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现状与途径

2019-06-03 02:53冷静熊英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文化自信高等教育

冷静 熊英

[摘要]在高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十分紧迫与必要,提升人才的国际竞争力与培养全球公民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探讨高校中的国际理解教育政策导向不强,实践探索不足,本民族文化失语等现状。建议国际理解教育从学科渗透和项目式专业课程两种途径切入,同时不能忽视中国文化的导入,防止跨文化交际中的本民族文化缺位。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高等教育;全球公民;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3-001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3.006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国际理解教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全世界人民呼唤和平、呼唤合作以解决环境、人口、生物多样性等世界性问题的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1946年首次提出促进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的构想,之后国际理解教育成为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并得以逐步发展。随着人类交往的日趋国际化,高等教育必须通过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使学生认识并学习如何应对不同文化与价值观的人们在共存中存在的冲突与矛盾。

二、国际理解教育与高等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EIU)是二战后,在国际组织的倡导和推动下,以解决环境、人口、生物多样性等世界性问题为目的而产生和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侯跃恩、方晓湘,2016)。国际理解教育旨在通过教育来培养具有国际理解品性及国际合作能力的高等人才,强调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国际理解教育已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形成期、发展期和繁荣期三个阶段(白雯、许霄羽,2016)。截至2005年9月,已经有175个国家的7793个教育机构,加入了ASP(Associ.ated Schools Project),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理解教育合作学校项目,其中涵盖了高等教育等各种教育形式。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统一性的威胁,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与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群体交流合作是摆在中国高等教育面前不容忽视的问题。

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首先在于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交往的日趋国际化,不同文化与价值观的人们在共存中存在冲突与矛盾,其次要让学生了解到新时代世界教育中的四大支柱之一“学会共存”给全球教育提出了目标,身体力行的实践与学习是时代赋予青年一代的责任与义务。“教育必须发展承认并接受存在于不同个人、男女、民族和文化之中的价值观的能力,并发展同他人进行交流、分享和合作的能力。……教育必须发展非暴力解决冲突的能力,因此,教育还应促进培养学生思想中的内在和平观,这样他们就能更牢固地形成宽容、同情和相互关心的品质”。(赵中建,1996:194)因此,中国高等教育必须站在世界教育的高度上审视自身的教育问题,重视对青年学生的國际理解教育。高等教育的目标中应该包含提升个人主体的文明素养和价值自觉性,培养个体和谐共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三、高等教育阶段的国际理解教育现状

(一)政策导向不强。国务院早在2010年7月所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提出,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尽管如此,高等教育阶段一直没有与纲要对接的政策性文件出台,面临行政导向性不足的现实。一带一路的政策背景下使得很多高校开始全球化招聘教师,留学生教育也不断得以发展。国际化进程中的差异性和多元化的教育氛围必须使高校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必须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引导教师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二)实践研究不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国际理解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姜英敏教授著书撰文,系统研究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阶段,并梳理了UNESCO及世界部分国家,尤其是东亚的日本、韩国以及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国际理解教育政策及实施状况,为高等教育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宏观视野。其他学者,如徐辉、赵中建、余新、郭峰,也撰文研究了国际理解教育的相关理论背景,并尝试构建大学国际理解教育策略,翁文艳撰写的教材《国际理解教育》也于2007年出版。总体来看,对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国际理解教育的背景、理念、目标和内容的介绍上,学科或课程中的渗透性实践研究不多,也缺乏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国进行本土化传播教育的现状分析,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迫切需要落地式的探索。

(三)本民族文化失语现象。高校大学生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即本民族文化缺位和失语现象。国际理解教育中除了要了解对方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外,本民族的价值观传播和介绍也同样重要,不可忽视。现在很多大学生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顿时气势不足,集体失语,这充分地反映出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的英语语言教育中,本民族文化教学所占的比例远远不能满足跨文化交际需要,是国际理解教育开展中的薄弱环节。

四、高等教育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途径

高等教育阶段实施国际理解教育必须面向全球化大背景,在不违背UNESCO推出的以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前提下,进行本土化实施途径的探索。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从世界教育的宏观角度审视国际理解教育相关政策的制定,引导高等教育尽早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与探索。除此之外,高校开展国际教育还可以从以下途径人手。

(一)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在学科教育中,通过课程学习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渗透是最简便并行之有效的方式,因为学生可以在专业化的学习中慢慢植入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并在学科实践中加以实施。以旅游专业为例,在景区规划类课程中,可以让学生学习与思考如何在景区中进行国际化设计以建设出更多的国际化元素以奉献世界,又如何在追赶国际化的脚步中深度挖掘自身的文化特色,提高景区的本土化特质,警惕全球化影响;在导游沟通类课程中,可以给学生展示含有文化冲突的导游服务案例,让学生在案例中了解异域文化,培养在异域工作中的言语交往能力与心理融洽能力,学会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和谐共处。又如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本身就是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语言工具,因此整个教学过程都可以贯彻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从各个层面讲解和平、尊重、友爱、合作、宽容、自由等共享价值观,带领学生走人一个大同世界,使学生具有更加开放和广阔的视野。

(二)中国文化不能缺位,积极建设中国文化自信。国际理解教育中不能忽视中国文化的输入与输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国际理解教育中如果忽视了中华文化,会使得部分大学生在跨文化沟通的过程中缺乏交流的根基,出现沟通不对称的状况。目前一些高校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匮乏,传统文化素养缺失,更有甚者出现道德失范行为,原因之一就是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冲击了部分大学生的审美,道德和价值判断体系,部分大学生对传统经典熟视无睹,对历史文化漠不关心,辩证分析国际文化的能力较弱。大学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文化传承,高等教育必须要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课堂,通过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明礼仪,在大学生的群体当中梳理清晰的中华文化体系,建设清晰的文化历史发展思路,树立清晰的自我文化定位和使命感,让传扬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年轻一代的理想与信念。同时,借助中国传统经典与中外时文,将中国文化与价值观导入英语课堂,通过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问题和情境设置,使学生在跨文化的对比学习与建构中,植根本民族文化,形成良好的国际理解态度,探索语言助推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培养。

(三)拓展國际理解教育阵地,加强文化互动实践。高校可以利用开展留学生教育的有利条件,开设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文化互动类课程,给中外学生提供了解彼此,接纳彼此的平台。课程可以采取较为灵活的项目式教学模式,让中外学生通过电影、音乐、艺术品等媒介了解彼此的社会文化,生活态度,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并就某些主题展开对话和沟通,并在沟通互动的过程中反省本民族文化,从而进一步致力于文化融合,共生共存。这类课程不拘泥于固有的教学模式,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并适当地对课堂讨论进行引导和管理,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增进学生的“文化商”,而不仅仅是“情商”。

五、结语

随着大学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深,留学生教育不断发展,对大学生进行多元化教育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命题和机遇。高等教育是教育架构中的顶层塔尖,引领教育发展的方向,更加不能忽视国际理解教育的传播与研究。国际理解教育的途径要针对中国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学科渗透,文化互动,多元文化体验等途径,将教育的目标落实在培养学生“全球公民”的必备素质上,使学生具备作为全球社会、国家、地区、自然中的一员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同时具备国家公民之责任感,力求解决全球化带来的国内问题,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和国家做出应有贡献。希望我们中国的青年一代能够建立文化自信,在跨文化领域中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在迈向国际舞台的时候不再忐忑不安,茫然不知所措。

猜你喜欢
国际理解教育文化自信高等教育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以国际化助推中国梦、教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