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要素”助力活动设计?有效提高小学生道德实践能力

2019-06-11 03:37张静
教师·中 2019年4期
关键词:四要素活动设计体验

张静

摘 要:一直以来教师在品德课上注重传授道德知识,却忽视了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导致学生道德实践能力低下、知行不一。而道德与法治的教材编写提倡活动型教学,在设计中引进鲜活的信息,能激发学生兴趣,焕发学生道德实践的活力。通过融入真挚的情感,会唤起学生共鸣,以情动人。巧妙设置两“难”思辨,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还能丰富学生道德实践的认知。向课外延续拓展的道德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积累真实生活体验,是情境模拟无法替代的。活动设计中有了以上四要素的助力,必将提高学生道德实践的能力,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道德实践;能力;体验;建构;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2-24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1-0064-02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品德课上注重传授道德知识,却忽视了道德实践的重要性,导致学生道德实践能力欠缺,知行不一,主要体现在学生道德认知模糊、道德判断能力不足、在道德环境中自律自控能力不强、法治知识存在盲区、无法正确运用道德知识解决实际的道德问题、知行严重脱节等。

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进一步强调让道德回归生活。提倡活动型教学,研究并遵循学生道德自主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设计,给学生留下了自主思考的学习空间,较好地处理了道德认知必要合理的传授与道德能力自主建构之间的关系,可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治意识。

因此,如何通过贯穿道德实践的活动设计把“知情意行”结合起来,通过发现学生道德实践中的实际困难并加以正确引导,进而有效提高小学生道德实践的能力呢?接下来就谈谈笔者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一些探索。

一、信息鲜活,焕发道德实践的活力

现代社会海量信息传播, 信息更新速度加快,学生们 “见多识广”。传统陈旧的信息难以吸引学生猎奇的眼球,无法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而活动设计中信息的“鲜活”度决定了道德实践是否有足够的活力让学生乐于投入到道德实践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锻炼,以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干点家务活》时,由于学生们年龄小,家务活都是父母包办。甚至有的家庭每周都请家政阿姨打扫卫生,有的还购买了机器人扫地机等智能家电。学生缺乏做家务的榜样模仿,过于依赖高科技,以致不爱做家务、不爱劳动。

所以在《干点家务活》的活动设计中,我让学生课前收集了很多智能家电,如擦玻璃机器人、煮饭机器人等,学生兴趣盎然。鲜活的信息牢牢抓住了他们的好奇心。在课前导入中我设计了《机器人做家务》,让学生分享智能机器人,并思考如果这些机器人的电能耗尽或者故障了,家里会变成什么样?学生们炸开了锅——家里肯定乱套了。

这时如果让学生现场拿出抹布,拿出扫把,教他们怎么扫,学生会没有新鲜感。可是如果在他们演示完工具的使用后,设计一个《家务窍门大家帮》的活动,让他们分享从网络上找到的或者家人那里打听到的家务活小窍门和大家讨论交流,那么新鲜的具有吸引力的小窍门信息就会像巨大的磁石一样紧紧吸引着学生,使他们乐于分享,乐于动手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干点家务活变得简单了、有趣了,能为家里干点家务活的成就感装满了纯真的童心。

然后再适时演示废品利用制作抹布、小扫帚、酵素等家务小用品,既能渗透环保教育,又能激发学生动手劳动的欲望,锻炼其基本的劳动能力。课堂上还来不及尝试的学生可以回家试试看,那么道德实践活动也就自然地延伸到家庭生活中,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以及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劳动的意识、劳动的责任感也得到了培养和增强。

所以,在活动设计中,应有信息鲜活意识,广泛搜集新奇趣的信息和贴近学生生活的信息为我们所用,搜集变化的或同类的信息教会学生辨别对比,调动学生兴趣和参与道德实践的主动性,让道德实践焕发活力。

二、真挚情感,唤起道德实践的共鸣

学生是有活力的充满情感的个体。情感是道德生成的基础。学生的道德行为需要道德情感的内在驱动。道德教育要想取得成效,还需教师将真挚的情感作为传授知识与经验的纽带,以唤起学生道德实践的共鸣。

作为教师首先要充分调动自身丰富真挚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受到情感的渲染。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配乐、图片、视频、情感小故事等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及共鸣的情境,唤起学生参与道德实践的情感意识,情动方能身动。

如在教学《家人的爱》时,由于学生较为自我,只懂得享受家人的爱,不懂感恩。要想让学生感受到爱就必须理解家人的辛苦。因此我先进行了前期的情感铺垫,配乐出示了一张张图片,有冻得通红的手,有刺目的白发、淋湿的臂膀、驼背的身影等,让学生们说感受,引导他们体会家庭成员为了家,为了孩子付出的辛劳。在畅所欲言中,我设计了“把爱比一比”的环节,对比家庭成员对“我”和“我”对家庭成员的爱,引起学生注意到“我”表达的爱太少。接着播放同龄人学会感恩的情感小故事,触动学生心中的柔软,引起情感共鸣。最后设计了“爱你的形状”,让学生除了用言语表达爱,还要用实际行动表达爱。模拟如果妈妈累了,奶奶提不动篮子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成为行动派,学会关爱家庭成员,为家人分忧。

