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畲语使用制约因素及畲语保护的对策研究

2019-05-22 11:53陈丽冰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闽东畲族被调查者

陈丽冰

(宁德师范学院,福建·宁德 352100)

畲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祖居地相传是广东潮州凤凰山,因战事和农事不断地迁徙,一部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迁徙史。福建和浙江是畲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此外还分布在江西、安徽等省。闽东地区是全国畲族的主要聚居地。

21世纪初至今,畲族语言研究在内容上开始重视畲语本体的研究和探讨,近年来,对畲族语言的研究开始探讨畲语使用、畲语与汉语的接触以及畲语内部变化等。特别是关于畲族民众的语言生活现状的调查,对广东畲语使用调查的有王远新 (2004年)[1],林伦伦、洪英 (2005年)[2],陈淑环、盘文伟(2013年)[3]等。对浙江畲语使用现状进行调查的有雷艳萍(2012年),对浙江武义县柳城下湖畲族村进行个案调查[4]。对福建省的畲族语言的使用情况的调查有林清书(2008年)[5]、赵峰 (2009年)[6]以及陈丽冰 (2016年)[7]等。他们的调查和研究,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作为人口较少的畲族语言的使用情况、濒危程度。福建省宁德市是畲族主要的聚居地,其畲语使用特点具有代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畲语使用的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闽东畲语使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陈丽冰[7](2016年)对闽东的福安、霞浦、蕉城三个县市的12个畲族聚居村落的畲族民众进行371份(有效问卷数)问卷的调查,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这371份调查问卷运用统计学的方法,重点分析影响闽东畲语使用情况的制约因素。

(一)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371份的问卷,调查对象是闽东区的福安市、霞浦县、蕉城区三县市的畲族民众,调查地点上主要选择畲族相对聚居的村落,男性的调查对象207个,女性164个,男女比例为1.26:1。问卷的年龄段设置6个,间隔10岁为一个年龄段,但20岁以下的只设一个年龄段,60岁以上的设为一个年龄段。问卷中畲族民众的职业分为务农(或无业)、学生、公务员、公司职员(或工人)、其他五类。文化程度分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含中专)、大专及以上5种。

(二)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掌握语言的情况

我们把掌握语言的程度分为5个等级,如果掌握的程度为“非常熟练”“熟练”,就定义为能够熟练掌握某种语言;如果掌握的程度为“一般”“能听懂但不会说”“听不懂也不会说”,就定义为不能熟练掌握某种语言。调查不同人群语言掌握情况,包括熟练掌握畲语、熟练掌握汉语方言(本文所指汉语方言均指所在地的汉语方言,如福安畲族民众掌握福安方言)、熟练掌握普通话的情况。

表1:不同年龄人群语言掌握情况(人数、占比)

表1的分布情况说明:年轻的受访者,熟练掌握畲语的比例较低;年龄越高的受访者,熟练掌握畲语的比例越高。而普通话的掌握情况则与畲语相反,越年轻的受访者,熟练掌握普通话的比例越高,年龄越高的受访者,熟练掌握普通话的比例则大幅下降。这说明闽东畲族民众掌握畲语的熟练程度与说话人的年龄成正比,掌握普通话的熟练程度与说话人的年龄基本上成反比,而对当地汉语方言的掌握程度与说话者的年龄关系不是太大。

(三)语言掌握程度与文化程度的关系

表2:语言掌握程度与文化程度的关系(人数、占比)

表2的分布情况说明,文化程度越低的受访者,普遍熟练掌握畲语的比例较高;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熟练掌握畲语的比例略有下降,普通话反之;随着文化程度的提升,能够熟练掌握普通话的比例也在逐渐升高。调查数据表明,对当地汉语方言的掌握程度与说话者的文化程度关系不明显。

(四)不同性别人群掌握语言的情况

表3:不同性别人群掌握语言的情况

调查数据说明,闽东畲族民众对语言掌握的熟练程度与性别的关系不大,没有明显的差别。

(五)畲语熟练程度与语言感情态度

在本次调查的371名受访者中,对畲语的掌握程度,分别为127人(占比34.2%)“非常熟练”,150 人 (占比40.4%)“熟练”,66人(占比17.8%)“一般”,19人 (占比5.1%)“能听懂但不会说”,9人(占比2.4%)“听不懂也不会说”。

表4:畲语熟练程度与语言感情态度

针对不同畲语掌握程度的被调查者,分析了他们对待上表畲语、普通话、汉语方言的感情态度,其分布情况说明,对畲语掌握程度越高的人群,越认为畲语最亲切;在完全不会畲语的被调查者中,仅有11.1%的人认为畲语最亲切;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畲语的,有86.6%的人回答“畲语最亲切”。

