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峰:从“心”出发,将爱的传播继续

2019-06-11 02:22一草MOMO
女友 2019年4期
关键词:生殖公益志愿者

一草 MOMO

袁晓峰

中国生殖健康产业协会副会长,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西安工程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青联委员等荣誉称号。

曾有人问袁晓峰,一个男人做了几十年“中国女性生殖健康知识普及”公益课,有没有尴尬的时候?他列出一组数字作为回答:根据WTO发布的信息,40%中国女性患有不同程度的妇科疾病,已婚妇女患病率更是高达70%,大约有3亿妇女患有妇科疾病。换句话讲,生殖系统的发病率超过了感冒。

严峻形势下,在各地计生委、妇联等政府部门牵头下,很多公益组织站了出来,加入到为女性普及生殖健康知识的活动中。

截至2019年,袁晓峰和他引领的志愿者团队,已经在女性生殖健康领域深耕27载。去年他还给这个公益项目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蝴蝶计划”,寓意女性学到正确的健康知识后,走出困境,破茧成蝶。这个致力于生殖健康服务的志愿项目,和联合国倡导的“全面性教育”理念不谋而合(生殖教育是性教育的一部分,也需要终身学习),所以有人问袁晓峰是否尴尬的时候,他说,“坚持了这么多年,不仅不尴尬,还蛮伟大的。”

妇科疾病,“早知道、早处理”

走上这条公益路,源自袁晓峰青年时当记者的经历。在一次采访时,他发现北方某些贫困地区的女性生殖系统发病率高得吓人,“得了妇女病还用凉水冲澡、平时脏袜子脏内裤一起洗、经期给卫生带里塞烂棉絮是普遍状况,很多人都患有严重的妇科疾病,但是她们对其危害知之甚少。”

他进一步发现,这并不是地域现象。在南方一些山区,如果当地连续几年干旱,村子里的妇科疾病感染率就会上升。原因是当地人在村里的水塘中清洗衣物,包括内衣裤,而干旱时期水源容易污染,从而使女性患病率直线上升。到了2016年,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去当地做调查,发现乡民妇科病发病率依旧在60%以上(部分地区高达85%),而人们的求医率却极低。

有的老年女性绝经后出血,还以为是“回春”的表现,等疼痛难忍去医院检查时,才知道是“子宫内膜癌”。这本是老年妇女当中常见的一种肿瘤,如果发现得早,病人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但到了晚期,医生也回天乏术。

还有一些外阴癌患者,起初瘙痒、起肿块的症状没有受到重视,就诊时身体上的癌肿已经非常大,无法手术,只能进行化疗。家境不好的女性,干脆就放弃诊治,“自己回家准备后事”。

“这种情况,你真的就只有无奈。她怎么不早知道!早知道,早处理,就不会出现这么严重的情况。”说起当年的情况,袁晓峰在每一个“早”字上,都加重了语气。

1994年,袁晓峰开始准备着手做“女性生殖健康知识普及”公益。当时他开创的三八妇乐集团,已经在国内具有一定规模,无论从财力还是人力上来说,他觉得,是时候了。

社会太需要,百姓太欢迎

袁晓峰联系了当地计划生育协会、妇女联合会,提出想免费承担地区的生殖知识宣讲工作,有人问,“有些干部讲课都没人听,凭什么你们讲课就有人听?”他干脆拉来志愿者团队中口才最好的专业医生、持有国家生殖健康咨询师资格证的老师们,因地制宜地调整宣讲内容。

在南方,志愿者就讲潮湿梅雨天气里,没充分晾干的内裤可能让抵抗力较低的女性患病;在嗜甜地区,志愿者就讲糖尿病患者或家族有糖尿病史的女性,若反复生殖道感染,不妨排除一下糖尿病的可能。如果听讲对象年龄偏大,专家则会建议她们在绝经期进行两癌筛查。(中老年女性,积劳成疾或者受体内激素水平的影响易导致疾病发生,尤其是子宫内膜病变、卵巢恶性肿瘤等。)

生动实用的课程,让赶来听课的女性获益良多。于是由政府部門组织,袁晓峰志愿团队配合当地民情、医疗情况讲课的模式,就这么延续了下来,直到现在。

来听课的百姓,不论是村妇、打工族,还是女教师,只要来,志愿者就尽量让她们不虚此行,从生殖到内分泌(尤其是乳腺相关知识),统统加进了公益宣讲内容中,很多人因此重获新生。

有外出务工的丈夫得知妻子得上重度宫颈糜烂,以为是妻子作风有问题,闹着要离婚。听完讲座后得知,宫颈糜烂有时候根本不是疾病,可能仅仅是雌激素不同水平作用下的一种生理现象,于是再不提离婚的事情。

有的女性有滴虫性阴道炎,痛痒不堪数十年,却羞于问诊,听完课后,大大方方地上医院检查并遵从医嘱进行治疗。

也有人因为摸到“乳房肿块”而陷入恐慌好几个月,听完讲座后自查以及去医院体检,才发现只是普通的乳腺增生,于是欢天喜地。

有很多美好的案例,也有一些让人遗憾的案例。

做公益这些年,袁晓峰有个直观感受,除了接受教育少的贫困女性,还有一个让人堪忧的女性群体,就是工作特别忙碌的职业女性。这其中就有前广西自治区计划生育协会秘书长潘妙安女士。

