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莫兰迪的第一次“相遇”

2019-06-14 06:13翁贝托艾柯王伟毅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莫兰迪分形画家

翁贝托·艾柯 王伟毅 译

Umberto Eco, trans. Wang Weiyi

1948年,我在家乡亚历山德里亚城读高一,这个城市有一个很棒的专门收藏往昔作品的美术馆,但是这个美术馆不收藏当代艺术作品。这所学校也不讲授关于我们这个世纪的已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艺术。我仍然记得,在我们学校讲授古典文学的老师,发现所设置的古典文学课程被蒙塔莱①的诗歌所代替时对其进行了善意的调侃。当然他这样做不是为了让我们更深入地阅读和欣赏蒙塔莱的诗歌,也不是想加深学生对这个现代作家及其作品的印象,使其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这个狡猾、和蔼又随和的老师在课堂上对蒙塔莱及其诗歌充满了责难、讥讽和不屑。

一次,我们这个城市的美术馆组织了一个持续两周的绘画展,那是一个略显保守的展览,没有展出抽象绘画。但是展出了许多已获得声誉的现代艺术家创作的具象绘画作品,如罗萨伊②、马法伊③、托梅亚④和卡拉⑤的非形而上学时期的绘画作品。在那些绝谈不上为数众多的作品中,有一幅莫兰迪的作品。

莫兰迪的作品对于当时的我是启示性的,这次与莫兰迪的“相遇”是一次名副其实的“顿悟”。两个星期中每一天的午后,我一次次地到美术馆去看莫兰迪的作品,一直持续到展览结束。所有对当代艺术的好奇心、兴趣、热爱都由此而来。对于我自己来讲,今天被视为已远去的莫兰迪及其作品的无声魅力都是来自当年这些午后的“相遇”。然而,“相遇”莫兰迪对于我的意义不止于此——我发现了大写的绘画。

短时间内,与莫兰迪的“相遇”及与其他收获结合在一起后,对于艺术的认识我有了不算轻松的开始,我寻找、发现、观看了几乎所有的20世纪艺术。我认识到当代艺术景观的特点是不连续性、创新与变形。当代艺术有一种“畸变”乃至“突变”的风格特征,艺术家自我否定他们以往的作品,他们的创作涉及你想象力能够达到的一切。这个世纪伟大的艺术家都在研究艺术语汇,对不同语汇变化的追求使他们的作品达到了通向艺术的“极致”之点。

当我通过莫兰迪这样的艺术家“进入”了当代艺术时,我也遇到了“关卡”——如何面对一些“更难理解”的绘画语言?如何面对一些“更难理解”的绘画主题?看似简单的莫兰迪的绘画作品为什么是如此“现代”或“当代”?

也许那遥远的“观看”经验是令人惊讶和着迷的,事实上在那些每日午后的观看中,对于绘画我积累了与以往不同的经验,画面上光线位置的少许变化对于一些艺术、事物的改变和相对应的观点改变是足够了。当然,这仅是一种印象。有时创作任何艺术作品,我们可以相信不同种类的图形、变化的透视、颜色的范围、复杂的主题、运用的技术等等对于艺术创作都是有道理的。而对于莫兰迪,艺术的启示性嵌入在新的、变化的几乎单色的“现实”画面中,画面主题减少到最基本的要素,一切都在无穷的、细微变化的光影中呈现。画面的场景中缺乏任何故事性,在莫兰迪的画面上缺乏有机性之时,以“静物”这个术语命名的作品,静止的时间提示我们作品“发酵”出了“另外的生命”和“运动”,不变、固定的绘画主题所欠缺的“故事”被精确的“形而上”氛围所弥补。

对于艺术作品,创新与发展的基本机制是什么?是变化。音乐的变奏是通过作品的节奏和旋律之间在时间中创造的重复以和声交互展开、呈现。我不认为仅是创造新旋律变化的巴赫⑥提供了一个最高级旋律变化的例子,在他一生创作的音乐中,同热情洋溢的柴可夫斯基⑦相比他在每个步骤的创新并不多。在17世纪也有一些音乐家,如我非常喜欢的雅各布·凡·艾克⑧,他使用一小组流行旋律,写出了一部长达三卷的曲集,名为《长笛的欢乐花园》,作品的开始基于一个平常的旋律,在随后的每一个变化旋律中,在伟大的巴洛克式凯旋曲的旋律中,长笛的旋律达到了一种“创新”的境界。

