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马士英家谱的发现及其史料价值

2019-06-20 00:00李芳
贵州文史丛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家谱价值

李芳

摘 要:贵阳马文卿、马士英家族,在明万历年间由戍边将门转身为名门显宦,光耀闾里。又因南明弘光朝内阁首辅马士英背负“奸臣”恶名,黔人蒙羞,马氏遂从贵州地方史志中悄然消失。因此,给南明史研究中马士英相关史事带来谜团,以致众说纷纭。马士英家族旧谱的发现,填补了马氏家族史资料之空白,是一部珍贵的地方历史文献,能补史之缺、正史之误。

关键词:马士英 家谱 价值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9)02-114-122

Abstract: In Guiyang, Ma wenqin, Ma shiyings families became the high officials from the border generals to be glorious in the laborhood. Later on ,In Nan Dynasty, Hongguang period, the great official Ma shiying was in his worst name“treacherious court official”, because of this , Qian people became humiliated by him.Ma family was diappeared from Guizhou local historical books. Therefore, it brings us some mysteries in the researchment of Nanming history towards Ma shiyings relative surveys, sothat peopel have various sayings until now. The discovery of Mas old family books, which  enables us to have the empty space filled by the materials of Mas family.It is a very valuable local historical reference corpus, which has the precious value both for the  lacking  repairment or the correct historical need.

Key words: Ma shi -ying;Family book;value

三十多年前,笔者任教于贵阳北乡马堰小学,从老校工王幺公的“龙门阵”中,得知这里原叫马家祠,又叫马家寺,出了一位“马阁老”,这里曾是个甚为热闹的古集镇。后来从事地方史志工作,进行过马家寺及马氏古墓群的文物普查,走访过寨中老人顾怀正先生及马氏后裔,得知马家寺毁于清同治年间“何二王之乱”(何德胜农民起义),供奉于祠宇中的马氏历代祖宗牌位和马氏家谱被烧毁,居住于当地的马氏族人几遭灭门之灾。因此,当地马氏对“马阁老”其人及家族入黔情况已说不清。因而,“马阁老”与马家寺的关系,马氏古墓群中的“勇略将军伯驭马公”“明诰封太淑人马母越氏”之身份,就成为难以揭开的谜团。

苦心追寻,珍籍现身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史志资料,证实了“马阁老”即南明弘光朝内阁首辅马士英其人,因蒙“奸臣”恶名,便从有清一代的贵州地方史籍中悄然消失。时人唯有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幸存录》,对马士英之“恶”持论公允。民国以后,寓居北平的安顺姚大荣著有《马阁老洗冤录》,因乡谊之情对马士英多有溢美之词而遭嘲讽。抗战时期,学者黄裳到贵阳寻访马士英遗迹而不得,失望而归,却留下《马瑶草小记》《鸡鹅巷与裤子裆》等美文。又因马士英在南明史研究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从而引起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黑龙江大学古籍所所长李先耕教授通过查阅大量的史料,缜密的考证,撰写了《马士英姓字家族考》等论文,开启了马士英家族史研究的先河。

2014年4月,《贵州文史丛刊》编辑部在贵州省文史馆举办“马士英生平事迹研究暨黔赣历史文化交流座谈会”,来自江西文史馆及贵州的有关专家学者,对南明弘光朝内阁首辅马士英的史事、晚节、才艺进行交流研讨(这是在国内首次以马士英为对象的学术研讨会),并在丛刊开辟专栏,刊发有关马士英研究论文。同年8月,明史专家毛佩琦教授赴黔参加“南明历史文化研讨会”,提出“南明史是一段被抹杀的、被曲解的历史……不是说所有的失败者都是小丑,是應该被抹杀的,也不是所有的成功者都应该被歌颂,所以我们要根据历史发展的逻辑,重新把这些人放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去给他们一个准确的认识和判断。因此,我们要将南明史这段被抹杀的、被曲解的历史真实呈现出来,让国人明白这段历史是怎么回事。”当毛教授闻知贵阳还有“马家寺”“马氏家族古墓群”等遗存后,亲赴遗迹现场进行考察。毛教授在与随行的贵州学者交流时说:对马士英其人要重新进行评价,过去人们把南明弘光政权的灭亡责任推到马士英的头上,这是很不公允的。马士英虽非救世能臣,亦非亡国罪魁,他虽然政治上失败了,但没有屈膝降清,晚节是值得肯定的。同时,马士英还是一位“名噪三吴”的书画家。贵州山乡能够孕育出这样的风云人物,并非黔人的“耻辱”,而是可引以为骄傲的。