广西少数民族众多,很多边远地区女性病高发。袁晓峰在当地开展讲座,学医出身的潘秘书长曾给予公益活动很多指点与帮助。几年后,潘秘书长不幸患乳腺癌,发现时已是晚期,在袁晓峰去探望她时,她一直在感慨,“如果公益讲座早来几年就好了。”她虽然是学医出身,但还是因为健康知识的欠缺,延误了病情。

如今,乳房日常呵护、乳腺自检、女性生殖健康、艾滋病防御……凡是有关女性健康方面的知识,袁晓峰的公益讲座中都尽量涉及,“有时可能两个小时,百姓能听进去一句或许就改变了她一生。”

这27年来,袁晓峰倡导的“中国女性生殖健康服务工程”,累计开展健康培训6万余场次,受益妇女3000多万人。在陕西、甘肃、西藏的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开展妇女健康培训,还送医送药。同时,在全国建立了女性健康服务网点400多个,接连举办“西部丝绸之路健康行”和“海上丝绸之路健康行”等公益活动,赢得社会广泛赞誉。2018年,袁晓峰给这个项目起了个寓意深刻的名字——“蝴蝶计划”,寓意女性学到健康知识后,走出困境,破茧成蝶。

曾有人问他,为什么要一直坚持做,他回答说,“因为社会太需要,百姓也太欢迎。”

生殖教育,需要终身学习 

换个角度来看,袁晓峰做的女性健康公益,和联合国倡导的“全面性教育(全方位、全年龄)”不谋而合,这种教育理念强调,生殖教育是性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需要终身学习,即从孩童、青年到老年人,都应不断学习与自己年龄段匹配的健康知识。而在我国,性教育的尺度至今还在争论中,所以很多成年女性对生殖疾病预防知识还很茫然。

袁晓峰觉得他和他的“蝴蝶计划”志愿者团队未来可以做的还有很多。他计划到2020年,再做3000场讲座,为超过100万的女性提供健康知识培训,并建立2000所“妇幼健康书屋”;还要跟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合作,招募活动志愿者10万名。他建立了 “三八妇乐”女子职业乒乓球俱乐部(拿下过陕西省女子职业乒乓球的最好成绩),还准备在2019年举办以家庭为单位的“乐跑”公益活动。国际上流行的“健康服饰”(即材料更抑菌,裁剪更有利生殖特性),他已经在研发,打算把首批成品捐给女兵们试用。

袁晓峰希望通过健康知识讲座、正面的运动榜样、生活方式范本,多管齐下,撬动女性健康生活的起点。

庞大的公益项目,有时会引来意料之中的审视目光,有人问他,“你这到底是纯做公益,还是想出名?”袁晓峰坦承,“公益可以给企业带来正面影响,但如果没有对公益的热忱,没有那份信念是坚持不下去的。一个合格的公益人,除了要把钱发挥到最大效益,还要让最多的人受益。”

他以“三八妇乐”准备在香港上市为例,说:“上市主要还是为了企业更规范,受到各方面监督,长远看,更有利于企业健康……其实,不论做公益、做企业、做人,我们都要朝着健康的方向坚持走,不停地走,若轻易地被眼前利益吸引,是走不长久的。”

采访的最后,袁晓峰回到公益话题,他透露坚持27年做公益的核心经验,除了坚持,还要为公益规划可持续模式,他说,“其实就是通过爱心赋能,让各行各业的女性们,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的生活。有人受惠于此,可能会想加入我们的队伍,你看,这个公益模式,就运转起来了。”

Q&A

《女友》:中国女性的生殖系统感染率为什么这么高?

袁晓峰 :生殖系统感染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疾病,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但是发生率有一定差别,这主要跟女性的生理特征有关,也跟经济、生殖知识普及程度相关。2019年初,英国公共卫生部(PHE)公布的数字显示,三分之一的英国女性患有严重的生殖健康问题。所以,不仅仅是在中国,在很多国家,女性生殖系统感染率都高。

《女友》:关于生殖健康,您对女性有什么忠告?

袁晓峰 :女性朋友应该意识到,你们是家庭中非常重要的成员,也是社会上非常重要的成员,从这个角度来讲,更应该关注自己的健康。此外,丈夫们也应该多关爱妻子,同时注意自己的健康和卫生,只有这样,女性朋友生殖道感染問题才能有效缓解。

《女友》:您觉得“蝴蝶计划”的意义是什么?

袁晓峰:健康是民族昌盛、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而生殖健康是健康的重要一环。女性在社会中发挥着“半边天”的作用,她们的生殖健康,直接关系到下一代、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与安宁。

猜你喜欢
生殖公益志愿者
针灸在辅助生殖促排方案中的应用探讨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辅助生殖进医保”彰显的双重积极意义
未婚青年的生殖健康咨询经验总结
志愿者
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