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与共:“一带一路”俄罗斯电影的中国传播之路

2019-06-18 05:30
电影评介 2019年18期
关键词:一带一路受众俄罗斯

吕 丽

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政策以来,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建立了密切的文化共生关系,共同打造了文化交流与包容的共赢文化格局。电影文化作为承载国家文化的载体,是沿线国家开展广播电影电视剧精品创作及翻译的重要对象,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战略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俄罗斯电影在中国的传播现状进行剖析,可以助推中俄电影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探索电影“引进来”及“走出去”的新思路。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俄罗斯电影在中国的影院传播

近十年俄罗斯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有一席之位,自2008年至今俄罗斯电影在中国票房收入为3.7亿元。这一数据与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收入相比很不可观。电影作为文化载体和文化消费品,它的传播与国家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息息相关,“一带一路”政策为俄罗斯电影带来了新的契机。

(一)近十年俄罗斯电影在中国上映情况整体分析

对近十年俄罗斯电影在中国上映及收视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作用下,俄罗斯电影在中国上映的影片数量和票房收入皆有较大变化。从票房收入整体情况来看,2013年之前票房收入约为8780万元,2013年至今票房收入总计为2.83亿元,这是一个五年票房对比的巨大差异。2008~2012年,13部俄罗斯电影在中国上映,票房收入最高的是2008年上映的《密码疑云》,票房收入为1526万元,仅有《密码疑云》《护宝娇娃》《古墓迷途》《超能游戏者2》4部影片票房过千万元,且多部影片在俄罗斯上映多年后才进入中国播出。

相比较而言,2013~2017年,俄罗斯电影在中国上映的数量和票房收入皆有大幅提升,上映的25部俄罗斯电影中,票房收入最高的是2016年上映的《他是龙》,票房收入为6015万元;此外,《维京:王者之战》《穿越火线》《夺命地铁》《他是龙》等9部影片票房过千万;三部中俄合作影片《超能太阳鸭》《冰美人》《战火中的芭蕾》的票房收入皆过千万元。

(二)“一带一路”政策推行后俄罗斯电影分区域传播情况分析

自2013年以来俄罗斯电影在中国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观影人数激增,票房呈倍数增长。但是在中国不同区域观影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以逾2亿的票房收入居于榜首,中部地区上映的25部影片仅有6000多万的票房收入。一线城市票房收入总计为0.764亿元,二线城市票房收入总计为1.533亿元,三线城市票房收入总计为0.66亿元,四线城市票房收入总计为0.457亿元。二线城市以绝对优势居于榜首,二线城市播放的《火海凌云》《他是龙》《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三部影片票房都突破千万元。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俄罗斯电影在中国的新型传播方式

俄罗斯电影在中国传播的渠道主要依托影院,自2013年始,中俄领导人在加强两国电影交流与合作方面达成共识,在中俄双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政策扶持下,新型传播方式涌现。

(一)中国俄罗斯电影节推动双方文化传播与交流

俄罗斯电影在中国的传播不仅需要电影制作机构的努力,还需要政府机构的大力推动。中俄双方政府达成共识,双方建立了互办电影节机制,每年由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俄罗斯文化部联合举办俄罗斯电影节,至少在两个城市举行电影展映及文化交流活动,自2013年至今总计展映影片45部(见表1),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表1:2013~2018年俄罗斯电影节总况

中国俄罗斯电影节的互办实现了中俄文化的深入交流,爱情、喜剧、动作、科幻、童话等多种题材电影的展播激发了两国民众对电影文化的热爱。除了中国俄罗斯电影节,每年还有各地区及机构主办的俄罗斯电影周活动,在传播俄罗斯电影、介绍俄罗斯文化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例如,2015年郑州俄罗斯电影周展映了《铁血炮位》《伊万的儿子阿米尔》《通往柏林之路》等7部俄罗斯影片,2017年哈尔滨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周——俄罗斯电影展映活动展映了《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静静的顿河》《两个人的车站》《办公室的故事》等8部经典苏俄老电影。还有很多高校举办俄罗斯电影周,促进了俄罗斯文化在高校的传播。

(二)俄罗斯电影网络点播发展迅猛

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中国各大视频网站在俄罗斯影视作品传播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国内几大视频网站,芒果、优酷、PPTV、爱奇艺、搜狐、腾讯、乐视进行点击量调查,可以发现中国民众通过网络点击观看俄罗斯电影趋势显见,尤其是近两年迅猛发展。2016年网络点击播放量总计为2亿多次,2017年逾1.6亿次,《穿越火线》单部影片点击量突破1亿次。基于网络点击量前五名的电影进行两种传播方式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网络传播方式在观影人群覆盖面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对网络播放量前五名的影片与影院观看人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并未呈现对应关系,网络热播的《穿越火线》播放量逾1亿次,而院线观看人次仅为56.69万人;网络播放量达4175.97万次、位居第五名的《黑海夺金》,影院观看人次仅为7.71万人。在全球一体化及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应充分利用网络及社交媒体进行影片推送与传播。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俄罗斯电影在中国的传播效果分析

相较于欧美电影及国内电影,俄罗斯电影在中国所占票房收入及网络点击播放量都不占优势。为进一步深化俄罗斯电影在中国的传播状况研究,课题组对350人进行了问卷调研。本次问卷调查以中青年受众群体为主,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50份,其中有效问卷341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7.4%。