近年来,在马堰寨(原马家寺)马贤贵等人的陪同下,笔者曾到贵阳附近的金华镇苍坡、修文石鞍寨、白云都溪寨等地寻访马氏族人文献及墓葬遗迹。并在苍坡找到了一本新编的《马氏族谱》,该谱对入黔始祖载为马烨,与马堰、苍坡、都溪所传字派不符。但从此谱的编纂说明中,找到马文卿家族谱存在的线索,增强了笔者追寻马氏旧谱的信心。

去年7月,马贤贵先生在贵阳沙冲路找到一本2015年抄录的《马氏家谱》,拍照发笔者一阅。这才惊奇地发现:这正是寻觅多年的贵阳马文卿、马士英的家族谱。经马贤贵与族叔马尚敏沟通,于8月20日相约同赴贵阳沙冲路马尚敏先生家,一睹贵阳《马氏家谱》老本尊容。因该谱残损严重,翻动亦可造成损伤,欲扫描都不能,只得逐页拍照,并嘱马氏家人妥为保管。据《马氏家谱》的持有人马尚阳先生介绍:他们是马文卿的后嗣,其先祖在明天启二年(1622)二月土司安邦彦兵围贵阳时,避居安顺,后又移居广顺(今长顺县),至十五世“国”字辈才迁居贵阳城外陈庄坝(今贵阳市南明区沙冲路)。他的祖辈对家谱视若珍宝,不肯轻易示人,哪怕是族中之人亦不例外。解放后,他父亲将家谱埋在地里,逃过了“破四旧”等运动劫难,遗珍幸存,传世至今。因在地下埋藏时间较久,受潮较为严重,取出后一翻即破,都不敢再翻动了。

贵阳《马氏族谱》系清同治十二年(1873)马春晖的手抄本,现残存117个页面,每个页面规格宽约15厘米、高约24厘米,质地为白绵纸,已泛黄且有水浸痕迹。折叠、纸捻装订,封面、封底缺失。该谱内容有明万历元年(1573)马应钟、马武卿、舜卿撰写的序言(残缺较多);崇祯六年(1633)马文卿序文;郭子章《明勅封文林郎山西监察道御史腾海马公墓志铭》;戴燝《明诰封太孺人马李氏墓志铭》;马文卿守城诗六首;马士英时年八岁游黔省东门外石船题诗;马氏家族楹联;马家寺铸钟铭文;修葺马家寺庙碑记;马氏字派;一至九世祖及文卿、明卿分房纪传(至十七世)及抄谱后记(残缺较重)。该谱始修于明万历元年(1573),续修于崇祯六年(1633),三修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系由马氏第十二世孙马瑜(号原仆)、十三世孙马天池(字云汉)等人所撰修。世序中子嗣、生卒、葬地及武职(贵州卫百户、卫指挥使)承袭记录完整。但此抄本存在着许多明显的误录漏抄之处,整理时可以校补。总之,《马氏族谱》是一部珍贵的贵州历史文献,它的现身,填补了贵阳马文卿、马士英家族史研究的空白。

补史之缺,正史之误

一、马士英将门世家及军籍身份的确认

根据《马氏家谱》记载:马氏的先祖为马服君,后传为伏波将军马援,由陕西扶风迁徙,最后入居仪征。故有郭子章“马氏之先,佻于马服。文称季长,绛纱棫朴。武有伏波,边郡田牧。著于淮南,衍于贵筑”1之赞。