在毕加索的早期作品主题中,如由丑角到《亚维农的少女》再到随后的斗牛主题时期,以及马列维奇或蒙德里安靠着几厘米的变化图形或仅是一条线位置变化而构成的抽象艺术作品时期,这样的艺术不仅是带来了新的绘画题材,还提供了一些新的绘画方式。

没有任何“宣示”,莫兰迪以他自己的作品本身呈现了其每一幅画都进入到提出“问题”的程度。如“分形”⑨一样,经过细微的、费时的观察和观看,莫兰迪的作品所描述的几个毫米的、局部的变化,在简单的画面描述中“吸引”了观赏者的眼睛。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新的艺术家、每一个时代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在更复杂的电子仪器帮助下,将会充分理解莫兰迪的创新能力。莫兰迪创造了一种可能——在每一幅画中,他的画笔在一毫米的空间实现了、蕴含了如此多的史无前例的“内容”。当在两幅不同的画中同一只瓶子出现在同一个盒子旁边时,在每一种情况下,它都会向我们讲述一个不同的故事,这个事实我们感觉得到,却无法解释。

你怎样谈论这些如此不同的、来自旧货店的物件所蕴含的故事?(莫兰迪的静物画中描绘的物品如同购买自旧货店。)这些画面没有呈现出海上的风暴、湖上的日出、春天的新生等“俗套”故事。莫兰迪热爱世界和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甚至卑微的事物,如窒息的尘土、欢乐和忧愁的光线与阴影……莫兰迪作为一个“物”的诗人达到了以绘画呈现“物”之“灵性”的高峰。

伟大的莫兰迪之所以有如此高度,是因为他的作品中对“物”描述的“直觉力”。显然,这些与波提切利⑩作品中清澈的画面相比是“不真实”的;在马尼亚斯科⑪和丁托列托⑫的作品中也没有如此丰富的更多“物”的描述;龙达尼尼的《哀悼基督》并不是比圣彼得大教堂的《哀悼基督》有更多“物”的描述。莫兰迪和这些艺术家是两种对“物”的不同感觉和描述方式——对自然之物的描述和作品中“物”本身的描述。

当然,20世纪艺术家,尤其是雕塑家在作品中仅言说“物”是普遍存在的,认识他们言说“物”的原因已被讨论过。这些言说自身之“物”的艺术家有杜布菲⑬、福特里耶⑭、布瑞或波洛克⑮等。正是当“物”自我言说时,它才不断地给我们带来惊喜,因为我们发现,无限也可以隐藏在一滴水珠或一块沥青中。

莫兰迪不像我刚才提到的那些画家那样是“物”的画家,而是把具象绘画和“物”的绘画联系起来。在毫无变化的具象话语的表面的重复性之下,莫兰迪花费毕生精力致力于解决物质的救赎问题。

附注:此文为1993年10月4日,翁贝托·艾柯在莫兰迪博物馆开馆典礼上的一次演讲稿,原文标题“My First Morandi”(选自2009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编印的展览图录《莫兰迪1890—1964》,Morandi 1890-1964, The Metropoliton Museum of Art, New York,2009)。

翁贝托·艾柯(Umberto Eco,1932—2016)是当代意大利享誉世界的哲学家、符号学家、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小说家。《剑桥意大利文学史》将翁贝托·艾柯誉为20世纪后半期最耀眼的意大利作家。艾柯的创作世界辽阔而多重,除了随笔、杂文和小说,还有大量论文、论著和编著。研究者将其粗略分为8大类52种,包含中世纪神学研究、美学研究、文学研究、大众文化研究、符号学研究和阐释学研究等。

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1890—1964)生于意大利波洛尼亚,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版画家、油画家。青年时考入波伦亚艺术学院,后长期在这所学院担任美术教师,教授版画课程。莫兰迪既推崇早期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也对此后各种流派的大胆探索有着强烈共鸣。他最初沉迷于印象主义,对塞尚的静物和风景画做过深入研究,也模仿过立体主义的创作方式。在经过兴奋、茫然、探寻后,莫兰迪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他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探索。莫兰迪以“冥想”式静物画著称,成为20世纪最受赞誉的具象画家之一。

2013年7月译 2019年1月改定

注释:

