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在合作探究中悄然发生

2019-05-28 17:11
湖南教育·C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作业本体积深度

新课改十多年,打破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合作探究学习几乎成了各个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标配。然而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参与程度不高、思维力度不足、互动效度不够的现象越来越多。也就是说,合作探究中深度学习并未发生。

基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思考,我们在合作探究教学基础上引入“分享”元素,实施“基于读懂学生的合探分享教学”,让深度学习在合作探究中不知不觉发生。

一、准备环节:注重分享独探计划,使深度学习自然潜入

合探分享教学的准备环节首先是教师提供探究题。探究题是指需要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探索研究的数学问题。它是针对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或是盲点、冷点、疑点进行高度概括而形成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探索能力不强,差异也很大,单靠他们自己盲目地随意地去探索,很难保证效果,因此呈现探究题之后我们要求学生想一想试一试,接着说一说,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探索计划。因为分享,不知如何起步的孩子有了提示,学有余力的孩子多了方法。这样的探究学习,学生有清晰的认知连接点和思维的展开点。当然,适当的时候也可以加入老师的分享,唤起学生深度学习的积极心向。

例如,教学“用方程解决问题中的求单价问题”。

题目:苹果和梨各要2千克,共10.4元,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多少元?

合探分享教学这样做:

第一步呈现探究题:先审读问题,再想一想试一试,你想依据哪些不同的等量关系来解决问题?

第二步分享独探计划:

师:老师想听听你们的想法,大家是不是也想听听别人的想法?

生:想!

生1:我想用的等量关系是“苹果总价+梨总价=总价钱”。

生2:我想用的等量关系是“单价和×数量=总价”。

生3:我想用的等量关系是“苹果总价÷数量=苹果单价”。

生4:我想用的等量关系是“苹果总价=总价钱-梨总价”。

……

学生开始探索。

另外的对比班也是提出同样的探究题,但是没有分享计划的环节。最后探索结果对比情况如下表: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10种以上解法的学生人数接近一半,5种以上解法的占了96.36%,而对比班的解法5种以下的占了80%。这说明实验班学生由于独探计划的分享,促使思维发散性更强,调动的数学知识与方法储备更多。

另外,分析解题策略,也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一方面,学生主体的思路沿着一些不同的有新意的通道發散,几乎重新组合和应用了以往任何有关数量关系和解题经验。另一方面,学生主体又能按照严密的逻辑规律以最佳方式解决问题。解答上面的问题时,学生多能依据基本数量关系,灵活运用方程法和算术法,并能有序地分类列出算术式和方程。而对比班的解答都明显有套用例题所给方法的痕迹。

二、探索环节:注重分享合探过程,使深度学习自觉发生

探索环节是合探分享教学的主体部分,融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分享学习于一体。首先是独立探索,之后是小组合探,最后是分享探究过程。学生分享探究过程,尤其是分享合探过程,分享者分享,被分享者可以质疑,因此分享者需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分享中分享者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回顾中梳理自己的探索过程,让分享促进思考的深入和表达的严谨;另一方面可以表达同学给自己启发的感激,强化对合作学习的肯定,同时又满足了儿童好探索、好分享的天性。

例如,教学“圆柱体积的练习课”,我们首先出示一道综合题让学生独探:“在一个圆柱形储水桶里,竖直放入一段半径为3厘米的圆钢。如果把它全部放入水中,桶里的水面就上升7厘米;如果把水中的圆钢露出水面6厘米,桶里的水面就下降3厘米,求这段圆钢的长。”接着我们呈现探究题:可以模拟实验再做解答,也可以画图搭桥再做解答。万一没有思路,也可以参考书上的提示再做解答。这道题目的综合性强,数据多,情节也有些复杂,我们提供了透明的圆柱形量杯,还有小圆钢和水,学生可以自主实验。确实有十来个学生做了实验,感受了一下水的变化。也有十几个学生参考了书上的提示,更多的则是先画图后计算找到答案的。

在全班的大分享时,首先汇报的是一般的解法。第一步先算出圆柱形水桶的底面积,因为要求圆钢的高,需要知道圆钢的体积,圆钢的体积与水的上升体积相等,只知道水上升的高度7厘米还不够,底面积乘高等于体积,需要知道水的底面积,即水桶的底面积。学生列出的综合算式是:3.14×3×3×6÷3=56.52(平方厘米)。理由是通过圆钢露出水面部分的体积与下降水的高度,求出水桶的底面积。第二步,求圆钢体积:56.52×7=395.64(立方厘米),理由是上升7厘米水的体积就是圆钢的体积。第三步,求圆钢的长:395.64÷(3.14×3×3)=14(厘米)。理由是圆钢的体积÷圆钢的底面积=圆钢的长。

接着学生汇报的是创新解法,比如有学生认为圆钢从水里冒出来,圆钢就以水面为界,分为上下两节,上一节6厘米,下一节未知,但是上一节体积是水桶3厘米水的体积,下一节体积是水桶7-3=4厘米水的体积,上下体积的比是3∶4。因为底面积一样,体积的比等于高度的比,所以3∶4=6∶(8)(这时还没有学比例,他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算出来的),因此,圆钢长6+8=14(厘米)。

