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类学科教学中的“四化”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9-06-09 10:18刘菲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5期
关键词:四化生活化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从未如此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了新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看,今后一个时期的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改革,要有清晰、明确的目标来统揽改革。素养类教育的重要性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重要作用已经凸显出来。本文,笔者从素养类学科教育的重要性入手,指出现阶段其存在的问题,详细阐述了素养教育的“四化”模式是如何在实际中实施并解决问题。“生活化”、“素养化”、“特长化”,“融合化”这“四化”模式的实践就是现代化强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生活化  素养化  特长化  融会化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5-0017-02

一、素养教育类学科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从独立到富裕,到富强,再到复兴。人民的健康和幸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指标。因此,人民的健康和幸福,是谋划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相关教育工作者要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就要把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明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要厘清、弄懂在中国教育发展目标中对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涉及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伴随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高速发展,近年来,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得到不断强化,迎来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以学校体育为例,经过多年来努力,自1995年以来,持续下降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基础教育阶段出现了“止跌”和“反弹”趋势。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成果。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果,关键在于这几年政策的出台,遵循了教育规律并且保持政策的持续发力。学生体质健康的改善,得益于小升初考试取消、中考体育普及等考试制度的巩固,得益于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强化,更得益于整个社会公众对学生身体健康素质的重视环境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了新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现代化强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这些战略,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指标。其中社会经济发展有标准,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有标准,教育现代化建设有标准。因此,当务之急,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教育改革首要的任务,是要制定并完善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的教育教学标准。

二、素养类学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就东北地区体育、艺术等素养类教育而言,相对于其他学科教育还是没有提高到一定的认识程度,更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战略高度。东北地域天气相对恶劣,资源相对匮乏。一直以来在体育艺术方面的教学上相对保守落后,自然会形成青少年体质素质偏低的整体状况。我校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遇到了以下一些问题:

(一)学界:“素养教育”理论体系百家争鸣;体育、艺术专项论述缺乏

关于素养的价值意义、内涵特点、理论基础、内容领域、实施策略、管理机制和评价方式等问题长久以来国内外教育界已经将其内涵诠释的丰富而深刻。单就体育和艺术领域的素养研究尚不够深入,尤其是站位在地域性的维度看具体,学界理论基础就更显薄弱。

(二)课程:缺乏基于素质教育导向素养发展的地域化内容体系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地域性特点及校本化特点,国家给了地方及学校非常大的权力及空间。国家只有内容标准及内容领域,但是没有给出具体的教材。因此,从课程实施开始,就没有成熟、精准、清晰、科学、稳定的内容体系。没有了内容体系,教师就缺乏开展教学实践的具体“教材”,学生缺乏“学材”。

(三)教师:可借鉴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相对零散,不成体系

一线的教师们在上课时,更加关注的是如何上好“一节”课。一节课的完整和成功不能代表素养的积淀和形成,尤其是体育、艺术这样的学科,如果在“玩”中成体系,有关联,能生長。这是我们在体育艺术这个维度上来落实素养教育中应重点思考的问题。

(四)学校:无可借鉴的实践样板学校

一所学校的校长一定首先是一位课程领导者,去领导自己的学校落实好各个学科的课程实际,单就体育艺术课程而言,在国内可借鉴和实践范式有很多。但是都是项目式的。我们希望每个学科都能成系统,成体系完整贯穿青少年的整个成长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回归到学科素养、教育本质和人的发展规律中去构建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以真正做到螺旋上升式地积淀素养,育人于未来。

三、素养教育的“四化”模式

根据上述问题,基于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的“四化”培养模式在素养类学科中的应用需要教育工作者走过“四化模式”以开展有效的研究与实践。

第一阶段:素养教育“生活化”

就教育形式而言,素养类学科的教育在时间、空间和情感体验的三大维度上是最贴近学生成长所需和生活时间的。所以,将体育、艺术作为生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形成体育、艺术生活方式上的科学、系统的过程是当下素养教育努力的方向。真正的让素养根植与心,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生活中的常态化是我们在体育、艺术素养教育推进中追求的一境界。

第二阶段:素养教育“素养化”

所谓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修养。《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衡量一个民族,素质和道德也必须分开考量,因为两者都太重要了。从目标定位上看,让体育、艺术能力有效地内化为一种现代人的核心素养之一。它是素质其本源为沟通的层次和传达的印象品位,分专业素质和社会素质。我们的教育是为明天的教育,在众多的素养中,身体的健康和传递美的能力是人处于世的积极源泉。

第三阶段:素养教育“特长化”

