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路上须走好群众路线

2019-06-11 11:05陈丽宇
新丝路(下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精准脱贫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仍有一部分人民群众处在贫困之中。十八大后,中央一方面部署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吹响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号角,要求全国各地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群众路线”与“精准脱贫”成为时代主题。本文从群众观和群众工作方法的视角,分析了“群众路线”对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时代意义;提出各级干部应树立群众观,运用“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全力助推精准脱贫;并强调打好精准扶贫最后一役,仍然需要走好“群众路线”。

关键词:精准脱贫;群众观;群众工作法;巩固脱贫成果

一、“群众路线”与“精准脱贫”成为时代主题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等老一辈中央领导人提出了中国化的群众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新的国情、党情和社情,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提出了“党的根基在人民群众,血脉在人民群众,力量在人民群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等重要论断,丰富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

同期,我国聚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中央又发出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号召,在全国深入开展精准脱贫工作。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群众路线思想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群众观,二是群众工作方法。其中群众观是群众路线思想的重要着力点,群众工作方法是党的群众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在精准脱贫工作中,扶贫干部要清楚:人民群众不仅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对象,同时也是精准扶贫工作的主体。既要充分尊重群众观,要充分运用群众工作方法。

特别是十九大以来,精准扶贫进入到了攻坚期,剩下的贫困人口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这些难啃的硬骨头都要依靠人民去攻克。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只有依靠人民,发挥全社会作用,精准扶贫才能稳步向前,才能一个不落地实现精准脱贫。反过来,只有为了人民,从人民主体出发,精准扶贫工作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二、“群众路线”对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时代意义

在脱贫攻坚工作到了关键和困难时期的今天,更需要学习和运用群众路线思想开展工作。

在精准脱贫工作中,要充分尊重群众观。为谁服务,代表谁的根本利益,是决定一个政党性质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是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除了代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是继续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就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向全国吹响坚决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号角,精准脱贫取得明显战绩:以前的矮墙屋变成了一排排干净整洁的小洋楼,穷山沟沟办起了生态旅游,搞起了有机养殖业,一批批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

在精准脱贫工作中,要充分运用群众工作方法。要充分做好调研工作,了解民情,掌握最准确的信息,切不可盲目听信他人言论,必须做到实地考察。把贫困原因找出来,确保“扶真贫,真扶贫,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找准贫困靶心,瞄准靶心从根源解决问题,扎实开展下基层活动,提升为民服务质量。

群众路线是确保精准扶贫成效的关键。一切为了群众,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根本目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群眾路线本身就是精准脱贫的内在要求,通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精准扶贫的正确方向,就能发挥群众的积极作用,才能真正依靠群众,焕发群众的热情,从群众中获得宝贵的资源和灵感,保证精准扶贫工作顺利进行,推动精准脱贫工作出成效。

三、树立群众观,运用“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全力助推精准脱贫

1.尊重群众主体地位,精准识别群众需求

“从群众中来”就是我们各级扶贫干部要把好调查入户关。家家户户的家庭成员、收入状况、困难程度等需了解清楚。同时,对申报扶贫的家庭重点调研,切莫出现优权厚友,以权谋私,而真正的困难户得不到帮扶的现象,将所有情况登记入册,把精准脱贫的相关信息与困难群众讲清楚、讲透彻。此外,还可以在村、镇、乡开展不同级别的民主评议会,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多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多鼓励人民群众讲实话、诉真情,让群众在精准脱贫工作中有主人翁的姿态,做到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

2.调动群众聪明智慧,精准探寻脱贫方法

“到群众中去”就是我们各级扶贫干部要深入群众,探寻每一位贫困者致贫原因。农村是农民群众世代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家园,农民群众最了解本土,是农村的主人,是扶贫成果的创造者和享有者。精准探寻脱贫方法,最重要的最管用的工作方法,是按照群众路线的指引,紧紧依靠群众,认真做好宣传、引导、组织、发动群众工作,力争做到全民参与。

有一些行政村无集体经济和主导支柱产业,专业合作社带动不明显,发展的产业也存在“小、散、乱”等特点,品种繁多,零星分散,不成规模,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同时,由于群众缺乏商品意识,即使在政府扶持下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但小作坊式的经营较多,没有龙头企业带动,“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经营格局难以形成,出现“年年扶持产业,年年不见产业”的怪象。基于此,就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主体作用,通过举办群众性宣传活动,让公众认识到自己的在扶贫产业中的参与权利,使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议事权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在具体的扶贫政策、措施出台前,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深入汲取人民群众的力量,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实到精准脱贫的全过程。

3.激发群众奋斗信心,养成群众脱贫自觉

据调查,一些农户对于脱贫的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强,这源于他们自身普遍接受教育程度低,造成了的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还有一些诸如思想观念方面的陈旧,科技意识不够强,所以更加缺乏有效的发家致富门路。