调查数据表明,对畲语掌握程度越低的被调查者,越倾向于觉得普通话最为亲切:“听不懂也不会说畲语”的被调查者中,66.7%认为普通话最亲切;“能听懂但不会说”畲语的被调查者中,57.9%认为普通话最亲切;而对畲语掌握程度为“非常熟练”的被调查者中,仅有5.5%认为普通话最亲切。

以上说明闽东畲族民众对畲语的感情态度与对畲语的熟练程度成正比,对普通话的感情态度与对畲语的熟练程度成反比。认为当地汉语方言最亲切的比例比较低,持无偏好的比例也比较低。

(六)对畲族人不会说畲语的态度调查

根据数据统计,在本次调查的371名受访者中,有277名被调查者(占比74.7%)能够熟练掌握畲语,而94名被调查者(占比25.3%)不能够熟练掌握畲语。

表5的分布情况说明:畲族民众对畲族人不会说畲语的态度(即对母语的忠诚度)与他的熟练掌握畲语程度有关,而熟练掌握的程度与年龄成正比(见表1的数据),不能熟练掌握畲语的人群多数是年轻人,他们的心态更开放,对语言转用者持更宽容的态度,采取无所谓的消极态度的比例明显提高。熟练掌握畲语的被调查者中,有28.9%对该现象持“无所谓”的态度;在不能熟练掌握畲语的被调查者中比例明显升高,为46.8%。

表5:对畲族母语忠诚度的调查

(七)对下一代母语学习的态度调查

在对畲族下一代学习畲语的态度调查中,无论被调查者自身是否熟练掌握畲语,大部分都对下一代学习畲语持积极态度:在熟练掌握畲语的被调查者中,认为“非常希望”和“希望”的累计占比87.3%;而在不能熟练掌握畲语的被调查者中,认为“非常希望”和“希望”的累计占比为79.8%。

闽东畲语使用的影响因素是多维的、复杂的,以上只是从两个方面分析畲语使用的影响因素,一是分析畲语、汉语方言、普通话的语言掌握程度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的关系,二是分析畲语熟练程度与对母语的感情态度、忠诚度、下一代学习母语态度的关系。

表6:对下一代母语学习的态度调查

二、闽东畲语使用得以保留的原因及前景分析

(一)相对聚居是闽东畲语使用的客观条件

畲族的居住格局会影响到畲族语言与文化的传承,闽东是全国畲族的主要聚居地,在居住格式上是“大分散,小聚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聚居、散居、杂居。根据赖艳华(2009年)的研究,在闽东地区,福安的交溪流域,蕉城、霞浦、福鼎沿海地带以及古田县的古田水库周边是畲族较为聚居的区域,但将近一半的畲族人口杂居于闽东其他各个汉族行政村[8]。

本次调查问卷是以闽东畲族聚居村落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多数选择纯畲族村落或汉族人口比例较少的畲族村落作为调查地点,未调查畲族散居或杂居地畲语使用的情况。陈丽冰(2016年)调查了闽东畲族聚居村落社交场合畲语使用情况,对在市场、在村委会办事、平时聊天、干活或工作、进行民族活动等5种场合使用畲语的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数据表明,闽东畲族民众在村委会办事情和参加民族活动这两个场合,使用畲语的比例最高[7],这主要是因为在闽东地区,一般是在畲族聚居村落才会经常举办民族活动,村委会才会配有本族的村委会干部。

相对聚居才能为畲语的使用提供客观的条件。如果是在散居和杂居的村落,畲族民众长期处于汉文化的包围圈,畲语更是弱势语言,使用本族语的人群、掌握母语的比例、具有双语能力的比例大大低于聚居村,实现语言转用的人群比例会大大提高,所以相对聚居是闽东畲语使用的重要客观条件。

