地展露。一般情况下,我们更多注重展露优秀的学习成果,如优秀作业展示、优秀诵读展演、优质解题示范等,引发的关注点都集中在成果上。优秀吸引,更倡导优秀过程的展露,让藏在成果背后的积极品质、巧妙方法、思维方式等可见可感,继而产生可亲可学的真实感、切己感。

我们努力借助网络媒体,丰富学习、作业的形式,如互传课文朗读录音、互背公式、上传批注式阅读笔记、照片记录学习实践瞬间等,使学习过程与生活融合,尽可能地可视化。教师、学生都可以参与评价,由于过程的可视化,评价的指向就更加丰富,除对知识本身的关注外,更多了参与态度、投入程度、学习方法环境等的考察,使优秀立體起来。

我们设立“童年榜样”的展示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多方展示推动优秀。展示不仅包含了榜样名片、主要事迹、荣誉成果,更突出推送“榜样养成史”,记录优秀行为的养成过程。一方面,在梳理“榜样养成史”的过程中,努力探寻优秀背后共性化的积极品质、行为方式、发展路径等,找到教育教学的立足点;另一方面,以生活日常为对象记录的“榜样养成史”,能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共情心,在生活的融通中,在同辈文化的遵从中,获得优秀的迁移。

2.“为他者”经历,让优秀体己地“引着”

“他者”是法国哲学家勒维纳斯他者理论的核心概念,强调的是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要尊重异质性他者。他者与自我相对,勒维纳斯指出,“我是他者的负责者,我回应他者”[3]。作为优秀吸引拥有者的主体——我,更需要有一种“为他者”情怀,帮助他者,成就他者,与此同时,也修炼、成长了自我。

我们开展“当小老师”的经历研究,使优秀让更多学生认可、看清,并达成转化、迁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小老师”的角色身份在某种程度上滋长了学生炫耀、自得、自负等不良的情绪体验,形成了“小老师权威”,导致受助者对优秀产生抵触,甚至是反感。显然,这不利于优秀吸引的惯习养成。

为促成和提升小老师的“为他者”情怀,我们改进了“当小老师”这一经历,开展“幕后天使”行动。以一周为期,先暗中定下帮助对象,在他者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予关怀、帮助,周小结时,以他者能说出“幕后天使”的名字,并能表达感谢为行动目标。这一行动需要优秀者对他者有持久的关注,并以他者能接受的方式介入帮助,展现出的是“真诚、热情、友好、慷慨”等优点,而这些优点“有助于实现有意义的人生”[4]。

3.同侪式抱团,让优秀合力地“长着”

优秀吸引应该是一个优秀的集合概念,最终要达成的目标是群体优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优秀吸引的过程也就是从封闭的个体优秀走向开放的群体优秀的过程。个体优秀成为优秀的学习资源,且作为优秀的拥有者能给予他者关怀,同侪互助,相携共进,形成优秀进取的合力,优秀也便从个体走向群体,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潜在走向实在,从普通走向卓越。如图2所示:

作为学习资源的个体优秀在更多学生的关注、修习下将不断面临挑战,成为群体的优秀,对于学生个体来说也便成了普通的优秀。而想要提升优秀的品质,可以不断融合他者优秀,也可以通过帮助他者达成优秀的方式使主体优秀更加优化、凸显,继而走向卓越。对于个体潜在的优秀亦是如此,唯有以开放的心态,让优秀不断地展露出来,以合作共进的方式,让个体优秀成为群体共性的优秀,才能使优秀不断处于生长状态。

我们必须意识到,个体优秀和群体优秀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在优秀的群体中,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学习他者优秀。不断攀升个体优秀,努力成为最优秀的自己。这种蓬勃向上的个体优秀又使群体优秀充满积极的生长力,这也就是优秀吸引的力量。

总之,学习是学生的存在方式,学习过程即生活过程,用生活逻辑关照学习,用优秀吸引推进学习,才能求得新时代整体人的发展。当优秀吸引成为儿童学习生活的惯习,学习也就充满了积极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等.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185.

[2]威廉·威伦,等.有效教学策略[M].李森,王纬虹,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231-232.

[3]徐鹤然.勒维纳斯哲学思想综述[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33(3):118-200.

[4]奥格雷迪.积极心理学走进小学课堂[M].任俊,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6:8.

责任编辑:丁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