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里的第三人称

2019-06-30 23:24张天野
意林绘阅读 2019年6期
关键词:罗贯中葬花关公

张天野

“他”是第三人称,现代汉语里经常出没,可在古汉语系统里“他”却不是主角。“他”是个形声字,本作“佗”,本义是负担,古代、近代泛指男女及一切事物,现代则用于称代自己和对方以外的男性第三者。此外,“他”还有一个重要义项,是表示指称,相当于“别的”“其他的”,与“此”相对。这也就决定了,“他”无论在古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的第三人称里都不能包打天下。 那么四大名著里的第三人称又有哪些呢?

《三国演义》里用得最多的第三人称是“彼”,如第三十六回写道:“(单)福曰:‘彼若尽提兵而来,樊城空虚,可乘间夺之。”这个“彼”指的就是樊城守将曹仁。古人称呼他人时,有时用名,有时用字,古人称字属尊称,称名则显得有些随便,小说里提到刘备、诸葛亮一般都称玄德、孔明,提到曹操一般则称操,罗贯中的爱憎可见一斑。古人还好以姓氏加公作为尊称,小说里最著名的公就是关公,关公乃后世著名的武圣,民间声望极高,所以老罗为示尊重,言必称“关公”。与之相类的称呼还有“郎”,古人以“郎”称美男子,小说里有两位大名鼎鼎的“郎”,一个是孙郎小霸王孙策,一个是东吴都督周郎周瑜。以官职称呼也是古人的习惯,像称董卓为太师,曹操、诸葛亮为丞相,刘备为刘豫州等。

《水浒传》中“他”已频繁出现。此外,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第三人称。古人除名字外,还有号,梁山好汉多是草莽,雅号几乎没有,绰号却人手一个。于是乎,小说提到宋江,往往说及时雨;提到卢俊义,往往说玉麒麟。这也许是《水浒传》中称谓的一大特色。小说人物谈话时提到某人,一般用“此人”或“这厮”。“此人”就是这人的意思,较为平淡。“这厮”相当于这家伙,甚至更为恶劣,说明说话人对这人很反感。

《西游记》中除用“他”,有时还用“那厮”这个第三人称代词。“那厮”和“这厮”一样,都是蔑称。

有学者专门统计了《红楼梦》中最常用的第三人称,“他”“他们”“他家”和“其”占据前四位,其中,“他”高居榜首,“他家”用得最少。有趣的是,“黛玉葬花”一回《葬花词》几次用了“侬”字。“侬”在旧诗文里是“我”的意思,而在南方方言里是“你”的意思,在古代吴越还用来称“人”。真是一个很奇特的人称代词啊!

也许您会问,为何四大名著里没用“她”这个称谓呢?“她”是“五四”学者刘半农发明的,是专用于女性的第三人称。罗贯中他们即使想用也没法用啊。

丁强摘自《联谊报》

从古代漢语和现代汉语两个角度阐述“他”作为第三人称的使用范围,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本段详细介绍了古代称呼常识,指明各种称呼方式表达的意义。有理有据,通俗易懂。

列举耳熟能详的水浒英雄之号,语言诙谐幽默,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侬”的论述,让人有新奇之感。“侬”字本身不是常用词汇,很多人对它知之甚少。作者从古今角度轻拂其神秘面纱,让人点赞称奇。

总结

本文短小精悍,深入浅出,从语文学科的专业角度探讨四大名著中的第三人称问题,开辟了一个独特的鉴赏和研究角度。在现代汉语的常用语境下,提到第三人称代词,我们想到的就是“他、她、它”;而本文作者却在四大名著中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第三人称世界,弥补了大多数人认识上的不足,也让我们对古代社会有了新的、粗浅的了解。(特约教师: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 辛艳春)

猜你喜欢
罗贯中葬花关公
三国演义(六)捉放曹
三国演义(二)乱世出英雄
藏传佛教关公信仰新论
关公面前耍大刀
关公工艺
论《三国演义》与关公信仰
罗贯中与施耐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