扎实推进精准脱贫工作,人民群众是主力军。深入群众中就会发现:贫困农民并非不关心、不愿参与脱贫致富,而是他们在遇到具体的贫困问题时,往往难以选择的精准脱贫的途径。因此,必须加强每一位贫困者参与精准脱贫的路径设置。

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过程中,产业扶贫机制是重中之重,也是精准扶贫关键的一部分。近年来,由于生产建设物资价格大幅上涨,导致扶贫产业项目实施成本加大,而国家投入的补助资金有限,县级整合资金难到位,加之群众无力筹集自筹资金,严重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和建成效益。基于此,深入群众、动员群众參与精准扶贫攻坚战,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还要将贫困者的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化致富意识,端正消费理念,激发奋斗信心,养成群众脱贫的自觉。还要建立长效机制,以培育不同特色产业为突破口,以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生态建设为保障,将贫困户转变为产业农户。

4.汇聚群众参与热情,实现全部脱贫,推动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是一次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新时期最大规模的群众工作。紧扣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云南省昭通市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根本”,抓住统筹、精准、务实“三个关键”,实现思想、工作、情感“三个认同”的“133”脱贫攻坚工作思路,核心就是把群众工作贯穿于脱贫攻坚工作始终,充分发挥干部主力军作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通过汇聚群众参与热情,云南各地连续多年大规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和城市保障房建设,真金白银解决群众安居问题;医疗保障是世界性难题,中国政府仅用十多年时间就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网,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城乡居民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创造了医疗史上的人间奇迹;短短几年间,乡乡通油路,通村、通组的公路硬化正在实施,通高速、高铁也已触手可及。各地精准脱贫取得实效,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四、打好精准扶贫最后一役,仍然需要走好“群众路线”

今年和明年,是全国各地贫困县“摘帽”的集中期,更是精准扶贫成效的巩固期。是精准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役,是“攻城拔寨”的肉搏战,更是最艰苦的一段时间。在“摘帽”和巩固扶贫成果的重要时期,各级干部更需要走好“群众路线”,谨防贫困现象反弹。

1.深入群众中,继续抓好宣传工作

各级干部要深刻理解中央“两不愁、三保障”和云南省委关于贫困村“九有一降”和贫困户“五有一超一受益”等现行脱贫出列标准,以及脱贫攻坚中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劳务输出、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等各项政策措施,通过召开群众大会、面对面讲解、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原原本本把各项政策宣传到群众中去,提高群众对政策的知晓度。要继续充分运用扶贫课堂、农村院坝会、“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平台和载体,扎实抓好群众的组织、宣传和发动工作,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全程参与到脱贫攻坚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和劳务输出“两个组织化”提升等工作中来,激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扶贫干部和宣传部门要围绕政策法规宣传、先进典型引领等重点,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等载体,加大宣传力度,用正确的舆论引导社情民意,凝聚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强大合力。

2.到群众中去,继续抓群众的感恩教育

我国取消农业税,实施良种补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危房改造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惠及千家万户。但笔者发现,由于疏于教育,导致少数群众认为这些惠农政策理应所得,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滋长了只讲权利、不讲义务的不良风气。因此,扶贫干部要把感恩教育作为群众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引导广大群众饮水思源,感恩党、感恩社会,转变等靠要思想,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精神,依靠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奔小康。

3.融入群众中,做好群众矛盾纠纷化解

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少部分群众心志失衡,逐利思想滋长,对脱贫政策不理解不支持,信访上访增加,农村新的矛盾正在聚集。各级干部要常态化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做到排查“无盲区”、化解“零遗漏”,坚决防止小纠纷酿成大事件。各级干部只有深入挂钩联系和结对帮扶群众家中,加强与群众沟通联系,密切了解掌握群众思想动态,才能对一些不良的情绪要及时疏导化解,教育引导群众合理表达诉求和愿望,防止非正常上访的情况发生。尤其要强调的是,一线挂联干部对挂包片区脱贫攻坚方面的矛盾问题,决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决不能推拖滑绕,必须作为分内职责,一件一件抓好化解。

4.须臾不离开群众,留下不走的扶贫队,巩固脱贫成果

贫困地区发展更有持久性的生命力,不能单纯地靠政府的输血服务,要通过基层干部坚持不懈地走“群众路线”,使其具备源源不断的造血能力。扶贫的主要攻坚力量是在基层,基层扶贫管理的常态化机制不仅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贫困群体发展动向以及扶贫工作进展的真实情况,还能有效结合不同类型、不同原因、不同背景的扶贫事项及时做出反馈、解决和跟进,能够有效地降低扶贫管理成本,节约扶贫资源,提高扶贫效果。

作者简介:

陈丽宇,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委党校教师。

猜你喜欢
精准脱贫
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贫困户的脱贫作用
云南省整乡推进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产业扶贫是实现精准脱贫之主策
IFAD中国项目精准脱贫绩效评价:基于农民人均收入视角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论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想
大数据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应用及实践创新
精准扶贫视角下中日社会救助制度比较
“十三五”时期四川脱贫攻坚构想
“精准脱贫”要注重“三个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