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网络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综合应用的思考
——基于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育

2019-06-27 09:39吴玉琴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外语跨文化交际

吴玉琴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国语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1 慕课模式在外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价值走向

1.1 外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本质特性

实现跨文化交际是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因而跨文化交际教学自然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除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外,相比其他课程教学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性。首先,跨文化交际是外语教学的根本属性。语言不仅仅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其本身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文化是学习的材料,也是交际的环境”[1],因此外语教学的实质也就是文化的教学,在课堂内容中,不仅关注语言符号训记、句法句型操练、语法规则记忆这一层面,也应始终贯穿着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教育。其次,文化教学不仅仅是增强语言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也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内容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部分。语言教学丰富的材料为其提供了多彩的学习空间,学生在这些多彩的空间引发下,能够了解并熟悉更多的异国文化,又自然地与本国文化相联系,在审视、比较与反省中开阔了视野,培育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展开交际的能力;同时,反过来又促进了语言的学习和外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再次,知性与德性双维度上的相统一。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文化知识,还有从文化知识中体悟到的为事做人的道理,即一堂好的课,可以让学生在知性与德性两方面都能获得丰收。正如学者张红玲女士所说:“外语教学具有双重目标:语言文学目标( 即掌握目标语言系统和语言应用技能) 和社会人文目标( 即培养社会技能和人文素养)”[2]。其实,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及水平,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要看“教师与学生能否拥有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3]。这里所说的“幸福”,即是师生两方都能从教育过程中享受到课堂所带来的跨文化知识快乐和由此生发的放眼世界的智慧挑战,进而分享到整个校园生活给予的可持续个性成长。这里所说的“完整”,就是师生在跨文化知识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展开对文化的斟酌与认知,从中发现自我,努力地成就自我,不断地把个性培育成为特色,成为品牌,成为最佳的自我。从这个角度讲,外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就是一个伟大事物的汇聚中心,不只关注课程本身,倾向硬性知识,更关注文化知识的灵魂,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关注文化人的个性本质的舒展,进而为之提供在知性与德性双维度上的更丰富多元、更生动有趣、更透彻深邃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拥有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型人才。

1.2 慕课模式与外语跨文化传统课堂

对外语课堂教学改革来说,“慕课”是一种新鲜事物,它依托强大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使教学资源能最大限度地得以传播,学习者又可利用网络自行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效率。因此,它的积极作用是肯定的。但是,就外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特性来看,慕课完全替代传统课堂教学是不现实的。外语跨文化交际课堂特别讲究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文化知识比较、文化情景感知、文化交际体验等更需师生间的贴身互动,需要共同探究给出解决方案,教师的现场点拨、指导,学生现场的读、写、说、译等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非传统课堂教学而不能。张红玲教授说:“文化学习的过程非常漫长,无论是文化调适、文化移入,还是跨文化人的培养,都必须经历一系列认知、心理、情感和行为的改变和调整过程。”[4]这种“一系列认知、心理、情感和行为的改变和调整”,仅靠学习者独自主观因素的努力还是不够的,还要把自己置身于一定群体情景影响中,在跨文化交际的真实情景或预设情景中获得新知识,增长新能力。正如《礼记·学记》中所说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即是说,在学习中如果无人切磋,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互动,则一定会孤偏鄙陋,知识狭隘,见识短浅。而避开这一不足,正是传统课堂最具特色的优势。

1.3 走慕课发展的本土化开发创新之路

进入新世纪后,网络精品课程等远程教育、在线教育在我国盛行,慕课也可以说就是这一趋势的新发展,两者在本质上并没有多大差异。慕课之所以一出现就备受人们的关注,根本原因在于,慕课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教育现象,其背后还有着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从文化角度看它是“文化殖民主义的新形式”,从政治角度看它是“西方政治渗透的新途径”[5]。在慕课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对此有一个高度的警惕。当前,很多人在很多情况下以美国慕课模式为标杆,甚至追捧至崇拜的程度,这显然是不可取的。慕课外语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应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借鉴西方慕课模式也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引入这一教学模式,走进外语教学课堂,它发展的好与坏必须取决于其是否符合中国外语教学客观实际。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慕课也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即使它们的慕课发展至相当成熟圆融的程度,我们也绝不可简单的照搬。因为中国的教育体制、社会文化与西方截然不同,中国学生(学习者)在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发展需求等方面也与之相异较大。这就决定了我们所进行的慕课改革必须在借鉴中走创新之路,与中国的教育实际结合起来,从慕课“西方模式”的复制中走出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慕课模式。

