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遗址中的菱角

2019-06-11 08:39朱静静
科学24小时 2019年5期
关键词:遗存菱角良渚

朱静静

卞家山菱角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无论何时,食物都是人类的必需品。但自古以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的原始先民们的生业模式也会有所差别。距今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生活在环太湖流域,那里地理环境独特,食物资源丰富。

良渚遗址出土的植物遗存种类较多,除稻米外,还有葫芦、甜瓜、菜瓜、桃、梅、柿、葡萄、菱角、芡实等,可见良渚先民有着丰富的饮食结构。在现今的长江下游地区,这些作物多数仍广为种植。

80多年来,经过不断深入地考古发掘和调查研究,良渚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良渚先民饮食结构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菱角这类水生可食植物果实遗存的大量发现,为良渚文化生业模式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

植物菱角

菱角,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菱的果实,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桃金娘目,菱科,菱属,又名腰菱、水粟、菱实。它味甘、凉、无毒,常以蒸煮的方式进行烹调,剥壳食用,也可熬粥食用。菱的生育期很长,春季下种,到深秋才能采收,适合在全年无霜期达200多天以上的气候条件下生长。而良渚遗址的所在地环太湖流域,年平均气温在15~18度之间,气候温暖湿润,正好是菱生长的理想之地。

《中国植物志》有记载:菱本科仅有1属,约有30个种和变种。我国约有15个种和11个变种,全国均有分布。它若按角的数目分类,可分为两角菱、四角菱、无角菱等,按色泽则可分为青菱、红菱、紫菱等。

二角菱,顾名思义是只有两个角的菱,这种菱的两个角就像牛头上的犄角,所以又被称为“牛角菱”。其角中带刺,菱果比较肥厚,呈三角形,菱长约5~6厘米,菱高约3~3.5厘米。

四角菱又称为四角野菱,因有四个刺角而得名。刺角细长,四个刺角间的距离为5~6厘米。四角菱果体较小,呈三角形,果冠不明显,菱高2~2.5厘米,菱长4~5厘米。

无角菱,又称圆角菱、南湖菱。浙江嘉兴的南湖菱就属于无角菱,也是菱中罕见的珍品。无角菱形态比较肥厚,果实没有刺角,果体呈圆状三角形,果颈明显,果冠稍外卷,菱高2.5~2.8厘米,菱长约4厘米。

菱角是一种富含淀粉质的植物。据测定,菱角内含淀粉24%、蛋白质59%、脂肪0.5%,还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菱色甾四烯和钙磷铁等元素,不仅营养价值高,还具有健身益气、补益肠胃的药用价值。菱角的食用方式也多种多样:菱花开放20天后,收嫩菱可直接当水果生吃;30天以上时,待菱果充分成熟,糖分转变为淀粉后,可蒸煮食用;也可把新鲜的菱角菜去叶,加入调料凉拌或腌制成咸菜;将菱角肉加工为菱粉,用开水冲服,也是一种上好的营养食品。

古代菱角遗存

早在良渚文化前的古代遗址中就已经发现了菱角,如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湖南澧县八十档遗址就发现了大量菱角遗存。江浙一带更是出土古菱角的集中地区。其中,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等多处遗址均出土了古菱角。跨湖桥遗址出土的菱角,菱果连角宽4~5厘米,果实的两边各有一个或两个坚硬的刺角。这个时期的菱角主要有两种,乌菱和四角菱。200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河姆渡文化的田螺山遗址时,又出土了大量的菱角遗存,它是目前为止出土菱角数量最多的一处遗址。同年,研究人员开始采集菱角进行深入地研究,探索人类对菱角的驯化过程。由于田螺山遗址的一些菱角遗存处于饱水条件下,保存较为完整。从形态上看,这类菱角尺寸较大,形态呈三角形,果体较圆鼓,肩角短而圆,没有刺状尖端。菱长约3.1~3.5厘米,菱高约1.6~1.8厘米。菱角显示出高度驯化的状态,说明那时的菱角生长很可能已开始被人工干预。

良渚时期的菱角

在良渚遗址中,仅卞家山遗址就发现了68个菱角果实的遗存。据研究人员分析,菱角均采自于地层,且大部分为果壳碎片,完整的菱角和果肉很少。推测其原因除了不易保存外,这些遗存更有可能是来自日常食用的残留物。这些菱角的颜色为深褐色,形态上与菱科菱属的二角菱或南湖菱比较相似。

2018年,在良渚古城的古河道鐘家港遗址中也出土了一定数量的菱角。据研究人员观察分析,这些菱角已出现人工干预的现象。因良渚时期的水稻栽培种植业已相当发达,良渚先民对果蔬的栽培与管理也应初具雏形。

良渚遗址菱角

在良渚文化之后的钱山漾遗址(距今4300—3800年)中,菱角遗存只占到2.6%,但在钱山漾二期文化植物遗存中,菱角遗存占到60%,此阶段的菱角果实也是深褐色,呈三角形,有两个果角,菱长2~5厘米,宽1.4~3厘米,从形态特征上看与菱科菱属的二角菱或南湖菱比较相似,应为南湖菱。

关于野生菱与人工栽培菱的区别,早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指出:“野菱自生湖中,叶、实俱小。其角硬直刺人,其色嫩青老黑。家菱种于陂塘,叶、实俱大,角软而脆”。所以野生菱和栽培菱在形态上并没有太大区别,主要是大小和软硬的差异。此外,人类对植物的认知过程,发生于管理干预、驯化、栽培等不同阶段的人为行为中。研究人员认为,7000年前的田螺山遗址中已出现人工干预的菱角。在那之后,人们一直对菱角有着人工干预的行为。

菱角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见的植物遗存之一,也一直是先民们饮食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食物。菱角并不适合长期保存,每年的7~11月采收,采摘后的果实很快就会失水萎缩,甚至丧失食用性。因此,先民们的主食仍是稻米,菱角、芡实等植物只能作为粮食的补充。良渚先民这样的生业模式不仅是本能的选择、智慧的体现,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好的诠释。

猜你喜欢
遗存菱角良渚
80件实物、99幅图片首次揭秘——良渚古城申遗全程
采菱角
五千年良渚,四代人80年的发现
良渚人有文字吗?
浙大社推出“良渚文明丛书”
四季蔬果最佳吃法——菱角
吃菱角
吃菱角盛智宸
论信阳地区民俗活动中的巫风遗存
明代俗曲文献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