入黔一世祖马成,由扬州府仪征县大铜山以材官从军,明洪武九年(1376)功升百户,镇守三涧堡,二十二年(1389)九月随军平定滇黔,官指挥佥事。

二世祖马俊,承袭父职,洪武二十六年(1393)调贵州卫任指挥佥事,驻守谷七堡(后名马官,今修文县龙场镇马官村),生二子:麟、忠。

三世祖马忠,承袭父职,天顺四年(1460)征狮子硐有功,八年(1464)回贵州卫,实授卫指挥使。生三子:智、谅、让;马麟,亦承袭百户。

四世祖马智,承袭父职,生一子:聪;马谅,字乐闲,生一子:全。

五世祖马聪,成化五年(1469)袭贵州卫指挥使,弘治十三年(1500)五月病故。生有一子:祥;马谅之子马全,承袭百户,生二子:桢、福。

六世祖马祥,承袭父职,正德九年(1514)十月十四日在任病故,无亲男胞弟,由嫡堂弟马桢于嘉靖三年(1524)八月承袭贵州卫指挥佥事,赴京承袭途中病故。其职又由胞弟马福承袭,封昭勇将军,妻顾氏,封淑人。生二子:应龙、云龙。

七世祖马应龙,字腾江,嘉靖三十八年(1559)钦准袭替父职,仍授卫指挥佥事,授怀远将军,生四子:武卿、舜卿、晋官、幺官。天启二年(1622)二月,马应龙子嗣被土司安邦彦兵围贵阳城中,举家饿死绝嗣。马云龙,廪生,生六子:禹卿、文卿、汉卿、明卿、鼎卿、台卿。

八世祖马武卿,袭指挥使;马舜卿,隆庆六年(1572)七月袭替父职卫指挥佥事;马禹卿,任姚关守备;马文卿、明卿习儒业,入仕为宦。

九世祖马士魁,袭指挥使;马士鲛,官长宁守备。

马氏武职,一直承袭到马文卿之孙、马士升之子、第十世马海筹。

有关地方志对马氏武职的记载:万历《贵州通志》载:“(贵州卫)指挥使马成,直隶仪征人,充先锋,洪武九年功升百户。二十六年男俊调本卫。成化四年五世孙聪,以先世功,历升署指挥使,沿逢乐袭。”1在万历四十五年(1617)《马家寺铸钟铭文》中,有“贵州卫指挥使马逢乐”之载。

道光《贵阳府志·职官表》载:“贵州卫指挥使:隆庆朝,马福,其先南直人,不知以何功授指挥使,六传至福。万历朝,马应龙,福子。天启朝,马禹卿,应龙弟云龙子。”2

《贵阳府志·行武出身表》载:“修文自行武起家,为都督者:马士杰、马羲镰,二人皆明代。为总兵者:马羲锡、陈富(官山海关总兵,二人皆明代)……为守备者:马羲锵、陈美卿(官定广副总兵,二人皆明代)。为守备者:马士鲛(明代)。”3该记载中的马士杰为马明卿第五子,诰授荣禄大夫,生二子:镰、锵;马士鲛为马文卿第七子,任长宁守备;马羲镰、马羲锵、马羲锡,应为马镰、马锵、马锡名中加了马氏“羲”字辈而已。马士英系马明卿第四子,马锡又为马士英次子。

而埋葬于马家寺附近华阴洞石墓坟(《马氏族谱》称之为“金盆穴”)马氏古墓群中的“高祖勇略将军伯驭马公墓”,根据碑文上镌刻的子嗣“男德元、德贞”推证,为官至都督的马镰之墓。“明诰封太淑人马母越氏墓”,也就是马台卿次子马士美之妻越氏墓地,越氏为南明时河南巡抚越其杰族妹。在明清时期,贵阳名门顾、马、许、越、潘、李、周、章、杨等军屯后裔均有互为姻亲之谊。

地方志对马氏武职的记载,绝对没有《马氏族谱》记载详明。马士英因出身将门,系贵州卫军籍。同时,马士英的堂兄子侄多为世袭武职,故在其他史载中马士英身边多有“黔兵”身影存在。