创新的本质,就是要立足自我、博采众长、吐故纳新。要做到这一点,基础性的工作就是要体现原创性和时代性。创新的立足点和出彩点就是具有原创性的自我特色,“创意造言,皆不相师。”[6]这个“立足点”就是我们的母语文化,“出彩点”就是中国特色。张红玲教授说:“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习者掌握目的语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他们的文化,能够与他们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而且也关注学习者的母语能力和对母语文化的认识。”[1]母语文化应是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的基础之基础,跨文化外语教学及人才培养体系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结底是要看是否具有原创性与主体性的“我”的东西。只有立足于母语文化和中国外语教学实践,并以之为研究起点,在合理吸收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慕课教学管理体系,才能给我们的外语跨文化交际慕课创新带来新境界。

2 外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慕课建设基本理念及方式

2.1 信息资源环境设计

结合外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特点,依靠大平台研发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网络交互技术、移动设备技术等,将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进行整合,建立英文跨文化交际慕课平台。信息技术为跨文化交际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习的方式更为灵活,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学习的兴趣得以激发,并以此为驱动力引发求知欲望,从而促使跨文化交际教学进入一个“主动—再主动”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求知、探索学习、协作共享等得以真正实现,学习目标清晰可见,在强烈的学习动机下,不仅学生的跨文化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文化再教育、终身教育理念也得以培育。但是,跨文化交际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能只滞留于工具层面,还必须辅以科学的教案教法、课程教学设计、基本教学理念和策略等,在关注社交学习内容中,将跨文化交际理解、文化价值观厘清、文化交际方式比较等内容进行设计,让阅读、写作、翻译、研究性学习等跨文化交际教学目标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获得新的知识来源(如图1)。

2.2 在线课程资源调配

结合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特点,首先要确立教学内容的集中目标,把课程分解为“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实践”两个部分。在具体操作中尽量将学习内容精细化、微格化、具体化[7],就某个具体话题设计特定的交流互动流程,让学生在听视过程中理解并内化某个文化知识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穿插一些讨论、案例、反思、小测试等,以此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并把这种教学实践延伸至课后,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展开跨文化交际适应体验,把所获跨文化知识付诸实践,从而铸就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教师要借助网络平台在线备课,共享文化信息源,并对跨文化交际资源进行必要修改、拆分和重构,体现对课程信息资源的再创造。在这种再创造中,要体现教师教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并服务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再次,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方向,由于知识阅读量、生活阅历、环境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跨文化知识的获取理念、具体储备、体验方式等方面会有差别,教师应对自己所储备的备课资源有所甄别和筛选,要着力加强对自主探索、交流互动、协作共享、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的课程资源设计。最后,要走中国特色本土课程资源开发之路,努力创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跨文化交际课程,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跨文化在线课程开发中的应用,并要和当代中国特色实践和主流文化结合起来,踏实走好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慕课之路。在这里,中国学生群体特征、中国教育体制特色、中国学科教学特点等因素是本土特色课程开发建设的着力点和归宿点(如图2)。

图1 跨文化交际知识源 图2 网络平台与跨文化交际内容整合

2.3 慕课教学内容选用

在外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中,不是所有内容都能适合慕课网络教学,因为再完美的教学样式也不能完全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对跨文化知识、文化价值观及其比较来说,慕课资源中文化相关材料丰富、内容详实,甚至配有图表,趣味性较强,教学效果明显。而相对于文化身份情景化、跨文化交际体验等教学内容来说未必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说、读、写、译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在慕课教学样式中也是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的。尤其是文化身份情景化、跨文化交际体验不可能离开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与互动,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想象,教师、学生不参与进来的而仅靠面向冷冰冰的器材的练习,必然少了许多的人情味。特别是跨文化交际体验及实践上的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应该也必须是基于课程相关内容上的师生间情感互动的结果,如果仅靠屏幕的视听、笔记和作业,势必被诸多的语言材料所淹没,体验的过程也必然变得乏味和疲惫。至于讨论、案例、反思及其写作和翻译等教学内容,慕课网络教学能起到的作用更小了。这也是目前教学界有人为什么说“慕课不会从根本上替代传统教育”的原因之一[5]。

