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职业需求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刍议

2019-06-11 06:30覃祖宝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职业需求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覃祖宝

摘  要: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理念受三种思潮影响,在教学实践中有七方面显著问题,归根结底是转型期传统体育教学观念及模式与现阶段社会职业需求不匹配造成。面向职业需求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应以教学理念改革为先导,进而对各教学要素做相应调整和创新,为高校生提供认清职业特征和岗位需求的机会并获得针对性的体育训练。

关键词:高校体育  教学改革  职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2(a)-0004-02

1  高校体育教学理念概况

建国以来,高校体育教学理念主要受到3方面思潮的影响[1],第一,沿袭前苏联教学思想,以学科为中心,要求以各科知识为教学基础,强调学生对各种体育动作标准和技能的掌握,球类、田径是主干科目;第二,以学生为中心,更多尊重学生的体育兴趣,一些院校设置自选科目,甚至出现俱乐部、高尔夫、橄榄球等高消费项目;第三,以社会的发展需要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职业用工特点,为学生带来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契机,促进学生认识就业需求和自身定位。

2  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和普通本科院校的体育教学,存在若干公认的较为显著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虽然高职类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体育教学目标倾向性存在差异,但高职院校一般都参照本科院校,与其自身办学特点不甚相符。高校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对体育教学的认知仍停留在学生业余生活的有益补充和身心放松的功能定位上。这都不利于体育教学目标明朗化。

(2)教学与职业需求结合程度不高,匹配程度低。由于过度关注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没有和专业及未来职业特征紧密结合,无法与职业需求相关知识融合讲授,一些大学生不知如何将职业能力与体育锻炼联系起来,不知该通过何种途径提升体育学习的能力。最终导致高校体育教学无法发挥出指导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

(3)对学生身心素质的评估与差异化训练的重视度低。学生个体的身心素质有很大差别,教学较少体现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对其特长爱好亦不甚重视,导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低。

(4)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素质有待提高。一些教师可能具有较好的专项技术水平,但面对学生多样需求和教学内容时可能束手无策。

(5)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受学校教学管理目标影响,一些院校体育师资花大量精力在竞赛训练计划上,而追求高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结果,只能是生硬的模仿和返回陈旧理念的传统教学[2]。课程内容仍以掌握基本的走、跑、跳技能为主线,枯燥缺乏新意。教学评价简单地集中在学生期末成绩上,教师只教学生做好要求的规定动作,反复训练,使其成绩合格,缺少职业体能需求相关的就业指导。体育教学评价标准缺乏统一界定,不够系统和科学。

(6)配套基础教学设施建设滞后。一些高校的设施陈旧,年久失修,器材种类单一,建设规模小,不能适应现代化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7)学生主观意识与社会支持不到位。家长对学生的安全非常重视,害怕孩子在体育活动时受伤、受累,往往不支持孩子加强锻炼,学校处于保障学生安全的考虑,也不会过多鼓励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这导致体质偏弱的学生更难适应高强度学习以及高压力工作[3]。

根本地讲,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转型期传统体育教学观念及模式与现阶段高校人才教育培养目标、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特点不相契合。

3  职业需求导向教学理念的重要性

高校是许多学生步入职业发展路径之前的最后阶段,其输出人才的质量是考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用人单位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和国内外挑战,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4],必然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高校生亦对特定职业存在心理渴望,要求不断丰富自身技能,为今后职业发展打基础。因此,高校体育教学面向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不仅必要,还相当紧迫。

4  高校学生职业体能需求实证研究进展

近年已有研究重视职业体能培养。例如张莹莹对医专学生的实证研究表明,法医学、护理和临床医学专业对耐力和灵敏性的要求各具倾向性,而临床医学专业尤其对手指和手腕的灵活性需求很高,提出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概念[5]。营销、旅游专业则应重视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格,提升腰肌和腿肌耐力[6]。多人协作的职业,团队竞赛、竞技游戏可有效培养协作与竞争意识[7]。李文娟对理工类和商服类专业特点及应当重点发展的体能做简述并给出针对性体育教学内容[8]。

5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建议

教学是一个系统化过程,牵涉到教(老师)与学(学生)以及所教的内容,运用的方法,借助的工具等,应从教育理念改起,为教学总目标的框定提供依据,进而指导教学模式的调整和完善。

(1)教学理念。学生在校学习最终目标是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已是成年人,但对社会和职场的了解多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应促进学生了解和适应社会,充分掌握即将步入的行业和职业的资料,增强岗位适应性,减少职业病的发生,获得自我终身体育能力。

(2)教学目标。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职业体能需求特点做相应的设计。教师应多关注相关研究进展,对细分领域有客观正确的认识,结合学生体能特点、体育兴趣爱好、性别等因素,制定分層次的针对性计划,以期各类学生在目标体能上得到强化训练。

(3)教學内容。应同时兼顾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教学,使学生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相得益彰,加深对体育的系统、全面理解和体悟。

(4)教学方法。长时间单调枯燥的教学过程不符合教学规律,而互联网和多媒体教学,实际场地趣味游戏和团体项目的开展,加之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入,扭转以往单一教学方式为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体育锻炼频次。

(5)教学评价。应摆脱以往简单地以期末成绩评定教学质量的模式,增加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师生对课程等多维度的评价机制。

(6)教学管理。高校可从政府、社会广泛争取资金支持,因地制宜增加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体育基础设施,组织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和课外体育活动时,只要是发生在校园内的,都应当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配套制度以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

6  结语

面向职业需求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应以教学理念的改革为先导,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管理等各要素方面做相应调整和创新,为高校学生提供了解社会,认清职业特点的机会,促进其做好适应职业体能需求的各种身心准备。

参考文献

[1] 罗文全.论高职体育课程设置与职业需求的结合[J].运动,2014(12):135-136.

[2] 唐炜平.职业需求背景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摭探[J].高教与成才研究,2018(12):10.

[3] 马波.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开发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7(26):143-146.

[4] 周炜,冯宇鸿.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大学体育教学对策分析[J].科技展望,2016(13):329.

[5] 张莹莹.山西医科大学不同专业学生职业实用性体育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8.

[6] 周杰.基于职业需求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分析[J].才智,2018(28):133.

[7] 束永平.高职院校中体育教学结合未来职业需求的问题与路径[J].黑龙江科学,2017(23):108-109.

[8] 李文娟.职业需求视域下高职体育多元化教学改革探索[J].语言艺术与体育研究,2017(5):359-360.

猜你喜欢
职业需求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职业需求视域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探究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初探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儿童水墨画课程教材研发的必要性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探究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体育课程模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