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礼建国七十年中国歌剧的创作

2019-05-23 07:09钱庆利
上海艺术评论 2019年1期
关键词:作曲歌剧创作

钱庆利

在中国,仅就歌剧创作而言,距今恰逢百年。20 世纪20 年代黎锦晖便开启了中国歌剧创作的艰难探索之旅。尽管其创作的儿童歌舞剧或是儿童歌舞表演曲还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歌剧,但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歌剧所专属的本质特征却是不容否认的。2019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70 年的社会生活可谓波澜壮阔、风起云涌;包括歌剧在内的艺术创作同样异彩纷呈,看点多多。本文是为几个重要阶段的回顾,也是一番基于史料的思与述。

歌剧作为艺术体裁的一个部类,在16 世纪末至17 世纪初诞生于意大利,并迅速盛行于欧洲诸国。随意翻开各类西方音乐史著,关于歌剧的内容便即刻跃然纸上并占据重要篇幅。正是由于这种契合文艺复兴思潮的音乐戏剧体裁的巨大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辐射面在坚守欧洲本土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更广阔的世界 “大举入侵”。

在中国,仅就歌剧创作而言,距今恰逢百年。20 世纪20 年代,黎锦晖便开启了中国歌剧创作的艰难探索之旅。尽管其创作的儿童歌舞剧或是儿童歌舞表演曲还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歌剧,但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歌剧所专属的本质特征却是不容否认的。1942 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称《讲话》)后,艺术家们以昂扬向上的激情从事艺术创作,如延安秧歌剧开展得如火如荼,1945 年首演的歌剧《白毛女》更是《讲话》指引下的直接产物,被称为中国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至今仍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建国十七年的歌剧创作

建国初期,各路歌剧创作大军随着国家的独立而顺利会师,“广大歌剧工作者以巨大的创作热情,沿着《白毛女》开辟的新歌剧道路,通过深入生活、学习戏曲传统和民族民间音乐,谨慎地借鉴西洋歌剧的经验,几年之内,歌剧创作便出现了新面貌。粗略统计,新中国成立后17 年,即从1949 至于1966 年‘文革’前的17 年间,共创作演出大、中、小型歌剧数百部……并出现了多部歌剧精品,这17年歌剧是一个起点较高、螺旋式上升、逐步走向繁荣高潮的历史时期”。

其中,重要的作品有:反映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长征》(1951),李伯钊、于村、海啸编剧;贺绿汀、梁寒光、郑律成、杜矢甲、陈田鹤、李刚作曲。表现抗美援朝战争前方与后方的两部作品,即《打击侵略者》(1952),宋之的、丁毅、魏巍编剧;沈亚威、张定和、秦西炫、边军、杜宇、卓明理作曲。另一部作品是《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1955),丁毅、田川编剧;庄映、杨嘉翔、黄庆和作曲。

还有一些歌剧作品在努力探索歌剧艺术的多元样态,其中,较为成熟且至今仍在不断复演的作品有:东北“鲁艺”集体出品的《星星之火》(1950),由侣朋等编剧,李劫夫领衔作曲,2017 年该剧由沈阳音乐学院复排;《小二黑结婚》(1953),田川、杨兰春编剧;马可、乔谷、贺飞、张佩衡作曲,该剧复演率较高,不仅因为题材原因,且对音乐戏曲化风格进行了初步尝试,更为重要的是,该剧中诞生了中国歌剧史第一首板腔体风格的咏叹调《清粼粼水来蓝莹莹的天》并广为传唱。

上世纪50 年代,在歌剧创作道路上,也出现不同的论争,其本质是中西关系、古今关系以及由此延伸出的雅俗关系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讨论集中体现在1957 年召开的首次歌剧座谈会上,尽管各方代表尽其所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却很难达成统一。但有一点共识,那就是:“西洋歌剧和民族戏曲的手法、体裁和结构方法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对新歌剧来说都是重要的,作曲家要掌握两方面的规律和技能,同时也受着一定的制约,在吸收民族戏曲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时应该忠实于生活,让新的音调得到充分发展”。

