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2月22日:“银河”巨型计算机诞生的那一刻

2019-06-05 18:02
百科知识 2019年9期
关键词:科学计算国防科技大学天气预报

1983年12月22日,中國第一台每秒钟运算达1亿次以上的计算机—“银河-Ⅰ”研制成功。它的诞生使我国结束了没有巨型计算机的历史,一举打破了国外对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封锁与禁运,我国的大型科学计算从此不再受制于人。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由于没有高性能的计算机,勘探出的石油矿藏数据和资料不得不用飞机送到国外去处理,不但费用昂贵,而且受制于人。当我国提出向某发达国家进口一台性能不算很高的计算机时,对方却提出:必须为这台机器建一个六面不透光的“安全区”,能进入“安全区”的只能是国外的工作人员。

“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不能没有巨型计算机。”1978年,在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上,邓小平同志的话掷地有声。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我国决定自主研制巨型计算机,以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大型科学计算问题。

历经5年研制后,1983年12月22日,“银河-Ⅰ”在国防科技大学诞生。它的诞生填补了国内巨型计算机研制的空白,标志着我国进入世界巨型计算机研制的行列。它的研制成功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研制巨型计算机的国家。1984年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庆典上,我国首台“银河”巨型计算机模型受阅通过天安门广场,向世人展示了它那迷人的风采。

之后,国防科技大学又相继研发出“银河-Ⅱ”“银河-Ⅲ”和“银河-Ⅳ”。

1992年11月19日,“银河-Ⅱ”10亿次巨型计算机在长沙通过国家鉴定,实现了从向量巨型计算机到处理并行巨型计算机的跨越,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研发出10亿次巨型计算机的国家。1994年,“银河-Ⅱ”巨型计算机在国家气象局投入正式运行,用于天气中期预报。

1997年6月19日,“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在北京通过国家鉴定。该机采用分布式共享存储结构,面向大型科学与工程计算和大规模数据处理,基本字长64位,峰值性能为130亿次。该机综合技术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2000年“银河-Ⅳ”超级计算机问世,峰值性能达到每秒1.0647万亿次浮点运算,其各项指标均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它使我国高端计算机系统的研制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如今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空气动力实验、工程物理、石油勘探、地震数据处理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气象中心将“银河”巨型计算机用于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发布5~7天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国家之一。(本刊记者)

猜你喜欢
科学计算国防科技大学天气预报
“国防科技大学建校70周年雷达技术专刊”编者按
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介绍
国防科技大学办学70周年雷达技术专刊征文通知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中科学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测不准的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前世今生
关于理科生计算能力培养的探讨
中期天气预报
最美师生情
小小天气预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