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

2019-06-26 04:31阮晓玲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24期
关键词:江雪语文课安静

阮晓玲

在还原诗歌教学本真的培训课上,刘飞耀老师曾向现场的老师们展示了他自己听过的一堂《江雪》观摩课的课堂实录。在那堂热闹纷呈的课堂上,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大冷天,老翁还要出去钓鱼”“江水都结冰了,老翁是怎么钓到鱼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为体现以学为本的理念,执教的老师选择让学生来回答,然后出现了“老翁家里穷,生活所迫,只能像爱摩斯基人那样破冰抓鱼”诸如此类的答案。然而对这样的答案,老师的点评居然是“回答的真好,能把生活中电视上看到的经验运用到诗歌中去,真是学以致用”。于是学生们纷纷开始举手发言,发表自己对于雪天垂钓的所见所闻,课堂“热闹非凡”,学生“思如泉涌”。

课堂是热闹了,学生是参与了。但是最后,学生得到了什么?这是柳宗元《江雪》的语文课堂吗?以学为中心,需要学生的参与,但我们首先需要能清晰地界定这是一堂语文课,而不是思品课、科学课。语文课的独特性注定了语文教学过程中会有许多的“生成性”存在,选入教材的文章和经典阅读的指导必然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价值,让学生充分理解每篇文章所蕴含的文化是一堂语文课不可背离的教学目的。但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热闹”的课堂,随着笑声,与语文课渐行渐远。

以学为中心,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让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对自己经验阅历高谈阔论;而是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思想观念融入对文本的解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和阅读经验,读出文本中的语文,从而构建有效课堂,有效避免课堂热而无温。

一、还原真实,拒绝伪参与

课堂的升温,是从文本中迸出思想的火花,并非课文之外漫无目的地热闹大讨论。余彤辉先生也曾说过:“阅读,不论你把它描绘成什么,首先必须接受文本,必须读文本的文字,弄懂、理解文本的意思,哪怕是局部的。没有这一点,就不是阅读,离开这一点就是谬误。”我们反对无视整体,将文本肢解的阅读,反对就某个细枝末节做无所谓的纠缠和无意义的伪探讨,更不提倡将学生的伪参与作为评判一堂语文课的标准。

我们当然反对用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但是,这并不是意味我们可以无视学生思维的错位,漠视价值取向严重偏离学生思维结果。课堂上教师若只叫好,而不对学生思维进行纠偏,这是对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中教师引导这一要求的无视,是对学生思维的不尊重。

二、还原真实,减少预设

当然有些所谓的“教学目标”,语文课的“生成性”导致课上的“低头族”越来越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障壁是越来越厚。但是热闹的大课堂,学生大讨论尽管让语文课堂走出了沉闷的困境,却使语文课堂变得虚无缥缈,不再真实。我们该反思,是否并不是因为课堂目标和生成性,而是因为我们急功近利,让学生背上负担,头越来越低;是否因为我们的敷衍了事而让学生懈怠文字,不愿交流;是否因为我们在备课之初便祭上三宝“教参、考标、网络资源”而让我们离真实的学生越来越远。

以学为中心,减少课堂的预设性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并非泛化、虚化教学目标;以学为中心,并非削弱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而是对教师的引导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要求我们教师自己,对文本有更真实的解读。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以学为中心的理念,是让我们怀着对语文最真实的情感,徜徉于文字所描绘的自由天空,而不应围绕考标,强行落实知识点。

三、还原真实,给予尊重

笔者走上讲台的第一年的汇报课是《散步》。第一次试讲,担心课堂气氛不活跃,组织了许多华而不实的活动,学生参与度很高。可是课下在和别的老师讨论的时候,发现无论是学生说的、还是自己讲的,都是大同小异,不过是在不停炒冷饭。第二堂试讲课,为规避第一次试讲的问题,就牢抓《散步》在语言上的特色,让学生来谈,结果课堂一片死气沉沉。

现在再看当时的试讲,一堂是在重复学生的学习经验,另一堂不过是自己凌驾于学生学习经验之上的夸夸其谈。那时的《散步》课堂不是生活化的课堂,而是自己为了汇报展示而进行的表演,是教参教辅的课堂。自己没有尊重语文课,何谈课堂效率?那么如何还原真实课堂?

第一,心中要有一把尺。不应把没有文本阅读的闲扯当作语文课堂,并视之为撩拨学生情绪的最佳把式。把学生课堂的沸腾与否作为课堂成败的标准,無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课堂不是你教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如果学生每节课都有收获,那么即使一课只有一悟,初三的学生,少说已有上千次体悟的积累。何愁学生没有阅读经验?何愁学生没有语文素养的积淀。怕只怕无效、重复、一课一无所得。

第二,要提升自我。前面提到的热闹的《江雪》大讨论课堂,就是因为论而无评,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做出及时有效的反馈评价,学生的发言不是发自语文文本的声音。论而无评,一方面可以说明教师对学生思考敷衍应对,另一方面则是教师对于学生发言不可言说的尴尬,更深层次则透视出教师阅读视野的逼仄。教师心中无言、胸中无书,何来评价?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足以让我们学会评价,更好地尊重文本,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尊重课堂上的学生。

第三,要尊重课堂的安静,相信我们的学生。余映潮先生曾经说过,每节语文课都要给学生安静阅读的时间。不要在抛出问题后,因为学生的安静,没有反应而大发雷霆。相信安静不是沉默,因为学生需要安静的阅读、思考。这种对安静的尊重,也是在尊重作者隐藏在文字中的信息,尊重自己花费几个小时准备的课堂。

以最初的《江雪》课堂为例,不妨把那两个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江雪》的切入点。教师若在当时加以延伸,如“为何大雪天,这位老翁要穿着蓑笠,划一叶孤舟孤身前往垂钓,而非叫上几个朋友一起”“既是孤身前往,为何不择晴天好地,而非选雪天峰下汉江边”“既是雪天题材,为何作者不选择我们同学喜欢的玩雪打雪仗的题材,同学们能否联想到其他典故,或类似的诗歌来谈谈理解”,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给我们更大的惊喜。所以不要害怕课堂的安静,尊重安静,让课堂更有效。

在统编版教材逐步推进的今天,在异彩纷呈的教改大环境下,更需要教师对纷繁复杂的现状做出理性思考,不要害怕被理论浪潮拍打遗落。因为只要我们尊重历经千年沉淀的文本,尊重经久不衰的文化经典,尊重学生和自己,以学为中心,还语文课堂一份真实,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必将为我们教师守住一份前行的勇气。

猜你喜欢
江雪语文课安静
语文课文
楼上请安静
楼上请安静
江雪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安静
江雪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