1959 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 周年的献礼剧目,《洪湖赤卫队》受到很大关注,该剧由张敬安、杨会昭、欧阳谦叔、朱本和、梅少山、潘春阶编剧,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这部作品的重要特色是通过音乐来塑造人物形象且取得巨大成功。创作理念走《白毛女》道路,剧中女主人公韩英专属的两首咏叹调《没有眼泪,没有悲伤》《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以及歌谣曲《洪湖水浪打浪》早已成为声乐教材选定曲目及百姓家喻户晓的音乐作品。正如有评论所说:“中国歌剧的民族化,离不开戏曲,他们提出了更为广泛的‘在楚剧(花鼓戏)及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发展新歌剧'的主张。《洪湖赤卫队》正是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创作的。该剧采用湖区音乐素材,作品处处浸透着荆州花鼓、天沔花鼓、民谣小曲、三棒鼓、楚剧的芳香”。

1960 年由海政文工团歌剧团上演的《红珊瑚》在歌剧民族化的道路上更进一步,该剧由赵忠、钟艺兵、林荫梧、单文编剧,王锡仁、胡士平作曲,其最初的风格设定就是“歌剧戏曲化”。在这一创意指导下,“它与此前的歌剧不同就是在于它不仅仅是音乐的戏曲风格和采用某些戏曲音调,而是从整体上探索从剧作、曲作到演唱、表演、舞美等一系列的创作风格上歌剧的戏曲化”。 剧中典型可传、可承、可唱的音乐段落当属珊妹的咏叹调《海风阵阵愁煞人》。这一时期,尝试歌剧戏曲化的作品还有《槐荫记》(1958),卢肃、黄曾九、关太平改编,田庄、张政国、张定和、王嘉祥为演出本改编,张定和作曲;《窦娥冤》(1959)更为突出,此剧原著关汉卿,侣朋改编,陈紫、杜宇作曲。

1962 年为纪念毛泽东《讲话》发表20 周年,新版《白毛女》在北京上演。与1945 年版相较,一个最大的不同是丰富了喜儿这一人物的音乐形象,为此,专门创作了喜儿的咏叹调《恨似高山仇似海》,正是这首作品为原版《白毛女》重又插上了音乐的翅膀,使其得以更广泛、持久地传承下去。

1964 年空军歌剧团出品的《江姐》由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可以说是建国17 年来成就最为出色的歌剧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主创人员通过努力取得了戏剧与音乐平衡发展的效果,音乐戏剧性与戏剧音乐性达成了很好的统一。

以上列举的剧目是至今仍在不断上演的歌剧作品,建国17 年来还有一些歌剧作品由于诸多原因,基本上都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本文不做深描,仅列出剧名如下:《刘三姐》(1960),集体创作;《望夫云》(1962),需嘉瑞编剧,郑律成作曲;《阿诗玛》(1963),李坚、郦子柏编剧,刘炽作曲;《嘎达梅林》(1963),李悦之编剧,杜宇作曲;《凉山结盟》(1964),杨雅都、阎启宇编剧,科会、匀平、胡胆、健民作曲;《柯山红日》(1959),陈其通编剧,庄映、陆明作曲。等等。

建国17 年的中国歌剧在取得欣喜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受历史局限及“极左”思潮的影响,歌剧的题材、体裁过于单一,对待西洋歌剧经验的借鉴上畏手畏脚,从而导致歌剧数量较多,而质量上乘的作品却屈指可数。

歌剧《白毛女》资料图

改革开放至二十世纪末的歌剧创作

“文革”十年,中国歌剧创作几乎一片荒芜,仅有少量作品存世。如《阿依古丽》(1966),海啸编剧,石夫、乌斯满江作曲等。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号角,中国歌剧创作随社会其他事业一道开始复苏。广大歌剧从业人员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以高昂的创作激情投入到歌剧事业中来,或复排先前的作品,或创作新的剧目。从改革开放之初至20 世纪末创作出诸多题材、体材、风格各异的歌剧作品。其中重要的剧目如下:

