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之以法,提升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2019-05-28 17:11雷湘莉
湖南教育·C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小棒语言表达三角形

雷湘莉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出现了大量诸如“描述”“表达”“说明”“解释”等詞语,这说明在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在情境中感悟数学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教具、学具和多媒体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感悟数学语言的简洁精练。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时,笔者首先出示一幅图:猴子有3根香蕉,小兔有2根胡萝卜,让学生看图描述内容并回答谁的东西多一些。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回答出猴子的3根香蕉多于小兔的2根胡萝卜。教师趁机讲授“多的”可以用符号“>”(大于号)表示,并追问:“它的形状是怎样的,开口朝哪边?”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学生,“>”开口朝左边,写的时候把3写在前面,然后写“>”,最后写2,读作“3大于2”。同理,“<”和“=”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接着,师生一起编顺口溜:大数在前用大于号,小数在前用小于号。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然后教师出示练习,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加深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感悟。

在操作中训练数学语言表达。学生通过操作活动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让学生把外部的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节课,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教师不能灌输给学生,而应让学生在操作中去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四根小棒(长度分别是6厘米、5厘米、3厘米、2厘米)中任意取三根,看能否围成三角形,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探究分析,在交流中发现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是有条件的: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的长度时才能围成三角形。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用三角形的边进行表达,学生总结出: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可以围成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边时,则不能围成三角形;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条边。学生通过操作和表达,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有了清晰的理解。

在练习中提升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加强对算理的理解,进而掌握算法。为此,教师可以设计练习,让学生说算理,帮助学生巩固计算方法,发展思维,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这一内容时,学习完例题78-19的计算之后,教师可以出示练习:62-16,95-48,让学生边计算边说计算过程,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练习基础上的。通过多次实践和语言相结合的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循循善诱,导之以法,让学生在提升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数学思维。

(作者单位:常宁市泉峰小学)

猜你喜欢
小棒语言表达三角形
数学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三角形,不扭腰
巧移小棒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
风车转转转
摆六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