2.4 慕课教学对象选择

目前各级学校在教学改革篇章的书写中,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浓笔重彩,势头迅猛,大有颠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之势。有人甚至放言,慕课模式必将翻转现有的基础课堂教学,一个学校的一门课程可能就需一个教师足矣,其他都转行为辅导员,老师的选择就是当辅导员或教师了[8]。实际上,慕课从西方传进来也只有几年时间,过分的“夸大论”和“完美论”都是与事实相左的。学校课程教学样式的选择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为宗旨,慕课网络教学模式也不可能成为学生“清一色”的学习方式。慕课教学能走在教学改革的风口浪尖,多数情况下是由于教师、学生对其的新鲜好奇。新鲜感过去后,慕课教学又可能会因其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的缺乏而步入所谓“冷面”教学的怪圈。从目前一些高校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部分学生渐渐对慕课教学失去了兴趣,转而回到传统教学课堂。例如,笔者对某二本师范学院的外语学院从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学生使用慕课的统计情况看,3门课程的平均完成率为2%,最低的只有1%,最高也不过10%,大多数学生注册后从未看过一节视频。辽宁师范大学陈吉荣通过对相关数据分析,得出了“慕课的退学率也很高,高达90%”的结论[9],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文学院创新主任大卫·格兰斯说:“与大学课程不同,退出‘慕课’课程不会给学习者带来任何不利后果,这使他们难以自我约束、持之以恒,因为‘无压力’学习可能难出实效。”[10]从这个角度讲,有能力利用好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部分学生参与慕课教学更符合实际。

3 慕课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综合应用

3.1 慕课网络教学的优势及不足

外语跨文化交际慕课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文化学习与体验环境,首先,“互动性”在慕课中体现得较为充分,一方面是师生间的沟通,如在线文化知识疑惑解答服务等;另一方面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如跨文化探讨、作业互批等。这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铸就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其次,“微课程”服务利于学生集中碎片性时间而片段化学习,高浓缩、精优质的短时视频提供了更加集中、更加有效的学习内容,增强了学生注意力的可控性度;同时,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课程学习。再次,教育系统中的各必要元素在慕课资源开发中有着完整的设计体现,它不仅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注重学习过程中各环节的合理、系统的安排,如课中的内容讲授、问题答疑、探讨交流,课后的及时练习、课程反馈、技术反馈、疑点焦点问题的回放,还有中段和终段的考试评价、相关数据分析等,这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合适的语言及跨文化交际的条件和语境。

同时,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慕课也有自身的一些局限:(1)从慕课的制作形式看,它一般是较为短小的视频,与“课程教学”的真正含义还有很大的距离。如果说理工科类课程是更为适合慕课范式的对象,那么人文社科类课程,尤其是外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教育功能就很难说在慕课模式中得以完全实现。因为,跨文化交际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关注知识本身,更多是在获取知识本身的过程中练就发散性、求异性、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的铸就只有在教师直接参与下才能保证人才培养和评介的质量。(2)慕课模式中,一个教师往往面对的是数以万计的学习者,这显然不利于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且师生无法面对面,教师不能依据学生在课程进行中的及时反馈而同步地调整授课内容、方式、节奏等,从而难以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指导,势必降低了课程完整性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学生过多也无法对学生进行较为精准的考核与评价。(3)慕课课程教学中,虽可以展开“及时性互动”,但这种互动的途径主要是依靠论坛、短信、邮件等手段来完成的,在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和感受等方面上明显滞后,无法与传统课堂相媲美;同时,“慕课也缺乏学习者渴望的真正个性自主的学习体验,难以保持学习者的注意力。”[5]因而降低了课程的完成率。(4)在外语跨文化交际慕课教学中,教材所承载的文化差异,如民俗习惯、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必将严重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性。目前,慕课资源多来自西方知名高校,即使是国内高校独立制作的慕课,在内容和样式上也还未能跳出西方模式的窠臼[9],特别是跨文化交际内容受西方文化(尤其是地域文化)的限制更多[11],这对外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来说,学生理解的难度无疑增加了许多。(5)慕课模式发展至再高程度,也不能从根本取代师生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方式,因为人与人间的交流不仅仅是停留在语言层面,还有非语言层面的东西——千变万化的情感因素,也只有情感因素参与进去的交流才是最温暖人心的。所以,外语跨文化交际慕课教学应该辅之以必要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把线上学习与课堂讨论、答疑、辅导等有机融合,以深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感受,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效率。