反映“文革”题材的抒情歌剧《星光啊星光》(1979),张思凯、所明心、谢友良编剧,傅庚辰、扈邑作曲;歌颂革命先烈慷慨赴难的歌剧《壮丽的婚礼》(1979),任萍、向阳、张义生编剧,吕远作曲;根据抗俄女英雄傲蕾·一兰故事创演的歌剧《傲蕾·一兰》(1979),丁毅、田川编剧,王云之、刘易民作曲;表现历史上土尔扈特部族东归的史诗歌剧《启明星》(1979),王韦民编剧,李井然作曲,该剧曾获国庆,30 周年献礼演出创作一等奖。

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歌剧创作以迅猛之势发展,且呈现风格多元化的特征,甚至出现之前较少出现的歌剧类型。如:具有喜歌剧风格的《第一百个新娘》(1981),胡献廷、徐学达、李树盛编剧,王世光、蔡克翔作曲;描写中朝友谊的《同心结》(1981),田川、任萍编剧,黄庆和、王云之、刘易民作曲;为纪念鲁迅逝世100 周年创演的歌剧《伤逝》(1981),王泉、韩伟编剧,施光南作曲,该剧曾荣获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称号;号称“三段体”歌剧的《深宫欲海》(1986),冯柏铭编剧,刘振球作曲;曹禺名著改编的《原野》(1987),万方编剧,金湘作曲;《仰天长啸》(1988),郁文编剧,萧白作曲;描写远古年代爱情故事的歌剧《从前有座山》(1990),张林枝编剧,刘振球作曲;据神话传说嫦娥奔月故事改编的《归去来》(1990),丁小春编剧,徐占海作曲;根据《马可· 波罗游记》改编的歌剧《马可·波罗》(1991),胡献廷、王世光编剧,王世光作曲;为庆祝建党90 周年创作的歌剧《党的女儿》(1991),阎肃、王俭等编剧,王祖皆、张卓娅、印青、王锡仁、季承、方天行作曲;表现刺杀伊藤博文的歌剧《安重根》(1992),王洪彬编剧,刘振球作曲;根据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创作的歌剧《张骞》(1992),陈宜、姚宝宣编剧,张玉龙作曲;表现历史人物项羽的歌剧《楚霸王》(1994),黄维若、李稻川编剧,金湘作曲;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歌剧《狂人日记》(1994),曾力、郭文景编剧,郭文景作曲;描写二千多年前齐人徐福为秦始皇寻求不老之药故事创作的歌剧《徐福》(1994),翟剑萍、赵福明、张积强编剧,姚继刚作曲;根据军事家孙武的人生遭遇与爱情悲剧创编的歌剧《孙武》(1995),戴晓权、艾芊编剧,崔新作曲;描写史上土尔扈特部族东归的歌剧《苍原》(1995),黄维若、冯柏铭编剧,徐占海、刘辉作曲;根据民间神话传说改编的歌剧《巫山神女》(1997),张昌达、柯愈劢、曹宪成编剧,刘振球作曲;根据郭沫若同名话剧改编的《屈原》(1998),韩伟、施光南编剧,施光南作曲;应英国阿尔梅达歌剧院委约创作的歌剧《夜宴》(1998),邹静之编剧,郭文景作曲;根据老舍歌剧剧本改编的歌剧《拉郎配》(1998),老舍原作,王文田整理,刘源作曲等。

通过以上列举的作品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歌剧家们创作思维在不断地拓展,大胆实践、多样化探索成为主流。既有历史、民间题材,亦有神话、英雄题材。改编为主,新创辅之。从而呈现出中国歌剧创作的多元样貌。

二十一世纪以来的歌剧创作

21 世纪,随着全球一体化及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歌剧有着充足资金支持,创作上不断呈现新的面貌。除经典剧目的不断复演外,新创作品呈现井喷态势。重要之作如下:

