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多维发展语境下的视觉可视化信息设计课程建构

2019-05-20 02:52朱雪俊
设计 2019年7期
关键词:可视化信息设计

朱雪俊

引言

美国设计师凯文林奇在总结城市设计五要素时,提出由于城市多维化发展的庞杂,所以设计师仅仅能够设计屋子,却永远设计不了城市。这一观点即反映在目前全球超大型城市扩张和人口快速导入城镇的现实情况中。在今天,对城市信息的解读能力仅仅停留在刻板、单一的“地域分隔”或“人与环境”之间关系上,这些已远远跟不上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碎片化信息产生的速度,滞后了城市规划者和系统分析师们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却也同时暴涨了城市群体对信息量化和可视化的需求和兴趣。

围绕这些城市新现象和趋势,信息可视化这一视觉传达设计新课题在实践过程中擺脱了过去对于“可见数据“(visible data)的依赖,转而形成创意城市文化中平衡技术和专业的关键催化剂,“新平面”从传统秩序进一步衍生出更多元化的新视觉表达形式,用以呈现今天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城市机体生长的复杂性、以及数据化未来的不确定性。

顺应这一学科基础理论的变化和演进,在高校应用型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中,重新构建以多维城市化发展为切入点,引导设计初学者进入该领域,开展不再受限于一维柱状或二维散点式的视觉表现形式设计,利用可视化将数据转换为传达信息和探索事物的新媒介,为未来中国城市品牌文化建设和推进提供新路径。

一、系统化架构——多维城市信息可视化设计教学的基础模块

建筑师克里斯多夫·亚历山大肯定了以伦敦和纽约为代表的有机、多元化结构的城市,指出城市信息的可视化涉及我们的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活,微妙影响城市处理信息,如食品包装的营养标签指导不同人群饮食和购物习惯,学缘指数影响选择何处购买房屋,新闻媒体的图表影响对时事和政治的看法。看待城市多维度应该是将生活于城市中模糊、复杂且独特的人类行为、人际关系结合当今时代密集的社会组织——层层叠置的人与入之间的半网格结构进行呈现。

因此,基于多维城市信息可视化设计教学课程的基础模块,应该从四个系统视觉转化角度,以及对应城市有序而复杂的四个信息维度来进行展开:

(一)一维(客观):寻找城市地域维度的空间视觉转化

在开展设计课程初期,着重应引导学生首先从记录城市客观地域出发,提出“你想解决城市社会什么问题?”以介于数据和视觉标识之间的所有可能图像来设置调研框架和研究范畴。

《城中村》信息可视化设计者路易斯.卡利指出,优秀的城市信息设计方案之初应该是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空间,或解空间的结果。通过简单客观的一维图从众多不好的选择中,选出其中可能好的选择中的一个,他的这件作品以小提琴的平面图代表城市,而不是映射数据,旨在展现城市扩张与城市居民所拥有的联系人数量之间的关系,而再看他的另一件设计作品《木材的变化》,也同样根据地域空间(林地类型和不同城市的天气情况)和林地面积的变化进行比较,阐述现实和问题。

(二)二维(模型):分析城市可持续维度的视觉时间分组

当学生继续观察城市网络时,很快就会意识到简单一瞥只是管中窥豹,呈现的数据单一而乏味,如果能合理记录和表示时间这一维度,那么就会看到群体的完整动态变化。

因此,推进城市信息可视化不同方案,需要在地域调研基础上对时间特征进行分组,并寻找二维数据时间趋势数据,结合一维中的客观数据标识的关联性,实现多因素分析。而在网络中表达时间概念最为困难,但也极为关键。举个例子,假设需要创作一幅城市河流分布图,首先以节点表示重要的位置(社区、城市、地区等),连线表示河流分支,而不断变化的变量需要以可持续的时间为参考,结合后可以判断如水污染是由于阻塞还是由于泛滥等这类问题,来自敬人工作室设计的《拯救江豚三大措施》信息图表、意大利作品《教室里的科技》在这一点上赋予了更多的社会价值,通过这些案例证明了在二维时间节点的表现上,信息设计需要打破一定的固定空间,衍生时间轴的重要作用。