二、马家寺的修建与马氏家族的兴衰

马氏弃武习儒自马云龙始。马云龙,字翔高,号腾海。“公习文教,勤诵读,沉研精义,年方弱冠,食廪胶庠,数入棘园累蹶,逐绝念名场。”贵州巡抚郭子章为其撰墓志(见附录2)。其妻李氏,封孺人,葬于省城北门小宅吉,貴州布政司右参议戴燝撰有墓志(见附录1)。马氏科第崛起又自文卿兄弟始。马文卿,字瑞符,万历十三年(1585)举人,恩选怀柔县教谕。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历官巡按御史、山西道监察御史,巡按直隶、广东,二十七年(1599)告致归里,卒于崇祯十三年(1640),享年八十四,葬阿栗寨寿山(《贵阳府志·古城地图记》误载为石鞍寨)。生有八子:即士哲、士升、士睿、士鲲、士鹏、士庄、士鲛、士荩。马明卿,字玉台,万历十六年(1588)举人,二十四年(1596)任陕西华阴县令,二十九年(1601)丁父忧回籍,三十年(1602)任四川雅州知州,后擢升晋宁太守,享年八十六。马士英,字瑶草,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人,四十四年(1616)会魁,四十七年(1619)进士。明万历年间,马氏“一门三举人两进士”,可谓光耀闾里,荣极一时。

有了荣耀的身份和地位,自然要回乡建宗祠、修祖坟,光宗耀祖。马氏四世祖马全,居住于贵阳城北麦架下寨。马全之子马福卸职后,偕夫人顾氏定居斯地。马福,字蘷南,“握卫符授昭勇将军三十余载,晚而喜佛,好行阴德,偕妻室顾淑人于兹土结茅庵三楹,茹素修持。每岁囤积,悉以济乡里生计不及给者,好善乐施数十年。”明万历四十年(1612),马文卿、马明卿兄弟在其祖父母所建茅庵的基础上,建造庙宇,创立祠堂,更名为马家寺。当年,建有大殿三间,左右厢房各三间,另建祠堂三间,奉祀历代先人,招僧焚献,相沿不替。明亡以后,马氏家族随着马士英的败亡而家道中落,祠宇年久失修而风雨飘摇。康熙五十一年(1712),马氏家族得到马德超之女、詹事府詹事周渔璜之妻(淑人马氏)捐金三十馀两资助,重新作了修葺。清同治年间毁于“何二王之乱”(何德胜农民起义)的兵燹战火之中,成为一片废墟,如今马家寺铭文钟及修葺碑记早已不见踪影。明崇祯年间,马文卿还组织修建贵阳观风台(原名馒头山、晒经坡)、宅溪(宅吉)、修文马官问道园、石鞍寨起龙山等处祖墓坟茔,并在城东渔梁河畔阿栗下寨寿山卜建生基。

《贵阳府志》载:“马家寺寨,在(贵阳)城北四十里。原名麦架下寨,因万历四十年马文卿建寺,更名焉。”;“马家寺,在马家寺寨后,有将军殿、金刚台,里人马文卿兄弟建。”1这也许就是马家寺被毁前的记录。

随着南明弘光政权的败亡,贵阳马氏家族失去昔日的辉煌,在有清一代再没有出现与之相埒的达官显贵。马文卿之孙马羲浩(字河宗),以贵阳府定番州籍中康熙二十七年(1688)举人,任巴陵、砀山知县。而羲浩之孙马瑹,乾隆七年(1742)进士,官湖北枣阳知县。马明卿之重孙马德润,康熙五十六年(1717)举人,官威宁教谕。德润胞侄马琳(字玉山),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官江西德和知县。但《马氏家谱》在马羲浩传纪中,录有其侄婿周渔璜贺其赴任诗二首,诗曰:“画舸湖南去,官闲事事幽。山川縻子国,烟雨岳阳楼。钧天乘夜发,窗外看渔舟。  老濞争衡地,鱼龙水气腥。廿年烽火断,千里稻田青。水驿通吴会,云帆满洞庭。恩波流处远,更读纪功铭。”周渔璜《桐埜诗集》中,《送马河宗令巴陵二首》与此诗有几句差异,2可能周诗付梓时有所改动。