学习方式是需要适切与学生个体特征的。个性特长,一生一长。“特长化”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各阶段教育和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是在意识上的生活化和能力上的素养化的基础上的第三阶段。学校要发挥特长生培养的主阵地作用,把课堂教学为学生普及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的深度爱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在课程评价中稳定学生特长倾向。同时,引导家庭要发挥体育、艺术素养特长化的培养的保障作用,一是要提供思想和精神上的保障;二是要给予时间上的保障;三是要提供物质上的保障。

第四阶段:素养教育“融合化”

在教学内容上,既有国际化内容扩大学生视野,又有民族化内容重视传统文化。视野上的交融就像一个文化与另一个文化相接触,先是冲突,继而交流,继而融合,最后整合为一个范围更大,内容更为复杂的文化。这一文化又会与邻近文化接触,以至再次进行同样的过程:接触→冲突→交流→融合→整合。整合、优化后形成最适切本土特色最具有地域风情的课程既教育的又一境界。

四、“四化”模式素养教育将解决的问题

(一)解决了素养教育从群众性活动到专业化发展的实践性研究

素养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内容开发、课程实施、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研究都尚处在起步阶段,因此首先从“当代课程观、当代知识观、新发展阶段论与基础教育结构的逻辑组织”等维度,厘清了体育、艺术素养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解决了素养教育从群众性活动到专业化发展的实践性研究。

(二)解决了课程层面如何扎实、有效、有步骤地推进体育艺术素养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

逐步摸索出了如何建立与之相应的课程领导机制,如何建立与之适应的培训机制、教研制度和人事制度,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如何明确教师的指导体制等,做出了具有实效的探索,总结了系列经验。真正地做到从理论基础到课程建构,再到反复实践的科学的课程实践体系,并在实践中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学科核心素养逐步完善学科课程的科学与完整。

(三)落实了学校层面没有可供使用的成熟、清晰、稳定、科学的素养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国家提供了体育艺术素养课程框架,需要地方或学校依据实际情况开发具体内容。基于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要加大对于体育、艺术课程构建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从教师的专业发展到国际化融合民族化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构建。

五、“四化”模式素养教育的实施过程

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分步骤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提高”。实施过程共分三个阶段:

(一)搭建框架时期

搭建理论框架时期实际也是素养类教学的初步变革时期。这一时期要统一思想,结合校情抓住特色,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素养教育新模型。教育校本化、特色化,是增加学习的吸引力,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1.建设多样化的素养类课程,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要

2.把素养类学科课程分层选项走班教学,激发教育教学的活力

3.改革创新群众性体育活动,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体育

4.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特色队伍,造就优秀的特长人才

(二)系统推进时期

此阶段主要以“四化”教育模式的深入研究为重心,重新构筑了课程内容体系,集中解决第一阶段遇到的课程内容问题。且对素养类学科的内容体系、实施、资源开发、校本管理、学生评价等问题有了系统化的梳理,基本形成了理论体系。

为了解决第二阶段遇到的现实问题,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实践角度。一方面,学校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三条线索为依据,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爱好,确定了各年级主题学习内容。另一方面,每一年级的学习主题能够与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以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除了内容体系构建外,课程在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之间的关系研究取得突破,研究性学习的档案评价也在实践中得到较为成功的实践。此阶段一直持续到学校进行实践的中期,得益于实践的反哺。

(三)成果深化时期

本阶段,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内容开发展开。在课程内容开发,解决课程的普遍推广问题基础上,研究“教师协同教学”实施范式,并逐步使其成熟。

学校素养类学科教育工作目标的实现,最重要的途径是有效的教学。要依托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良好态势,提出整体的学校素养类教育的教学改革方案。教学改革要创新模式,要充分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提升教学质量。实践证明,“一师一品”、“一生一长”的特色素养教育是符合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改革的有效手段。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构建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推进了学校的整体改革。

推进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改革,是应对新时代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的必然趋势,我们以新观念和新知识武装头脑。在深化教育改革,研究、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素质教育思想的路上,把握教育的本源切实落实体育、艺术的素养教育。经过深入调研、科学规划和不断实践反思的过程,相信“四化”培养模式会为青少年学生打下良好素养基础,并能展示的教育为人才的美好期待。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从整个国家民族发展的大局和教育改革发展大局来审视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工作,在新时代,要有新蓝图、新目标、新气象、新作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 2014(10)

[2]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J].党建.2014(03)

[3]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N].人民日報.2013(001)

[4]宋廷位.《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的价值与影响[J].美与时代(中). 2018(02)

[5]王义遒.深刻领会积极做好“发展素质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 2018 (01)

[6]周中梁.素质教育现状及其突围[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7(03)

作者简介:

刘菲,生于1981年,女,吉林省长春市人,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语文学科教学论。

猜你喜欢
四化生活化
初中写作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生活化练笔为小学生写作插上翅膀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争“四当”强“四化”努力打造过硬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