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公民参与问题刍议

2019-06-11 11:53杨梦颖
知识文库 2019年7期
关键词:公共政策参与度公民

随着国民经济与文化水平的提高,公民逐渐参与到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有利于政府更好的执行公共政策,降低执行成本,使其更好服务于公民。本文将针对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国家公民参与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从而促进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民主化进程的推进与法制的逐渐完善,国民公共政策参与意识都提升了一个新的台阶,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承担着更加重要的角色。提高公民政策参与度,可以更好的监督公权力的实施,促进公共政策的优化。但基于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公民参与的现状可以发现,由于多种制约因素,导致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参与度不高的现象。本文将刍议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社会公民参与的问题与政策,以期促进我国公共政策的执行。

1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社会公民参与现状

1.1 公民能力有限,参与意识不强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在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参与度,但限于参与经验与参与能力的影响,导致了公民的参与度过浅。由此可见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执行,参与公共政策的执行仅凭个人热情是不可行的,必须具备一定文化知识与个人能力才能够实现有效参与,如果公民个人能力不足,很有可能导致参与无效化与非制度化。我国国民参与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公民不了解政治秩序与政治规范,没有正确认识到公民参与的作用,本身缺乏深度参与的技能。第二,公民对于政策实行的目的、途径、背景没有清楚的认知,参与也就流于表面形式。第三,随着我国各个行业的整体科技水平提高,政策的技术含量也更高,间接的提升了公民的参与难度。此外,虽然社会公民的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但整体来看仍然缺乏主动参与政策的意识,更多的表现为被动参与。

1.2 参与机制不完善,相关法律不健全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执行,需要政府确保参与机制的制度化与健全化,才能进一步规范公民参与的流程,加深公民参与度。目前来看,制度化的参与机制与渠道主要为两种: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制度等基本社会参与制度,二是选取人大代表与政协代表。但由于抽象性过高,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参与多为纲领性政策,加大了普通公民参与的难度。由于缺乏足够的参与机制与渠道,增大了公民参与需求与参与机制之间的锚段。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执行,大多为“至上而下”的模式,政策执行与公民参与缺乏足够的互动性,在这种模式下的公民参与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影响了政治文明建设。

我国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也缺乏相应法律保障,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是由于我国相关的法律不够完善,重要的是部分政府官员法律意识与法律素养过低,导致政策的执行缺乏法制化。一部分官员由于法律知识与意识的缺乏,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个人意志影响政策执行的现象,从而阻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执行。

1.3 公民参与载体不完善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执行主要由个体与组织两种形式,经过知识总量、参与力度、参与能力来看,个人对于公共政策的执行影响远远不如组织。公民个体参与政策执行是公民参与国家政策的必要体现,但参与的有效化确实不如集体组织,组织即是公民参与的重要载体。根据我国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政策的效果来看,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社会组织对于政府的依赖性比较强,我国的社会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因此社会组织对于政府有较强的依赖性,部分社会组织依靠政府建立,如妇联、工会等具有较强的官方色彩,这也导致这部分的社会组织很难脱离行政化的影响,不利于其参与政策的自主性发挥。部分的社会组织由于组织不规范(商会、协会、研究会等),影响了其参与公共政策执行中与政府的沟通交流,在表达公民利益需求上呈现出不完善的现象。

2 提高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公民参与度相关策略

2.1 塑造公民参与型的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三种政治文化类型:狭隘型、顺从型、参与型。公民在狭隘型与参与型政治文化中,公民缺乏政治意识,没有正确意识到公民对于国家政策的影响。在参与型政治文化当中,公民可以清楚的认识自己本身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通过积极的参与到政治的执行当中,推动政治的改善与执行。为了进一步促进参与型的政治文化的建立,政府应该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开放有序的政治文化。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度不断加大,促使我国的政治文化不断走向开放、民族、和谐的角度,并为其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完善相关的参与制度建设是发展有序政治的前提,推动经济全球化与多元化是建立开放型政治文化的基础。社会经济文化的开放性发展可以提高公民个人在经济文化中的参与度,从而间接的影响政治,促使政治参与基础呈现出多元化的而发展态势。塑造公民参与型的政治文化需要政府转变自己的职能与意识,认识到政府是为公民服务的机构。为此政府在执行相关政策时,要摆正心态,以公民的需求为政治执行的导向,从而为人民服务与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例如:政府在执行相关政策时,邀请相关的专家、企业、民众参与听证会,积极听取公民的意见,就是政府转变执政理念,提高公民参与度的体现。

2.2 完善社会经济体制,提高公民参政素质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只有当公民的基本生存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才能提高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此外对于公民来说,与经济相关的公共政策由于直接关系到公民的切身利益,更容易引起公民的关注。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为公民参与政治实行提供物质基础。市场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国家的政治文化理念。根据国家社会各个国家公民参与度与经济文化水平的联系可以发现,当国家经济水平较强时,公民就可以接受更高的文化教育,为参政议政提供知识基础,能将自身的政治医院表达出来,而经济文化水平低,公民也就缺乏受教育的机会。为此国家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提高人均GDP,建立开放、完善的社会经济体制,从而反作用于政策的实施,公民也能在满足生存需求的基础之上,追求政治需求,提高政治实施的参与度。

2.3 健全相关机制,加强政府交流

政策的实施离不开机制的保障,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实施的有效形式利用制度将其固定下来。目前我国对于公民参与政治实施的相关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完善,仅对一些程序与方式有所规定,缺乏实施的细则,操作难度大。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充分的发挥人大代表与政协制度公民参政议政的作用的基础之上,明确公民个体的参与权利。同时政府还可以出台《公民政策参与》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扩大公民参与政策实施的权利,确保参与公民的个人隐私得到保护,对于一些不涉及国家机密的公共政策要尽可能的进行公开,尊重公民的知情权。政府在公开政务时,要注意公开执行的过程与执行的结果,当过程政策实行的过程不公开时,由于信息的掌握的不对等,很容易导致公民对于政府与政策的误解,从而降低了政策实行的效用。政府可以通过健全、拓宽公民参与的渠道,提高公民的参与度,并主动与一些民间组织进行洽谈,了解公民的需求。例如:网络参与政策实施模式,政府部门可以设置相关的政策讨论專题,通过线上直播方式,让网友共同参与到其中,多元化的参政渠道可以弥补公民参与度的不足,符合信息社会的新需求。

3 结语

公共政策实施的目的是为了营造更好的文化、政治、经济环境,让公民在高度文明的社会中享受现代的社会主义成果。因此政府在为公民服务时,应该立足于公民,了解公民的需求才能够确保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政府通过提高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公民素质、加强与民间组织的交流、塑造新型的政治文化,可以有效的提高公民的参与度,有助于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杨梦颖(1995.4-),女,湖南长沙人,云南健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主管,湖南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现为香港教大学研究生,硏究方向:教育及政府公共政策及管理

(作者单位:香港教育大学)

猜你喜欢
公共政策参与度公民
在线教学下的大学生内在动机和参与度探析
公共政策中社会排斥的产生根源及其防范对策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公共政策视域下精准施策问题探究
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价值实现及作用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公民并积极着
公民生来有权说话:言论自由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