《马氏族谱》对马士升的记载为:“文卿公子讳士升,贵阳府贡生,寿六十。妻周氏,葬观风台。生一子:海筹”。对马锡、马銮的记载:“士英公子銮,字伯和,庠生,袭尚宝司丞。妻谢氏,子:德渊、德灏。”;“次子锡,字仲藩,官总兵。妻刘二。德淦过刘状元家,曹氏,子庆景,继后还宗,不知派序。”但对马海筹,马德渊、德灏,马德淦之后俱无记载,说明该辈早已离开贵州而踪迹不详。《贵阳府志》明耆旧传中“明陈汤二马吴传”,有马氏云龙、禹卿、文卿、士升、羲浩的简要叙述。马士升在《贵州通志》有传,《黔诗纪略》录其诗一首,并有传证。马銮,陈田《明诗纪事》载其诗二首,并有小传。另外,马士英胞妹(陕妹)之夫李章玉(平奢安之役罹内庄之难的邓州知州、贵阳人李国栋第三子),曾任凤阳总督马士英军中监纪官,崇祯十六年(1643)初奉命回黔,招募黔兵赴凤阳护卫皇陵,中途改道徽州,被徽州绅民误认为流贼,遭到围击,所募黔兵损失七百人。后李章玉随马士英入朝,任弘光朝职方郎,弘光王朝覆灭而回黔,终老贵阳。马士英女婿章尔珮,字琳友,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清顺治十六年(1659)官云南澂江知府,后任金沧道副使,其子嗣居住于贵阳城北窦官堡。又据江西宁都《珍溪东山谢氏族谱》记载:谢士章(原名陈士章,以贵州普安州籍入仕为宦,官至云南临沅道参政,崇祯七年奉旨复谢姓)“副室熊氏,子谢复骥;女一,适同科进士马士英三子”。根据《马氏家谱》之载,马士英并无三子,长子马銮妻谢氏,应为谢士章与副室熊氏之女。疑为谢氏谱将“长子”误记为“三子”。

另外,贵阳附近马堰(马家寺)、都溪、苍坡所居住的马氏族人口头传述的入黔字派:“成俊忠谅、全福龙卿、士羲德履、天嗣国永、克宗尚贤、如存其学、作述开先、友之必正、登汝鸿年”与《马氏家族》所载完全相符。十二世“履”字辈多为王字旁的单名,如马玠、马珣、马璧、马琳、马瑹、马瑜等。十三世“天”字辈以后字派,是清嘉庆年间三修族谱时所订。如今,“尚”“贤”两个字辈的族人居多。由于两百余年没有再续修家谱,虽然次世辈份明确无紊,但在马氏族人中许多已分辨不清是马文卿或是马明卿支系的了,甚为遗憾。

三、对马士英“螟蛉子”等说的彻底否定

清代署名“花村看行侍者”所录《花村淡往》一书中云:“明末之袁崇焕、马士英,两重臣也。袁为弘光朝之大司马,马为崇祯朝之大柱国。袁系广西梧州府藤县人,己未科进士;马为贵州贵阳府新贵县人,丙辰中式,亦己未进士。马之原产亦系藤县,居同里,为北门街;生同岁,为辛卯年。马年五龄,为贩槟榔客马姓者螟蛉而去,本姓李……马则独揽国柄,竖党狎邪,肆贪导欲,丧身亡国之事,故蹈无忌,言之污口,笔之污史。未及一年,豕突鼠窜,逃过浙东,为福建乱兵活剥其皮,以代天诛……但袁马二人,本无奸谋恶术,辣手刚肠,如杞、桧诸凶,惟是手长智短,耳软眼瞎,酒色货利而己。”1此说被许多研究馬士英的学者所采信。

而《马氏族谱》马明卿、马士英的记载则为:“云龙公四子讳明卿……诰授光禄大夫,太仆寺少卿,寿六十九。配妻曹氏,赠一品夫人。继配房氏,诰封一品夫人,生万历五年,卒康熙元年壬寅七月十七日,寿八十六岁,葬观风台。生八子:士元、士甲、士奇、士英、士杰、士望、士伟、士雄。”“明卿公四子讳士英,字瑶草,万历乙卯举人,丙辰会魁,己未进士,官江南户部主事,迁河南府知府,升北直兵备道,随升宣化府巡抚,起凤阳总督,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入武英殿大学士,功封太保。生万历丙申年,卒顺治丁亥,葬于福建宁安县大佛庙坎下。妻周夫人,葬于江南,生二子:曰銮、曰锡。”(笔者注:马士英家传中:“瑶草”误录为“瑶章”;查福建无宁安县,仅有宁化县,疑为“宁化”误录为“宁安”,“化”字与“安”字易误识)。

猜你喜欢
家谱价值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岁月沉淀中的老家谱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
2010上半年古籍拍卖会上的家谱表现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