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良钢琴组曲《版纳风情》研究

2019-06-15 10:23高菲

高菲

摘 要:《版纳风情》是作曲家夏良创作的具有傣族风格的钢琴组曲,主要描绘了西双版纳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该组曲由《林》《水之舞》《情》《彩蝶戏花》《铓与锣》5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是相对独立的乐曲,但又统一在同一个主题上,从5个不同的侧面去展示版纳风情。本文主要从乐曲的风格特征和演奏技巧入手,对节奏、和声、演奏技巧等进行了分析,从而使我们更好的理解这部作品,更准确地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夏良;钢琴组曲;《版纳风情》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4-0084-03

夏良是云南的本土作家,代表作有《幻想随想曲》《双长笛舞曲》等,这首《版纳风情》是其以云南民族本土人文风情为素材创作的一首现代化钢琴作品。夏良用钢琴而不是常用的民乐来创作《版纳风情》,这是非常有研究价值和意义的。对这首作品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创作技巧,了解具有云南风格的音乐作品。

一、《版纳风情》简介

改革开放后,我国各项事业成绩斐然,钢琴音乐也获得长足发展。随着各地区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云南地域文化渐渐被纳入人们的视野,尤其是云南的特色民族民间音乐,更是引起众多音乐人的关注。近年来,云南本土钢琴音乐发展势头良好,成长起许多优秀钢琴家,有众多钢琴作品获得不同层级钢琴乐音比赛名次,有力促进了云南音乐的发展。夏良先生作为云南著名鋼琴家之一,创作了许多优秀音乐作品。他的音乐作品形式多样,包括交响乐、管弦乐、钢琴曲等,很多都是以民间音乐元素作为创作素材进行的二次创作,例如《兰花花》《茉莉花》《小白菜》等。《版纳风情》为夏良先生1987我国第一次举办的上海国际音乐比赛获奖作品。该钢琴曲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云南当地特色音乐元素,有着浓厚的云南音乐风格,展现了丰富的自然与人文风貌。云南省是一个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省份,西双版纳傣族就是其中一个较大的民族。傣族生活在云南的最南端,紧邻老挝、缅甸,热带雨林景观和民族风情闻名于世,所以其音乐风格极具异域风情,音乐色彩鲜明,音乐形式丰富多样。

二、风格特征

《版纳风情》的音乐风格独特。首先,在节奏方面,节奏是最能体现音乐风格的元素之一,不同节拍的组合模式和重音的变化,使《版纳风情》更具独特魅力。《版纳风情》整个曲子在节奏的把控方面十分严格,这有助于演奏者根据自身的技术特点自由发挥,对音乐的多样性以及自由性进行展示,尤其是对较多新奇的组合形式的展示。如在第二章节的开头部分,就对八分音符的递增、递减方式进行了使用,并将音分为不同数量的小组,以此形成数控性节奏组合模式。除此之外,还有偶然性节奏组合模式。在我国传统音乐中,也具有这种即兴表演、自由发挥的传统,如在民间打击乐中,即允许表演者根据现场气氛进行的自由发挥。这种节奏,在《版纳风情》的第五章节中也有体现,如在对铓锣等民族乐器的模仿中,音量逐渐增加,节奏不断加快,节奏中的音乐动力性不断增强,使整个乐曲进入高潮。其次,和声织体。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相当一部是建立在五声音阶基础上的,因此在对音乐形象进行塑造时,曲调的表现很关键,在和声上,不同组合方式的应用就能获得良好表达效果。夏良在创作这部作品时,非常重视突出民族音乐特色,在和声方面,进行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尝试。比如在作曲上,已不再是三度和声叠置方式的单纯使用,而是二度、四度以及四五度叠置方式的使用,通过不和谐音的应用对和声的色彩性进行强调,以此保证作品音乐风格的独特性,增强作品的影响力。整首作品现代风格和民族音调交融,没有固定调性,运用了大量的音块,音块不是强调某一个音,而是一群音的音响效果。这种创作手法弱化了音高的地位,突出了力度、速度、和声织体的变化,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情感。

三、演奏处理

(一)《林》

西双版纳是我国唯一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气候温暖湿润,《版纳风情》的《林》正是描绘西双版纳神奇壮美自然风光的。乐曲为带变化的单二部曲式,该曲开头的引子分四个小节,并用虚线标明,以体现引子的自由性。在右手方面,则持续使用了三连音以及四五度重叠,同时低音区域的应用又制造了一种紧张感。引子中的第三节有二度递进的选择,在左手方面,则在向上递进的过程中结束了引子部分。在乐曲进入到B段后,则加快了速度,左手大串7连音上下跑动,在旋律变化中,力度也随之改变。右手和弦始终保持中间音进行,在对上下八度音程改变的情况下改变和声,同时保持乐曲的连贯性。

在演奏方面,首先注意力度的对比。乐曲开始需要弹奏出第一个重音,以突出左手旋律,并从p到mf弹出一个渐强。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需要对自己演奏出的声音进行聆听,需要保证左手和弦具有明显的强弱对比(如谱例1)。

谱例1:

其次,加强声部控制。弹奏多声部片段时要将手指贴键,通过手臂力量使音沉到键底,之后转动手腕,弹出下一个音,以保证音同音之间的良好连接,保证音乐线条的连贯性以及柔顺性。

(二)《水之舞》

在傣族中,水被认为是万物之源,是神圣生命力所在。第二首《水之源》以水主题进行创作,以表现热带雨林奔腾的生生不息的水的生命力。乐曲为有引子和尾声的再现单三部曲式。该章节同样具有较强的带动力和自由的特征。开头,使用7个音符进行展开处理,在高音区,呈现透明及明亮的特征。开始两组音较小,以刻画水轻轻流动一样。在接下来的阶段加大了乐曲的伸缩性,以便于演奏人员对节奏变化进行处理,根据实际需求对速度以及力度进行调整。在乐曲进入主题之后,右手16分音符纯四度音程进行叠置处理,以呈现河水奔流之势。第三部分则是对第一部分的再现,在结尾位置,出现三连音小节,以获得曲调前进的感觉。之后,在E大调主和弦上戛然而止,并因此使两者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乐曲在冲动中突然结束,使人从中获得了意犹未尽的感受,并对水产生无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