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一研,打造“3+1”模式语文高效课堂

2019-06-03 04:14翟香菊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学案教研教学模式

翟香菊

摘 要:“一课一研”,即对每节课都进行集体教研的策略,它是促进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研究的内容也只是对于一个课时来讲。“3+1”模式,即从学情、课情、重难点等方面进行研讨,在“自主、交流、展示”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交流能力,通过教师点拨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教师在研课中分享教育策略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学经验,学生汲取不同教师智慧,开阔了思维,提高了语文成绩。本文阐述了一课一研的实际意义和怎样更好的实行一课一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一课一研;“3+1”; 语文教学

传统教学中,采取的基本上是独自备课的方式,老师各自为战,既耗时费力又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教学重点难点也是根据教参或百度学案来确定,对学生的实际需要知之甚少,在教学方法上也会出现“百日不见一变”现象,这样的教学结果是:教师每天叫苦喊累,学生对语文越来越没兴趣。因此,备课应当研课。研课研什么,怎样研,要研得什么成果,直接决定了备课质量和语文教学课堂高效性。本文结合两年多来“研学后教”的语文教学实践,探讨“一课一研”对语文课堂高效的推动作用。

一、“一课一研”与“3+1”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课一研”,即对每节课都进行集体教研的策略,它是促进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研究的内容也只是对于一个课时来讲。“3+1”模式,即从学情、课情、重难点等方面进行研讨,在“自主、交流、展示”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交流能力,通过教师点拨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一课一研”帮助我们更好地找到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去設定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展示交流”教学环节的有效性,以此来实现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二、“一课一研”与“3+1”教学模式的操作

1.凝团队力量,开展“一课一研”。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每一位老师的课堂都有很多闪光点。一课一研活动为教师提供了讨论和学习的案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有效与无效的教学活动,合理与不合理的教学情境等,为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提供了平台。不论是课前对课程标准的讨论,还是对教学设计与效果的分析,教师之间的深入讨论对课堂高效和教师的成长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解读《兰亭集序》时,在聂水长老师智慧思维引领下,同学们感受了高考命题思路,并学会了运用课文素材进行写作,培养了学生挖掘课文素材的能力。

2.“3+1”导学案,以生为本是关键。

导学案是“3+1”教学模式的方向盘,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教与学的桥梁,也是教师上好每一节课的基础,“一课一研”讨论的导学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3+1”语文教学模式的效果。

第一,各种课型学习目标是重点。学案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在研课过程中,我们应对主备人教学目标的设定再讨论,根据不同课型制定学习目标,如新授课的“人文素养”,讲评课的“规范能力要求”,写作课的“我手写我心”等。强化将学习目标变成自我学习计划,突出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学,督促学生以学习目标作为导向,调节、监视、控制自已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

第二,问题探究是学案的关键。通过一课一研,学案设计中的各个学习环节要以任务、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设计的问题要有探索性,既要源于课本,又要有所深化和拓展,联系生活实际,能促使学生产生悬念,诱导他们主动去探索知识。这样才不至于产生死气沉沉的课堂,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思考和交流的兴趣。

第三,阅读思考是学案的特色。课堂是学生的,有读书声的课堂才具“语文味”,有思考时间的课堂才能迸发智慧的光芒。一课一研中,我们关注的目光应更多地放在教师是否给学生阅读和思考时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把课堂的时间尽可能地还给学生,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利还给学生。

一课一研,我们不仅要备课、分析学案,更应该注重“备学生”。“3+1”课堂模式下,学生成为主角,教师只是“导演”,一堂课能否成功,关键看“导演”是否充分关注“主角”、了解每一个“演员”。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直接照搬一课一研课件或学案,忽视各班学生的学情。课堂教学的适切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就无从谈起。

3.“一课一研”落实处,课后反思促发展。

“一课一研”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助推“3+1”语文新模式课堂高效最根本的途径。我校的一课一研活动实行“三确定”:定时间、定主题、定主备人。主备人采用说课、问题研讨、微型课等形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一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对教材内容所作的调整和补充及注意事项等,并说出这样处理的理由;说一说教学所采用的方法和学生学习所采用的方法;然后,大家进行补充和修改,各抒己见,最后对所讨论各个知识点的讲授方法达成共识,设计出容易使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案。真正达到了同伴互助、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教研目的,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每一节课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

然而,集体智慧的结晶不一定都绽放美丽的花朵,课后反思却会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当然,“思”的最终目的是“改”,通过对“3+1”各环节得失的客观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周丽梅.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2]许丽云.高中语文学案的编写和运用的基本环节[J].中学教学参考,2012.

猜你喜欢
学案教研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乡愁导学案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比例尺(一)”导学案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