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护理干预对脑梗死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2019-07-01 10:42胡燕芳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认知障碍脑梗死意义

胡燕芳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广东佛山 528100

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中老年患者居多。脑梗死一般发病比较突然,病程进展迅速,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对于脑梗死的幸存者,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1],又称为血管性认知障碍。脑梗死轻度认知障碍在临床上较为多见,患者出现轻度的认知、语言、记忆、注意力、视空间能力的损害,主要的发病机制是由于脑梗死使脑部神经元受损,脑部组织缺血坏死[2],若不及时治疗轻度认知障碍会发展为重度认知障碍甚至痴呆[3]。有研究表明,有效的认知护理干预对于延缓脑梗死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病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4]。故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90例脑梗死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语言能力训练、记忆能力训练和运动训练等认知护理干预,对认知护理干预对脑梗死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行初步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轻度认知障碍患者90例。本研究纳入标准:(1)符合我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塞诊断标准;(2)头颅CT或MRI检查;(3)患者表现出正常的社交行为,并且无精神疾病;(4)所有患者都是右利手,并配合检查;(5)脑梗死前未发现认知障碍;(6)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伦理委员会通过。排除标准:(1)由其他发病机制引起的认知障碍,如帕金森病,正常压力脑积水和甲状腺功能减退;(2)使用精神药物,包括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或其他增强脑部认知功能的药物;(3)感染,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肝肾功能异常及心功能不全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49~75岁,平均(61.4±4.5)岁;对照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48~76岁,平均(60.8±4.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音进行,慢慢过渡到字符、词语和句子。鼓励患者每天收听新闻广播、进行读书读报训练[6]。护理人员应以合适的非语言姿态与患者进行交流,增加患者的认同感。(3)记忆能力训练,首先可对患者进行短期的记忆力训练,例如让患者观察图片,然后说出图片的具体内容,或是给患者几个数字,让其说出数字的顺序[7]。通过简单的训练让患者增强自信心,然后循序渐进,对患者进行连续性和远期记忆的训练[8]。同时可以配合一些智力小游戏,使训练有趣生动,让患者容易接受。(4)运动训练,脑梗死会造成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医护人员应鼓励患者每天进行一定的活动来减轻体静脉血栓、褥疮等并发症,此外还可配合红外、针灸等物理疗法促进患者肢体知觉的恢复[9],运动训练对于患者认知能力的恢复也起到一定的正向作用。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认知能力采取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进行评价。MMSE量表总分为30分,正常≥27分;无文化≤17分、小学文化≤20分、中学文化≤22分、大学文化≤23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认知能力越好[1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方法

2 结果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治疗和护理,首先,给予患者相应的药物治疗,比如抗血小板类药物等。其次,给予患者常规的护理干预,如环境护理、饮食护理等。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认知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教育水平、家庭情况、经济状况、病情严重程度等各个方面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多维度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1)健康教育,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应对其跟家属进行关于该病的健康宣教,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以及对该病的认识程度,进行不同的宣传教育。主要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脑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后注意事项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对患者的顾虑和疑问,医护人员应耐心解答,在此过程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增强患者治疗的配合度[5]。(2)语言能力训练,脑梗死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医护人员应鼓励患者与人多多交流,刚开始可以从简单的发

2.1 两组MMSE评分比较

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MMSE评分均比干预前有明显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MMSE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MMSE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 t P观察组 5 0 1 7.6±1.9 2 7.4±2.3 2 3.2 2 7 0.0 0 0对照组 5 0 1 7.0±1.6 1 9.7±2.5 6.9 0 8 0.0 0 0 t 1.7 0 8 1 6.0 2 7 P 0.0 9 0 0.0 0 0

2.2 两组ADL评分比较

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ADL评分均比干预前有明显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ADL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ADL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 t P观察组 50 34.5±1.8 28.3±1.3 19.744 0.000对照组 50 35.0±1.7 30.5±1.5 14.035 0.000 t 1.428 7.837 P 0.156 0.000

3 讨论

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的提升,三高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该病发病突然、病程迅速,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后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降低病死率,但是针对预后并发症的控制情况仍然不是很理想,对于脑梗死的幸存者,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这是一种介于衰老和老年痴呆的之间疾病,又称为血管性认知障碍。脑梗死轻度认知障碍在临床上较为多见,是介于正常认知功能与痴呆之间的一种认知功能损害,最终发展成为痴呆,患者出现轻度的认知、语言、记忆、注意力、视空间能力的损害,主要的发病机制是由于脑梗死使脑部神经元受损,脑部组织缺血坏死,若不及时治疗轻度认知障碍会发展为重度认知障碍甚至痴呆[11]。对于轻度认知障碍单纯的药物治疗不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效的认知护理干预对于延缓脑梗死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病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12]。

本文通过健康教育、语言能力训练、记忆能力训练和运动训练这四个方面对患者进行认知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ADL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健康教育是为了让患者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病情,有利于加强自我管理,同时在健康宣教的同时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可以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13]。语言能力训练和记忆能力训练对患者的康复十分重要,是提高患者认知能力的两个重要的方面,在这两项的训练过程中,应做到由易到难,由慢到快,循序渐进的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此外还应根据患者不同的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法,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可鼓励患者每天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14],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护理人员应以沟通为主,可询问患者日常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交流。运动训练,脑梗死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运动障碍属于躯体性障碍,运动训练不仅仅能够促进体力锻炼,也能加强脑力的恢复,运动训练对于患者认知能力的恢复也起到一定的正向作用[15]。脑梗死后的轻度认知障碍和基于血管性痴呆的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有着一定的差别,后者表现为极易障碍,前者则为注意及执行障碍,所以在实施认知护理干预时应注意到这点。

综上所述,认知护理干预对脑梗死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有了明显的改善,对于缓解脑梗死患者的认知障碍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值得在医院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认知障碍脑梗死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氧运动与老年认知障碍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关爱父母,关注老年认知障碍症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慢性心力衰竭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