①埃乌杰尼奥·蒙塔莱(Eugenio Montale,1896—1981),意大利诗人。1896年10月10日生于热那亚,少年时学习声乐,酷爱文学。1917年被征召入伍。战争结束后开始诗歌创作。1938年,因拒绝加入法西斯党,被解除佛罗伦萨文学馆馆长之职。1975年他因“独树一帜的诗歌创作,以巨大的艺术敏感和排除谬误与幻想的生活洞察力,阐明了人的价值”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②奥托内·罗萨伊(Ottone Rosai,1895—1957),意大利画家。

③马里奥·马法伊(Mario Mafai,1902—1965),意大利画家。

④菲奥伦佐·托梅亚(Fiorenzo Tomea,1910—1960),意大利画家。

⑤卡洛·卡拉(Carlo Carrà,1881—1966),意大利画家。早期作品属未来主义和形而上画派风格,后期接近印象主义风格,代表作《无政府僧侣的葬礼》用相互交错的线和色彩对比,表现了富于动感的场面。在稍后创作的《自由的绘画语言》中,又借助不同字体、乐谱的剪贴,组成有力动感的图案,以达到一种朦胧的主观感受。作品还有《形而上的缪斯》和理论著述《形而上绘画》。

⑥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作曲家。巴洛克时期重要的作曲家,对后世近三百年整个德国音乐文化及至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巴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他前奏曲,100多首其他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他乐曲。总计,巴赫创作了800多首音乐作品。

⑦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1893),19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对20世纪俄罗斯和世界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音乐作品有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及六部交响曲、三部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⑧雅 各 布·凡·艾 克(Jacob van Eyck,1589 或1590—1657),荷兰音乐家。

⑨“分形”是一个数学术语,也是一套以分形特征为研究主题的数学理论。分形的概念是美籍数学家芒德勃罗(B.B. Mandelbrot)首先提出的。分形理论的数学基础是分形几何学,即由分形几何衍生出分形信息、分形设计、分形艺术等应用。分形理论的最基本特点是用分数维度的视角和数学方法描述和研究客观事物,也就是用分形分维的数学工具来描述研究客观事物。它跳出了一维的线、二维的面、三维的立体乃至四维时空的传统藩篱,更加趋近复杂系统的真实属性与状态的描述,更加符合客观事物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分形几何是一门以不规则几何形态为研究对象的几何学。由于不规则现象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因此分形几何学又被称为描述大自然的几何学。

⑩山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意大利画家。15世纪末佛罗伦萨的著名画家,欧洲文艺复兴早期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画家。他画的圣母子像非常知名。其代表作品有《春》《维纳斯的诞生》《三博士来朝》。

⑪亚历山德罗·马尼亚斯科(Alessandro Magnasco,1667—1749),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画家。

⑫丁托列托(Tintoretto,1518—1594),16世纪意大利威尼斯画派著名画家。生于威尼斯,1594年5月31日卒于同地。原名雅各布·罗布斯蒂。受业于提香门下,是提香最杰出的学生与继承者。在长达4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主要活动在威尼斯。作品继承提香传统又有创新,在叙事传情方面效仿米开朗琪罗,突出强烈的运动,且色彩富丽奇幻,在威尼斯画派中独树一帜。

⑬让·杜布菲(Jean Dubuffet,1901—1985),法国画家、雕塑家。二战后巴黎派主要画家之一。其创作以摆脱观察习惯和文化条件,破除正统的表现规则和油画技艺为特征,并广泛使用各种手段(材料)创造多种风格。20世纪40年代末形成自己的风格,称为“原生艺术”“涂鸦艺术”。后来转向雕刻创作。

⑭让·福特里耶(Jean Fautrier,1898—1964),法国艺术家、版画家和雕塑家。抽象艺术的重要艺术家之一。

⑮保罗·杰克逊·波洛克(Paul Jackson Pollock,1912—1956),美国画家,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被公认为是美国现代绘画摆脱欧洲标准、在国际艺坛建立“美国标准”的第一人。

玛吉·汉布林 水墙2 布面油画 2011年

猜你喜欢
莫兰迪分形画家
柞蚕茧系统分形研究
莫兰迪 静物
感受分形
酷炫小画家
莫兰迪的夏天
分形
安静地欣赏几支花瓶
分形空间上广义凸函数的新Simpson型不等式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