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视野下体育课堂价值再探

2019-06-11 07:27凌宏明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2期
关键词:共生视野师生

凌宏明

【摘 要】共生视野下的体育课堂旨在通过生态共营、师生共建、活动共生、培育互助共赢的学习成长共同体,锻造“链式”教学模式的共生课堂,促进师生的自能发展。

【关键词】体育课堂 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审视当下的体育课堂改革,仍多见于对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宏观构建,鲜见系统、全面且相对深入地体现学校体育课堂改革的“全面育人”并付诸实施的“解决方案”的微观研究。

1.只见物不见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还没有根植于课堂

课堂存有“以师为本”“以教材为本”“以应试为本”的惯性,学校的体育器材设施与环境设计未能有效整合,还未考虑“物与人”的互惠、融合,使之紧扣“全面培养人”的教学目标,真正起到“物为人用”“物尽其用”的效能。课堂上学生品德的培育目标过于笼统,不重视在生活情境中检验学习成果,忽略学生生活中的个性化主张和兴趣发展的细节性需求。课堂教学评价手段依然单一,过程性评价缺乏动态性,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育体”与“育德”还未能真正实现有效链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理念没能落地生根。

2.重师“教”轻生“学”,体育学科课程教学的阶段性学习内容与目标不够聚焦

课堂教学中“以生定教”的改革不够,教师对课堂的整体驾驭依然强势,课堂中学生多数时间还是处于被动的学练。教学内容的选择存在随意性,教学内容的内在连续性不够,规范性和科学性不强,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从小学、初中、高中学段未见明显区分,体育课程结构与内容仍有待优化。单元设计不聚焦,对围绕不同学段的同一项目的整体性构建明显欠缺,对各项群项目之间的联系与正迁移发展研究亟待改善。学生技能与实践运用还没有得到有效连接,针对学生的年龄、需求、身心特点、现有技能水平与场地、器材等環境因素方面的有效链接设计不足,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学生依然处于被动的学练。

3.理想与现实存有差异,课堂教学过程中矛盾凸显

教学过程中师与生、教与学、新与旧、智与能、学与做、德与智等复杂的过程,使体育教学依旧存有许多困难与困惑。例如,学生对体育理解“作为玩的运动和游戏”与教师“作为教材的运动和游戏”之间的矛盾,相对不自由的体育教学形式与学生熟悉的自主运动形式之间的矛盾,技能掌握的必要性与技能掌握的困难之间的矛盾,教师进行安全教育的义务与学生冒险尝试的心理之间的矛盾,体育考核评价体系中的结果性评价与关注学生心理、情绪变化的过程性评价之间的矛盾等等,阻碍了体育课堂改革的深化发展。

二、共生视野下体育课堂的价值指向

价值追求是课堂的和谐共生。共生视野下的体育课堂是形成了“教师x学生x器材x环境x技能”的链接关系,他们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叠加,而是诸多元素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其效益的获得未必只是数量级的增长,而可能是几何级的裂变。课堂中不仅有知识、技能的提升,还有智慧的启迪,且有情感的体验、人格的完善和个性的形成,是师生双方各自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与生命价值的体现,推动着融合、互通、包容的绿色课堂生态孕育。

目标聚焦是实现学生自能发展。共生视野下的体育课堂旨归定位于最大程度上尊重学生主体,通过课堂“链式”教学的激发与引导,促使教学目标由单一的预设向动态生成转变,由教师的单向传授向课堂因子共生效应生成转变,从而实现学生能动地、创造的、连续地发生积极的、动态的变化,促使学生养成优良的体育学习行为和能力,培育学生的动商。

教学过程是“教学相长”的链式提升。共生视野下的课堂教学程序强调了以教师 “教”与学生 “学”的有机结合为主链条,主张依据学生的思维逻辑精心预设教学策略,在激活学生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为课堂上新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做好建构上的准备,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框架,提高学习品质,切实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使得体育课堂更加科学有效,也更具生命力。

三、共生视野下的体育课堂主张

1.生态共营,培育互助共赢的学习成长共同体

从“共生”的动因看,课堂的教学过程是主动和推动的辩证统一。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器材、环境、技能作为教学反馈的客体,他们起着促进教师不断地修正、检验、反馈教学方式、方法的作用。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根据教师、器材、环境、技能所给予的反应、影响、教育等,作出在学习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应对。以此营造一个内在协调、相互促进和借助彼此获得发展的学习共同体,使得我们的体育课堂生态更具有生命力。

2.师生共建,锻造“链式”教学模式的共生课堂

从“共生”的过程看,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内在的统一和协调。 共生视野下的课堂,是通过各因子之间互相影响的过程,从而产生连锁的、连环的、具有内动力的教学生态,形成师生共建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和实施途径,促使课堂由单一预设向预设生成转变,由单向传授向有效互动转变,由教师的权威“注入”向平等互通转变,由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学以致用”,让 教师“教有所得,教之有法,教学相长”。

3.活动共生,促进师生的自能发展

从“共生”的效益看,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成长的过程。成长表现在自我学习中,师生自我需要努力克服自身困难、排除客观干扰,主动寻找发展目标、选择发展空间、探索发展路径,保证学习的有效进行,实现自我的能动发展;表现在课堂教育的整个活动中,培育和谐共生的理念意识、包容共进的生态氛围、民主公平的育人环境以及体现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构建一个内在协调、相互转化和借助彼此获得更积极、更有力的发展共生体;表现在学生多种学习方式的获得将影响周围人(包含师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同时触发或引起师生新一起点发展,体现师生之间共振共生的促进作用。

共生视野下的体育课堂旨在探寻真实的而不是抽象的课堂教学范式,旨在真正落实学生“增强体质、健康成长”的根本任务,将体育课堂从“技术课堂”、“体质课堂”向“健康课堂”、“生命课堂” 的提升转化。

(本文为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共生体育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立项编号:T-b/2015/024)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读懂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梁秋英,孙刚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9(11).

猜你喜欢
共生视野师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麻辣师生
视野
真相
视野
品牌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