(二)家庭内部使用畲语是畲族母语能够保留的最后堡垒

根据陈丽冰(2016年)对闽东畲族聚居村落家庭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数据,在家中,只用畲语、只用汉语(包括汉语方言和普通话)、用畲汉双语进行交流的比例分别为45.8%、8.1%、46.1%,说明在闽东畲族聚居村落,接近一半的畲族家庭会使用到畲语。但是,20岁以下的青少年以上比例分别为18.4%、23.0%、58.6%。20岁以上的成年人以上比例分别为54.2%、3.5%、42.3%[7]。这一组数据的对比,让我们对畲语将来能否在家庭中长期使用充满担忧。现在,随着年轻父母文化程度的提高、普通话的推广以及畲汉通婚的普遍,畲族民众越来越多的年轻家庭是以汉语(方言或普通话)作为家庭主要使用的语言。青少年会讲畲语的比例、具有双语能力的比例大大低于成年人,畲族下一代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放弃了母语,实现了语言转用。我们知道,家庭往往是母语使用的最后堡垒,如果年轻的畲族家庭内部更多地选择汉语方言或普通话作为交流的语言,那么母语的传承前景堪忧。

(三)闽东畲语使用的前景不容乐观

对人口偏少的少数民族而言,母语的保持与本族人对母语的感情态度,对母语的忠诚度这种主观因素有关。本次调查表明闽东畲族民众对畲语的感情态度与对畲语的熟练程度成正比,畲族民众对母语的忠诚度与他的熟练掌握畲语程度有关,熟练掌握程度又与年龄成正比。不能熟练掌握畲语的民众对“畲族人不会说畲语”持消极的“无所谓态度”的比例高达46.8%,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不会说母语了,离开母语环境外出打工谋生计的畲族人越来越多,虽然短期内不会出现语言替换现象,但闽东畲语使用的前景不容乐观。

三、对闽东畲族语言保护的几点措施

(一)开展对闽东畲语的基础性调查研究工作

1.开展闽东畲语使用情况的调查

闽东是全国畲族的主要聚居地,但是对这个地区目前尚未开展大规模的语言调查,包括畲语使用人群,母语习得途径,母语、当地汉语方言和普通话掌握的程度,双语能力,使用畲语的场合,语言态度等,要通过调查了解聚居、散居、杂居条件下使用语言的特点。

2.开展闽东畲语的语言本体研究对畲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进行调查与描写,出版有关闽东畲语的描写性专著,编写闽东畲语辞典,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畲语与所在地汉语方言的语言接触特点。

3.建设闽东畲族语言口传文化有声数据库

要在广泛收集闽东畲语的谚语、歇后语、歌言、民间故事等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进行录音录像,建设闽东畲族语言口传文化有声数据库。

(二)地方政府要采取切实有效的针对性措施保护畲语

对畲语的调查、记录、描写、整理和保存,需要有语言学家及相关学科专家的参与,但畲语的使用离不开语言使用者的配合,更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地方政府应该采取务实的,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在政策、经费、文化建设等方面加以支持和管理,应该逐步建立政府主导、专家参与、民众自觉的互动机制。

1.政府出台保护条例

《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条例》2017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是宁德市政府从立法层面上对畲族文化开展保护的一个重要举措,将有利于对畲族传统文化的全方位保护。

2.要整体保护畲族文化

宁德市政府非常重视对畲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但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只有打造本民族的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品牌,只有越来越多的民众意识到民族传统文化带来的巨大价值,包括语言在内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才能在人们心目中有分量,有了文化的自信,才能真正地珍惜并自觉地保护,单靠被动的、封闭的、保守的保护措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闽东畲族聚居区也有一些畲村,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非常重视,政府部门应该从宏观上整体考虑闽东地区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注重畲族人文生态的完整性、延续性,这样才能为畲语的使用提供客观的环境。畲族聚居村落是闽东畲语保留的重要的客观条件,可以提升畲语的使用频率,有利于畲语的传承。政府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尽量地维护和保持现有的闽东畲族聚居地的稳定,为畲语的使用提供客观的生存环境。

3.让畲族语言与文化走进校园

虽然闽东地区有民族中小学,但畲语在闽东一直都没有正规的学校教育途径,宁德市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尽快组织编写适合闽东民族中小学畲语教学的校本教材,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重视闽东畲语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畲族语言及教材教法的研究,抓紧招聘、培训和畲语教师资格认定的工作,取得畲语教师资格的可到民族中小学兼任畲语课程教学,尽快地在闽东民族中小学开设畲语课程,实现双语教学。

地方高校及闽东民族中小学应该成为传承与发展畲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应该作为畲语、畲歌传承的主要阵地,政府应该鼓励畲族文化传承人走进地方高校,走进民族中小学,开设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相关课程,成立畲族文化传承班,让他们成为优秀的畲族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猜你喜欢
闽东畲族被调查者
闽东茶诗中的概念隐喻与转喻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永安“三月三”
闽东才女潘玉珂往事
传统木帆船闽东“复活”
畲族三月三
畲族民歌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
余姚市民幸福感民意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