(三)三维(实物):兼具城市以人为本维度的创新媒介尝试

随着设计方案的深入和基础数据可视化的推进,解决何时与何地,能够基本辅助学生设计者展现城市信息设计的一定深度,但决定视觉呈现方式最合适的,必然是考虑终端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过去15年,大量网络模型信息图横空出世,大多作品是由计算机算法生成,因此,突破这一维度构建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独立的视觉新语言是必行之策。在中国,如赵广超等设计的《北京跑酷》、敬人工作室设计的《北京奥运场馆旅游交通图》等一批作品已经采用书籍设计等实物媒介关注如何帮助人们在众多城市信息中[央速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和探寻彼此之间的联系。可视化本身并不局限于传统媒介,就连食品和编织篮子都会被设计师根据终端用户的特点变成可视化信息的重要媒介。

(四)四维:(理想动态):考虑城市文化公益维度的戏剧化整合

城市信息可视化作为学科和实践课程的拓展新方向,更多地应展示作为一种跨学科和动态领域的活力,传统的信息可视化在过去更多被用作企业展示公司销售的盈利或亏损,而今天可视化在城市公共数字人文领域扮演着叙述故事的角色。

学生应关注城市文化公益,避免过去信息设计方式(惯用程式或数字堆砌以及简单的图像注释方法),学会将信息“戏剧化整合“,学会导演和陈述一个连贯、生动、有趣故事的能力,并同时唤醒城市群体内心的存在以及责任感。以学生作品白金创意设计大赛铜奖《甜蜜的负担》、靳埭强设计奖信息类优秀奖《中国传统节日视觉可视化信息设计》等为例,均是从学生角度思考,以公正态度反映了城市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

从以上四点可以看到,构成有序而复杂的系统规律,基于城市信息可视化设计的课程构建的众多元素,所具备的知识关联性必然需要丰富、细致得多。在原有信息设计表现节点和连线基础上加入来自四个维度系统化的数据集,那么展现一个城市的宏观视角、关联视角以及微观视角都会变得容易,整个课程推进以系统脉络为基础架构,渐进呈现的方式展开,容易使初学者在信息可视化上解决更多的问题。

二、共享化衍生一一融入跨学科学习的城市信息可视化教学实践

从广义角度来看,信息可视化影响城市视觉形象要素的定义分别为“将数据转化成视觉表现的创作过程”,以及指“在创作过程中产生的作品,包括图形、图表和其他在转化成视觉媒介过程中产生的表现形式“。人们改变了传统信息设计偏向于静态图片的视觉传达形式,除了眼以外,将读取信息的方式共享给了手的触感,耳朵的听感,可触的和人机交互等不同形式。

人们常问:信息可视化到底属于那一范畴,科学、设计还是艺术?海伦.肯尼迪将数据可视化定义为“传达精确的信息和有价值的数据以及数据集的视觉表现”,斯图尔特·K·卡德认为数据可视化指的是“以电脑辅助、交互式、视觉再现形式表现抽象数据,以提高认知”。

但与其生硬地归入某个学科,不如将之看作三个学科的交叉领域,在瓦解曾经横亘在艺术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之间的障碍方面,信息可视化取得巨大的进步,显示出了跨领域的发展能带来前所未见的深刻认知。城市信息可视化设计在本科教学阶段也完全可以给学生一种学科共享式的实践教学过程,通过汇集设计、心理学、哲学、认知科学和无数其他调查领域的图表和知识,更贴近如何使用户在合理可接受的时间内找到其所寻找的内容而不“迷路”,不至于用户在操作过程中发生不可逆转的“出错”,并使此次“寻找”令人满意、甚至可以产生喻悦感。

