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实践基地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2019-05-24 00:47孟佳娜焉德军郑海旭代启国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9年4期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校企基地

孟佳娜, 焉德军, 郑海旭, 逯 波, 代启国

(大连民族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0 引 言

校外实践是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提高学生能力、拓展知识和开阔视野的重要教学手段。但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工程实践锻炼不够,社会适应性差[1-2]。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核心是高校与企业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3]。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可以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功能,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能够很好地解决学校实践设备不足,能够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4]和就业竞争能力[5],同时,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也是实践教学的必要前提和保证[6-8],专家们就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理论,积极地进行了实践的探索[9-13]。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大连中软卓越等IT企业已经合作了多年,实践表明,校企合作实践项目对本专业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效果明显,基本解决了课堂知识落后于市场需求,学的用不上,用的没学到的就业问题[14]。在校企合作中,双方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进一步深化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我校计算机专业与大连中软卓越多年来的合作和努力,获得了包括2016年“教育部—中软国际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校外实践基地,2017年省高校校外实践基地等项目的支持。

1 校企合作实践体系设计

1.1 实践体系结构

我校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3个本科专业,计算机技术领域拥有国家民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重点学科。针对学校工程教育认证目标,针对专业培养方案对于培养目标的确立,即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较好团队的合作意识和职业道德,能够满足社会和经济建设发展需求,能够较好地胜任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和相关工作的高素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培养方案制定了从入学到毕业贯穿每个学期的实习实践类课程,图1所示为多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图1 多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1.2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传统的任课教师几乎全部由大学教师担任,没有工程领域专家参与,难于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利用企业研发软硬件设施和丰富人力资源,尤其是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和项目负责人,针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具体教学环节,建设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大连中软卓越签订合作协议,积极进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支持工程师和教授开展多方位的合作,共同参加工程项目或产学研合作项目,鼓励更多企业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双方经过多年的校企合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促进校内专业学习和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双方共同合作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计算机人才培养体系。

2 实践基地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及成效

2.1 基于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方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大连中软卓越合作多年,合作中采用公司工程师进校园和学生教师进公司的双向培训模式,每次课程设计环节每名学生实训约3~4周,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参与,目前已开设的具体实践内容有:① Java软件开发,包括Java语言核心,数据库及Web前端,Java Web开发及服务端框架等课程;② Web前端全栈式开发,包括平面UI设计、HTML5+CSS3+JavaScript+jQuery技术等课程;③ Android移动端应用开发,包括Java基础语法、设计模式、网络编程等相关课程。

在学生到校外基地进行课程设计之前5~6周,专业教师与校外实践基地负责教学的工程师进行沟通,确定本次实践的具体项目,一般情况下确定3~4个项目,双方教师研讨后确定项目任务书,明确完成该项目的设计目标和要求。学生进入基地后,由企业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讨确定每个项目的项目经理和项目组成员,项目组内每个成员都要明确在项目中所承担的任务,企业教师分阶段考核完成情况,项目运行模式完全按照企业的方式进行。验收项目时每个项目组成员不仅要制作PPT,将设计成果在全班面前进行展示,还要进行现场答辩。通过这种项目驱动模式,学生锻炼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了团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2.2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基地建设注重将专业需求、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实践教学,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针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从学生组队到选题,由企业和学校联合、校内导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全程参与。学生参赛的主题设计均经过充分论证,既能紧密结合企业研发,又能紧密结合学生专业培养要求,因此,学生参与面较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达到了以学科竞赛带动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2.3 建设成效

(1) 深化合作模式,能让学生更多地参与企业实际项目中。加强学生计算机软件开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调研、分析、设计、维护和评价应用软件系统等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加深与企业的合作模式,使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当中,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工程训练,熟悉企业软件质量控制与管理流程,培养了学生逐步建立较强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通过学生参与企业开发项目,基地企业能够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实现“共赢”。

(2) 紧贴企业用人要求,更有针对性的明确了学生就业方向定位。针对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实习,形成了准员工式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真正以项目为驱动,案例为导向,形成目标学习,过程管控;通过企业级项目,锻炼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积累项目经验;通过集中式、模块化教学,形成连贯性的课程设计体系,确立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方式,在项目实践中进行学习,实现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

3 结 语

大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践,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为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需要进一步完善科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努力把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强化实践育人,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

猜你喜欢
计算机科学校企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吉林省一流转业建设点
——通化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简介
Privacy Preserving Solution for the Asynchronous Localization of Underwater Sensor Networks
探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跨越式发展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我的基地我的连
浅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运用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