《悲怆的黎明》(2001),孔远编剧,关峡作曲;《茶》(2002),徐瑛编剧,谭盾作曲;《赌命》(2003),温德清编剧、作曲;《木兰诗篇》(2004),刘麟编剧,关峡作曲;《红海滩》(2004),李保群、刘立烈编剧,王猛、徐占海作曲;《半生缘》(2005),刘志康编剧,狄其安作曲;《野火春风都古城》(2005),孟冰编剧,王晓岭、孟冰作词,王祖皆、张卓娅作曲;《秦始皇》(2006),谭盾、哈金编剧,谭盾作曲;《杜十娘》(2006),居其宏编剧,奚其明、刘瑗作曲;《诗人李白》(2007),廖端丽、徐瑛编剧,郭文景作曲;《雷雨》(2007),莫凡编剧、作曲;《杨贵妃》(2008),冀福记执笔,金湘作曲;《霸王别姬》(2008),王健、萧白编剧,萧白作曲;《太阳雪》(2009),冯柏铭编剧,张千一作曲;《山村女教师》(2009),刘恒编剧,郝维亚作曲;《热瓦甫恋歌》(2010),李稻川、金湘编剧,金湘作曲;《咏·别》(2010),孙戈旋编剧,叶小刚作曲;《白蛇传》(2010),林晓英编剧,周龙作曲;《钓鱼城》(2011),冯柏铭、冯必烈编剧,徐占海、郑冰、王华作曲;《永不消逝的电波》(2011),杜竹敏、张勇编剧,王晓岭作词,张卓娅、王祖皆作曲;《祝福》(2011),王晓岭编剧、作词,张卓娅、王祖皆作曲;《赵氏孤儿》(2011),莫凡编剧、作曲;《土楼》(2011),吴苏宁编剧,莫凡作曲;《红河谷》(2011),陈蔚、钱晓天编剧,孟卫东作曲;《西施》(2011),邹静之编剧,雷蕾作曲;《赵氏孤儿》(2011),邹静之编剧,雷蕾作曲;《山林之梦》(2012),王敦编剧,王世光作曲;《运河谣》(2012),黄维若、董妮编剧,印青作曲。等等。

从以上列举剧目观之,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歌剧创作在题材、体裁涉猎上,其范围之广是此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所不能比拟的。另外,2001 年至今,中国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歌剧节,前两届在福州、武汉举行,第三届在南京举行。仅就第三届而言,就有二十几部作品参演。这里既有经典作品的再次呈现,也有一部分值得称赞的新作问世。如《拉贝日记》《鉴真东渡》《二泉》《青春之歌》《辛夷公主》《张思德》《玛纳斯》《檀香刑》《长征》《盐神》《楚庄王》《蔡文姬》《木兰》《松毛岭之恋》《有爱才有家》《马向阳下乡记》《呦呦鹿鸣》等。尤其是后三部现实题材的作品值得关注。

结语

纵观百年中国歌剧创作,艺术家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中华大地一个个生动的历史与现实故事。其作品数量之多,题材、题材范围之广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近几年,中国歌剧创作呈现“大跃进”式的跨越。与数量之多对应的是精品不足,高峰不见。艺术家们辛勤付出的劳动及所结成的果实虽值得敬佩,但也应当看到,受大环境的影响,创作者整体缺乏精品意识,缺少对艺术的敬畏之心,“急就章”式的作品普遍存在。面对这一窘况,急需歌剧从业人员沉下心来,潜心创作,免受各种节日、各种基金的干扰,早日从“赶工期”中解脱出来,让真正“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呈现给广大受众。唯其如此,中国歌剧下一个百年才可能会迎来真正的春天。

猜你喜欢
作曲歌剧创作
不灭的希望 永恒的信念——歌剧《徐福》一席谈
Task 1
Jazz
AI作曲的诺亚方舟将去往何处?
伍光辉作曲三首
我的梦
歌剧
童话歌剧
歌剧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