根据有效问卷数据统计,受访对象中,男性为181人,女性为160人,样本对象年龄分布情况为20岁以下群体占24.05%,20~30岁群体占31.38%,30~40岁群体占30.21%,40~50岁群体占10.26,50岁以上群体占4.1%。样本对象以大学本科学历居多,占74.19%,且91.8%的受访者表示喜欢观看电影,其中“非常喜欢”的对象高达50.4%。

(一)认知层面:中国观众接触俄罗斯电影的基本情况

对受访者过去12个月观看俄罗斯电影的数量情况进行分析发现,59.24%的受访者表示在过去12个月从没有观看过俄罗斯电影,38.24%的受访者观看了1~5部俄罗斯电影,观看6部以上俄罗斯电影的观众只占2.35%。从对比分析来看,过去12个月观看1~5部外国电影的观众占53.96%,而观看6部以上外国电影的观众为36.36%。

电影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与其观影数量和接触频率息息相关,没有观众选择俄罗斯电影便无法实现文化的跨国传播与交流,俄罗斯电影对中国观众的传播力还十分有限,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观众对俄罗斯电影的认同度还不够。

(二)媒介层面:俄罗斯电影及电影资讯在中国的传播渠道

大多数受访者选择网络作为获取电影资源的主要渠道。其中,免费网站是中国受众观看俄罗斯电影的主要途径,选择该途径的观众比重为66.91%;手机等移动终端及电影院分别占43.88%、41.73%;电视也是中国观众观看俄罗斯电影的重要途径。不同年龄层受众选择的传播渠道也有差异,40岁以下受众选择通过免费网站和手机等移动客户端收看俄罗斯电影为主,而40岁以上的受众则主要通过电视频道和影院来观看俄罗斯电影。

在电影受众访谈中,还发现了一个现象,即部分受众不知道自己看过的电影是俄罗斯电影,这表明俄罗斯电影的识别度和知名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三)态度层面:“一带一路”战略下受访者对俄罗斯电影的评价

1.对俄罗斯电影的印象

为考察受访者对俄罗斯电影的印象,分别选取了三个正向指标和三个负向指标进行整体考察。三个正向指标从故事、演员和制作三个层面进行评价,负向指标从思维逻辑、字幕翻译和文化差异三个层面进行评价。数据统计显示,有66.91%的受众认为俄罗斯电影的俄罗斯文化特色是最鲜明的吸引力要素,这一指标远远高出“故事打动人”(占比20.86%)和“制作精良”(占比10.79%)两项指标,这表明俄罗斯电影在剧情和制作层面仍需加强。在负向指标评价方面,中俄文化差异(占比48.92%)是受众认为观看俄罗斯电影遇到的最大困难,其次是字幕翻译难懂(占比30.94%)。

对样本中“从没有看过”俄罗斯电影的受众进行访谈调研发现,他们没有看过的原因中,除了时间因素外,最主要的因素是“没有渠道获取影片资讯”,这一因素选择的受访者占42.82%,俄罗斯电影在中国的电影资讯宣传仍是其在中国传播的瓶颈。2017年12月1日俄罗斯年度最佳表现影片《维京:王者之战》首日票房仅为500万元,而同日上映的《寻梦环游记》却逾5000万元,巨大的票房收入悬殊除了观众的观影习惯及偏好因素外,俄罗斯影片的宣传不够有针对性也是主要原因。“普京亲自接见摄制团队”“推荐二刷”的宣传策略不足以吸引中国观众,票房分析师罗天文表示:“以往俄罗斯的影片在国内都不会有太高的票房,演员阵容不熟悉,排片率上也不占优势。”可见俄罗斯电影在中国的宣传力度亟须突破。

2.对俄罗斯电影类型的印象

调查组设定了剧情片、纪录片、动作片、恐怖片、动画片、喜剧片、科幻片、宗教片八种主要类型电影,在观看过俄罗斯电影的受众群体中,俄罗斯剧情片(占比36.69%)和动作片(占比21.58%)最受中国观众喜欢,喜剧片(占比12.23%)、纪录片(占比9.35%)和恐怖片(占比6.47%)所占比重不高,平分秋色,宗教片和动画片的观众喜爱指数最低。数据表明,延续了蒙太奇传统的俄罗斯电影在剧情和动作冲突表现方面仍有较大优势,但是针对中国观众文化、观影习惯而有针对性的制作与传播还很欠缺,传播与接受效果欠佳。

结语

通过对俄罗斯电影在中国传播基本情况及受众对俄罗斯电影消费态度的调研拟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尤其是两国文化交流制度的建立推动了俄罗斯电影在中国的传播,但俄罗斯电影在中国的整体传播效果不佳。其次,网络是中国受众观看俄罗斯电影相关宣传资讯的主要渠道,但是网络影片资源及资讯推送情况不理想。再次,俄罗斯电影在制作及传播层面与中国的合作还有待深化和拓展,亟须打破文化差异壁垒,开展针对中国文化的内容创作和媒体交流活动。

电影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还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具有跨文化、跨时空传播属性,在反映社会现实、塑造国家形象、推进两国民众深入了解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一带一路”政策推行后,俄罗斯电影在中国的传播效果有所改善但没有根本性转变。研究的整体结果表明,俄罗斯电影在中国的宣传力度不大,虽然举办的六届俄罗斯电影节推动了俄罗斯电影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但传播的广度和强度都亟待加强。一方面应拓展双方影视文化交流渠道,克服“字幕翻译”等困难建立更广阔的共通意义空间,在电影传播实践中推动中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应增加电影资讯传播,加大电影专业网站和影院推送的传播力度,辅以传统媒体的宣传推广和新媒体的热点传播,实现整合式传播。

猜你喜欢
一带一路受众俄罗斯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