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019-06-09 10:36冯俊伟王敏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冯俊伟 王敏

【摘  要】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自《论语·述而》,这里“愤”指学生进入了思考阶段但又似懂非懂的心理状态。“悱”指口欲言而难以表达出来的状态。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处处把控好学生这两种心理状态,就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课堂的生成也达到“举一隅得三隅反”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宝贵的教学经验,也可谓现代数学教学的灵魂。让学生“愤”就是要激发学生求知欲,制造学生认识的需要与自身已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一、设问要“精”

课堂上教学不但要考虑到整个课程的设计,也要注重教学的细节。让学生进入“愤”的状态,就要合理地设问,避免一些无谓的设问以及少提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的问题,如果换成“你们觉得呢?”“你们同意吗?”,成了商量的口气,这样就好多了。尊重孩子确定他们成为学习主体地位,就能够更顺利让他们进入“愤”的状态。比如:《认识吨》这一课,学生观察了情景图,我问:“在桥的一端有一个限制标志,你们看见了吗?”“谁知道吨是什么计量单位?”“质量单位我们有了克和千克,怎么又要认识吨这个单位?”这一问学生立刻进入“愤”的状态,开始讨论,得出:1吨很重,计量大宗物体用千克做单位数太大了,不好记住。孩子经过这样的思考,理解了吨这个单位存在的意义,就有了想进一步认识吨这个质量单位的冲動。

二、创设情景要“巧”

教学中要分化难点,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情景去引入或者没有悬念的创设去插入,也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果能巧妙设疑或者挑起学生的好胜的欲望,就能更快的进入“愤”的状态。比如:教学连减的简便运算时,通过分析应用题得出了两种算法,算式一:178-43-57;算式二:178-(43+57)。我故意将班上的学生分成两组来比赛哪个组算的快,结果我夸二组的同学算的快,而一组的同学很不服,他们认为二组的同学遇见的题好算,他们才赢了,我因势利导:为什么好算?学生就开始积极观察、思考,产生对新知识的探索。

教学中不能重“愤”而轻“悱”,多给予学生想表达清楚的欲望,学生往往想到了但却不能表达,或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却没人能听懂的局面,学生难遇“知音”之苦也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难以活跃整个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多给他们创造机会,多点鼓励,一步步地训练,不可一蹴而就。

1. 不妨来点语文训练

数学是讲究数理逻辑的,而语文的语法运用也是要讲逻辑的,都有交叉的核心,老师能引导的好,就能过“悱”而“发 ”。比如:教《沏茶问题》就不妨先让孩子先用“……一边……一边…… ”造句,既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的能力也能让孩子懂得什么才是合理的运用时间,为《沏茶问题》的问题做好铺垫。

2. 不妨多点讨论

同学间很容易滔滔不绝地讲话,但真到了课堂面对老师和全体同学就难以组织词汇,辞难达意。由此,教学中多组织分组讨论,先听他们的想法,再从中指导,让他们的语言更简洁,再具体展示时,学生的语言表达就有了很大的提升。

让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就是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让学生在认知矛盾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表达的欲望,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目标,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从乐知者上升到好知者。

【参考文献】

[1] 姚爱芳. 小学数学教学提问策略初探[J]. 中国校外教育,2018(26).

[2] 李新. 例谈小学数学实验的开发与教学策略[J]. 小学数学教育,2018(Z4).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