小组合探是小组或同桌的小分享,过程分享就是全班的大分享。在开放的分享平台上,先有小组交流小分享中的互启互动,接着又有在全班交流大分享中的互启互动,信息的多向交流,学生结合别人的思想与自己的思想,催生出新方法新思想,催生出更优更简的方法,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深入。

三、提升环节:注重分享探究收获,使深度学习自由延展

合探分享教学的提升环节,先有巩固应用,后有归纳反思,最后是分享探究收获。巩固应用中有“做中学”,归纳反思中有知识方法的整理,让所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这些活动都离不开思考,思考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学习。尤其反思是更高级别的思考,自我反思可以助推深度学习。以归纳反思为前提的分享探究收获,不仅能整合知识、方法、情感,还能让探究学习由课内走向课外,使深度学习自由延展。

例如,教学“1亿有多大”。

首先,我们选取了适宜的合探问题。“1亿有多大”是一个比较抽象、笼统、陌生的问题,学生探究起来会感到茫然失措,教学中我们把它转化为“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1亿粒米有多重”、“数1亿本作业本要多长时间”、“1亿本作业本摞起来有多高”这样四个探究问题来研究。这是化抽象为形象、化笼统为具体、化陌生为熟悉。

其次,组织了有效的合探过程。对小学生而言,任何探究学习都需要以下的支持:必要的探究方法的指导、一定的探究材料和工具、充足的探究时间、方便的探究形式、展示分享探究成果的机会等。这一系列条件的支撑才能成就富有实效的探究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经历了自主设想、自主研究的合探过程。

第一步,师生互动研究了“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的问题,师生共同总结了研究“1亿有多大”的基本方法:先选定一个基数进行测量,获得一个数据,再根据1亿与基数的倍数关系,推算1亿有多大。这一过程为学生后面的分组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步骤。

第二步,分组研究自选的问题。老师首先向学生提供了100粒米、1000粒米、100本作业本等研究材料,提供了或让学生准备了电子秤、秒表、钢卷尺、计算器等研究工具,还有实验情况登记表。这些东西的准备为学生开展实验研究铺平了道路。其次,由于实验过程中有测量、记录、计量、计算的多个工序,学生一个人独立完成不方便,有的还不能一人独立完成,采用的是小组合探进行实验的形式,小组六人座位呈马蹄形排列,既提供了合理的空间,又提供了便利的实验形式。例如探究“数1亿本作业本要多长时间”的小组,测量时一人点数作业本,一人按表计时,一人整理已数的作业本,另外三人分别协助前面三人工作。测量后,一人做记录,另有两人同时用计算器进行时间单位的换算,旁边还各有一人监督。小组成员各司其责,互有交流,人人有事可做,个个齐心协力,体现了合探优势。学生的合探时间超过了一刻钟,这样充足的探究时间,加上互启互动的合作形式,实验中还产生了创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数1亿本作业本要多长时间”的小组,并没有根据倍数关系推算数1亿本作业本的时间,而是由数100本要100秒,推出数一本要一秒,再推出数1亿本要1亿秒。研究“1亿本作业本摞起来有多高”的小组,还想到了直接借用师生互动的研究成果:1亿张纸摞起来约有1万米。在数出一本作业本有16张纸的基础上,算出一亿本作业本大约有16万米。可见合探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探究创新策略。

第三步,分享小组合探的情况。各小组两人留守当成果发布人,另外四人分别到其他组参观学习,把淘回来的“宝贝”分享给本组同学。相互的分享,让各组经验转化为大家的智慧。

最后,做出了合理的探究延伸。

(1)自我诠释,巩固应用。由学生调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释1亿粒米的重量、数1亿本作业本的时间、1亿本作业本的高度。有学生认为1亿粒米够一个五口之家吃三年多,够一个三口之家吃四年多;数1亿本作业本,就算四年级学生变成机器人,数到小学毕业都数不完……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实和内化了学生对1亿的认识。1亿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渐清晰了、实在了、亲切了、丰富了。

(2)归纳反思,分享收获。

师:今天的数学探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生……

师:孩子们,你们的收获特别多,你们的想法特别好。老师期待你们课后整理探究过程,写成数学作文,让更多的人知道1亿的研究故事,老师也期待你们进一步研究,有其他的发现并分享给大家。

数学学习中,每一次探究经历都会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每一次有實效的探究都会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每一次探究的成功都会催生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后来,课后有一些学生真的撰写了有关1亿的数学作文。这些数学作文有的是课内合探的故事,有的是课内疑问课外继续探究的故事,有的是课外自己的研究故事。类似的研究经历,却有着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感悟,这样,数学的深度学习由小课堂的研究自然地延伸到大课堂———课外。数学作文的撰写让数学的深度学习贯穿于课堂内外,让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融合。

(执笔:胡宏伟)

猜你喜欢
作业本体积深度
1立方厘米与1立方分米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作业本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搞笑作业本
谈拟柱体的体积
谁的体积大
作业本变成羊肉串
打补丁的作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