3.2 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及不足

传统课堂教学有着其独到的优势,首先,就外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来说,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对跨文化交际知识进行系统的讲授,为学生描述和构建跨文化交际知识体系的宏观架构,让学生能清晰完整了解跨文化体系脉络。特别是讲授法,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或最短的时间里实现获取最多知识的可能,这是其他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所难以替代的。其次,是能给学生提供系统的跨文化知识的学习规律和方式,教师通过口授、板书,学生通过耳听、笔记,在接受跨文化知识过程中,能直接地从教师那里获得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再次,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帮助学生详尽地、直观地分析跨文化交际失误(诸如语言语用失误、社会语用失误、语际干扰错误等),并可从社会文化规则、社会距离、价值观、禁忌语等上对社会文化差异展开分析,让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有一个真切的体验,使失误最终能很好地、及时地予以纠正。最后,课堂教学最大的优势还在于师生能面对面的交流,教师的教学魅力和人格风尚可以很好地感染和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内容的教学目标,不仅是硬性知识的传授,还有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与价值观教育,而这些知识的获得,除了从课本上获取外,更多是得益于教师零距离的言传身教,教师在知识分析、话语感知、思绪表情、肢体姿态等方面都是直面的、感性的,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思想和意识,能使学生产生感官上的震撼。这些都是慕课教学模式难以达到的教学境界层次。

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有其严重不足之处,如传统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方式多为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因照本宣科使课堂教学死板僵化,师生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学习与教学的关系,跨文化交际能力及人才培养意识滞后,教学个性不突出,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调动。

3.3 两种教学模式的辩证审视

两种模式的运用,要以提高跨文化交际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宗旨,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需要,要尊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就慕课这种教学模式本身来讲,虽出现时间不长,但对教育界所产生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一些人士在充分肯定慕课优势的同时,在与传统课堂教学比较中,也对慕课在“课程受众问题、课程完成率问题、教学质量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11]等方面提出了担忧。但就目前的学界认识来看,对于慕课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关系持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慕课教学模式应是传统教学的辅助方式,慕课不会从根本上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可能会以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而存在、发展;一种则认为应把慕课教学模式与跨文化交际内容进行全面整合,依靠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创设更为理想的跨文化教育环境,让其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改变已有的课堂教学结构。这两种主张虽各有表述侧重,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是肯定两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融合,正如张红玲教授所说:“目前最理想的外语教学模式既不是完全沿袭传统的课堂教学,也不是全部网络化,而是两者有机结合,将网络教学与课程教学进行整合。”[1]对外语跨文化交际内容来说,无论怎么整合,必须以提高跨文化教学质量和效率为教改根本,要对网络信息技术水平和手段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准确把握与跨文化交际内容进行整合的切入点、着力点和归宿点以及整合方式,追求跨文化教学活动从单一层面向立体化发展的目标,能使学生的文化知识、文化适应、跨文化培训、跨文化体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素质与创造力呈立体交叉发展。因此,在两种教学模式的审视中,任何夸大或贬低某一种模式作用的做法都是不利于外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健康发展的。

3.4 教学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估

形成性评估是指在外语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就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所获得的成果以及所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策略等,还有教师的教学效果所作出的发展性检测和评价,评介的方式主要包括师生座谈、教师观察、问卷调查、活动记录、学生自评互评等。终结性评估是通过考试考评手段来对学生学习能力及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级别性的总结。通过评估可以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掌控并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内容、方式和过程,一定的等级评定或评分又可使学生获得很好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力,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获取有关教学内容设计、信息调整、教法改进、制作策略等的有效依据,最终达到对这两种教学模式应用情况与效果的检测的目的。学与教的高效果、优质量才是“硬道理”,这应是任何教学模式应用的原则与目的,在外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完全肯定慕课教学模式,或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模式,都是形而上学机械式的教育理念,应该摒弃。因此,在外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我们应该依据学与教的效果和质量来对所运用的教学模式进行及时地调整,对两种教学模式互动策略进行不懈地探索。

总之,在外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中,要理性对待慕课网络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各用所长,各显其能,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寻求它们之间相融合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形成良性互动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使各自的优势能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很好地发挥出来,从而为提高外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质量服务。

猜你喜欢
外语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