以上海金山嘴渔村为设计对象的学生作品《孑渔上海最后的渔村地域视觉可视化设计》为例,设计初期调研方式采用传统问卷式之外,以广告心理学中,定性调查和定量调查比较数据为结论,辅助一维的柱状图、饼状图、树形图结合,表现其调研对象金山嘴渔村的重要景点、商业店铺、老街建筑等浅显空间构成所产生的旅游属性、人口流动关联及特色食品生产等研究方向。设计二维模型阶段,则搭配环境设计中建筑空间模型的还原和拆解,将城市区域特定建筑加以分析和解构,并结合历史脉络和地质演变充分实现多因素分析,在这一过程中设计方案主要关注:金山嘴渔村更多样化的建筑节点,有表现力的时间边线,以及清晰的图像分析视觉语言。最后在三维实物阶段,还原为视觉传达设计媒介(书籍设计和招贴设计)并以旅游学、消费心理学、文化品牌创意产业等实际创新方向,从美食、渔业等对金山嘴渔村这一上海古渔村旅游推广提出了新的方案,兼具了四维理想动态的公益交互属性,展示了设计对象未来的动态变化趋势。从这样的教学实践案例中可以看,利用多学科共享信息视觉可视化带来的衍生设计,体现了设计对象更丰富的个性化特征,也带来了创意呈现方式上的新可能,同时我们也总结得出这类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符合群化意识。从城市这一平台角度出发,信息视觉文字、色彩和风格更需要照顾所在人群情感化思维,不应单一重视建筑信息模型。以金山嘴渔村为例,需要立足既有整体性行政区域,又协调统一下分属的人文习俗个性。

2.提倡交互意识。应依托主流媒体和社交网络的流行,如博客圈等领域,加强信息设计的易用性推广和越来越多数据集向公众开放并得到应用。

3.重视可视意识。设计者不应该让用户阅读可视图的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可采用多感官的可视媒介,覆盖不同需要的诉求。

由此,可以看到融入跨学科学习的城市信息可视化教学实践,共享了来自不同设计领域间的不同资源,具有相当的灵活性,教学内容以围绕城市社会热点话题综合性的展开,引导学生发挥探究精神,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如何将设计和创新落到实处,取得分享性的收获。

三、特色化表现——顺应城市品牌发展战略下的信息设计趋势

城市信息系统是一个庞杂的系统,涵盖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地理、建筑等不同维度的节点,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是社会主体,与城市信息产生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今天在新时代坐标中,在身处中国不同的城市文化发展推进过程中,高校培养年轻一代的设计师必然需要坚定追求城市特色化表现的发展取向。以2018年上海为例,城市领导者呼吁人们关注和着力构筑上海发展的战略优势,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等四大品牌,期间大量城市信息即将被汇总输出,用以完善品牌建设和对应市场发展,同时城市也必然需要大量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个性化观点回馈。高校信息设计课程也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如《十里洋场》呈现和关注武汉汉口“老租界文化;《大连港潮汐波频图》关注城市环境特色等样式的设计作品,同时赢得了市场和学术竞赛上的认可。高校年轻新一代作品引导着中国信息可视化设计走向对城市特色的梳理和挖掘,特别需要对具有稀缺性、唯一性特点的城市文化资源进行再造,从而聚力品牌优势,辐射市场形成跨界产业链。

如今,在国际新兴城市建设和发展中脱颖而出,必须拥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魅力和看点,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特色”。未来城市的品牌个性变革必然将基于更加具有特色化的、多元自主的开放形象空间。

总结

城市信息可视化设计不会仅满足于單一城市内部特色的建立,高校开展城市多维信息设计实践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与城市信息化发展同步,提高学生多种综合能力,不断推进人与城市共同进步和良性发展,成为打造不同城市间联结和交流的功能,促进城市品牌特色和优势资源的联动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猜你喜欢
可视化信息设计
数据可视化设计在美妆类APP中的应用
思维可视化
BUBA台灯设计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订阅信息
有种设计叫而专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