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把握好情感教育的契机,创设情境,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有强烈的做有道德的人的愿望,完善学生人格,让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学会做人,实现全面和谐发展。

三、两“难”思辨,丰富道德实践的认知

道德与法治教材主編在答记者问时说到,为了促进学生“知行合一”,新教材力图改变过往只重知识记诵的弊端,通过设计开放性的教学过程,引领道德与法治学习方式方法的革新,采用调查研究、参观访问、角色扮演、讨论辨析、反思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在生成性的活动中,积极表达、善于思考、习得方法、努力践行。而道德践行中两难问题的引入有利于学生提高思辨能力,丰富道德实践的认知,有助于学生正确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养成和发展。

首先,道德两难问题的选择应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典型的道德困惑,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敢于思考、踊跃表达。其次,当学生有认知冲突和意见分歧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开放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探究思考更多的可能性,学会比较、求同存异、发散思维。最后,教师应予以无倾向性的分析总结,不误导学生,让学生对两难问题中的道德困惑由最初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比如在《分享真快乐》教学时,我就选了一个学生们真實经历过的两难问题:如果你有个最喜欢的新玩具,到底要不要借给朋友玩呢?借的话,担心新玩具被弄坏,不借又会被朋友说小气,怎么办呢?学生们开始听到问题时,有的坚决不愿意,有的会说弄坏也没关系。这时提醒学生们可以想想解决问题的更好的方法,在大家集思广益、讨论交流后,大家一致觉得如果不借,只是独乐乐;如果借了,有更多玩法。分享的快乐值要大于独乐乐。这时再告诉学生们分享的意义,可深化他们对快乐的认知。最后举一反三,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身在分享时曾遇到的类似问题,并学会将两难思辨的认知收获运用到真实的道德实践中。

道德两难问题,让学生了解到解决道德困惑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凡事无绝对。在道德实践活动中,要多角度多元化思考,习得正确的道德认知,从而能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作出最恰当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践行正确的道德行为。

四、真实体验,提升道德实践的实效

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由课堂延续到课外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无论课堂上模拟的生活情境多逼真,毕竟是模拟,缺乏真实生活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要让活动设计和真实生活接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去经历、感受、摸索,学会随机应变、分析思考,学会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在真实的体验中不断完善自身道德品质的建构。

如教学《我不拖拉》时,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对拖拉的认知往往都是说到做不到。所以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巩固学生的言行就显得特别重要。

我在活动中设计了“和时间赛跑”的环节,学生们通过限时一分钟内完成各种任务的次数,如写字、数数等,互相比较次数的多少,感受抓紧时间做事、完成任务最多的成就感。接着我设计了延伸到真实生活的道德实践活动“和拖拉说再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真实体验和拖拉作斗争的过程,最后慢慢改掉拖拉的不良习惯。制作一张《和拖拉说再见》的“登山”表,图画表是一座向上蜿蜒的沿路插满红旗的山,每面红旗上写着早起、吃饭等。学生每天需要按时完成一个任务,由家长记录完成时间,学生再把红旗涂色;在教室也放置一份面向全班的和《拖拉说再见》的登山表,列出在学校要及时完成的事,如交作业、交回执等。家校双管齐下,在趣味的竞赛中,在每天养成不拖拉习惯的氛围中,凡事不拖拉的道德认知渐渐深入学生内心,在时间力的酝酿下成为学生扎实的道德行为规范,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真实的生活体验是任何模拟都无法代替的,真实体验是道德教育的核心,真实的道德生成是道德教育的智慧灵感和生命源泉。同时真实体验的启发性、针对性,也更能提升道德实践的实效。

综上所述,新教材坚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经验,提倡活动型教学,学生的活动过程是设计的主要依据。要想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就需要注重道德实践活动的设计。通过鲜活的信息、真挚的情感、两难的思辨、真实的体验这四要素在设计中的融会贯通,综合调配,必将助力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提升,使其将习得的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观念和行为,有效提高道德实践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王 梅,刘 瑛.道德教育也要以情动人——简说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J].大观周刊,2011(49):7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编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总主编就有关问题答记者问[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6n/2016_zl43/201608/t20160831_277242.html.

[3]王国志.“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教学法”在中学德育课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7(5):65-66.

猜你喜欢
四要素活动设计体验
德育活动课程化需关注的四个要素
小学英语听力教学活动设计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