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在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头颅CT检查依从性中的应用

2019-07-01 10:42杜洁嫦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意外事件品管圈颅脑

杜洁嫦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佛山 528200

品管圈[1]是指工作性质相近、相同或互补的基层工作人员本着自发、自动的精神组圈,按照一定的程序活动,启发个人潜能,通过团队力量,结合集体智慧,通过运用各种工具手法,持续改进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持续提升效率,改善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活动[2-3]。重型颅脑损伤是指因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所引起的即刻发生的严重颅脑组织损伤。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病死率高是其特点[4]。头颅CT检查能明确诊断颅脑损伤的部位、程度、范围和伴发的脑水肿和脑内出血等,及时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是颅脑外伤首选的检查方法[5]。在CT检查过程中患者躁动不安、气道阻塞、管道脱落和生命体征改变等意外事件问题偶有发生[6]。因此,护理人员如何在忙碌的工作中开展规范有序和细致的观察工作,提前预见意外事件发生显得尤其重要。为了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检查的依从性,保证护理安全和CT图像质量,我科自2017年10月始对在本院进行CT检查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品管圈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3月在本院进行头颅CT平扫检查的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对象,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7]6~8分,平均(6.96±0.61)分。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18~68岁,平均(39.5±5.8)岁。实施前半年2017年4月~2017年9月为观察组50例和实施后半年2017年10月~2018年3月为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CT检查安全范围内无禁忌症的患者;(2)所有患者均符合重型颅脑损伤诊断标准[8],GCS计分6~8分;(3)年龄≥18周岁≤70周岁。排除标准:(1)精神病患者;(2)年龄<18周岁或>70周岁。所有患者检查前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3 仪器

设备包括东芝Aquilion16排螺旋CT机及图像后处理软件,参数为:层厚设定6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mA,采取轴位序列扫描。

1.4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品管圈活动。具体如下。

1.4.1 成立品管圈小组 成员5例,包括主管护师3例,护师2例,科室组长任圈长,全面负责活动的实施和协调工作,实施前对活动进行讲解,合理分工,按活动程序开展相关工作;同时邀请本院颅脑外科护士长为咨询顾问。

1.4.2 确立主题 根据当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CT检查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迫切性,结合护士能力,提出可行、有效的活动主题,采用头脑风暴法,对主题开展反复的分析和讨论,并探讨其实用价值。通过综合性评分,最终确定的主题为提高重型颅脑患者CT检查的依从性。

1.4.3 分析原因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CT检查中偶有出现的意外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主要原因为:(1)没有制订统一标准的重型颅脑外伤接诊流程;(2)护士风险意识不强,没能准确全面评估患者,对病情进展认识不够,缺乏预见能力。

1.4.4 方案实施

1.4.4.1 制订及实施统一的重型颅脑外伤接诊流程,具体如下。(1)检查前评估: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时间就是生命,接诊时无条件开放绿色通路,护士快速准确评估患者,包括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气道、管道和用药情况,分析患者可能出现的危险,判断是否能配合完成CT检查,如可行,必须做好预防措施,且各种急救器材和药品处于完好的应急备用状态。(2)检查中护理:①移床、搬动护理 过床时注意保持患者身体轴线的水平,动作轻稳,避免碰撞,防止肢体碰伤和体位性低血压发生;妥善处理管道,避免在移床过程中管道被夹,造成脱落[9]。②气道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伴呼吸中枢功能障碍,呼吸运动减弱,咽及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排痰功能消失。进行CT检查时,要求患者处于平卧位,如舌后坠的患者,提前放置口咽通气管,并予氧气吸入;检查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及血氧饱和度情况,如发现血氧饱和度下降,要及时查找原因,是否氧管脱落、氧流量下降、气道阻塞、呕吐物误吸等发生[10];保持呼吸道通畅,出现痰鸣音或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时,应及即予以吸痰,防窒息。③管道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一般有多条管道置入,检查各管道是否通畅,如氧管、胃管、尿管、输液管等,避免折叠、扭曲和牵拉,衔接接口处是否紧密、固定。搬运时夹紧引流管,防止发生逆行感染;体位在满足检查需要的同时兼顾舒适度,防止非计划性拔管发生[11]。④安全护理:扫描期间患者头部必须制动,才能采集到理想图像,患者烦躁不安,不能按要求配合检查时,可遵医嘱肌注地西泮。检查结束转运患者回科室的途中注意保暖,系好安全带。

1.4.4.2 加强护理人员业务能力培训 (1)提高护士对重型颅脑损伤相关知识的认知,请颅脑外伤护理专家举办专业讲座,每季一次,内容包括重型颅脑的评分、病情观察、护理要点及抢救程序;(2)圈长定期对科内护士进行相关知识考核,保证每位护士均能熟练掌握,从而提高风险预见能力,提前做好预防措施;(3)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教育,增强责任心。

1.4.5 反馈 把所得数据上传至后处理工作站,采用双盲法,由2名有10年以上临床诊断经验的影像科副主任医师对图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意见不一致时协商达成共识。

1.5 观察指标与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1)观察两组患者意外事件发生情况;(2)CT图像质量综合评价。图像质量评价标准:满分为3分,分别为:无伪影为3分,轻微伪影为2分,严重伪影为1分;≥5分为满意。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意外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有2例患者输液管脱落或堵塞,1例氧气管脱落,1例血压下降,1例呼吸改变,发生率为10%;观察组仅有1例患者呼吸改变,发生率为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意外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CT图像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50例患者中有4例图像存在严重伪影,满意度为92%;观察组50例患者只有1例图像存在严重伪影,满意度为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CT图像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品管圈活动是指同一场所个人为解决某一问题,而自发形成的一个小团体,通过圈员参与的方式,不断对工作内容和管理进行改善,从而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目的[12]。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头颅CT检查时间虽短,但存在一定的风险性[13],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除了能促使护理人员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养,有效提高了护士的风险意识和临床应变应急能力外,还能发挥护理人员的团队智慧,调动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开展品管圈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一位参与者的优势,按照特长分工,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后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有针对性地制订改进措施并落实。如遇到呕吐剧烈的患者,在检查前经医生同意予行胃肠减压,可以减少发生误吸的机率。护理过程中注意细节,并做好管道护理和护理安全管理,这样既能保证患者的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也可使检查得以顺利进行,有利于提高图像质量,从而使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护理服务更满意,能更好地保证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通过本次活动,加强了护理人员对重型颅脑外伤的相关知识认知,使护士能正确评估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能按抢救程序及时、准确、有序地进行处理[14],提高了一次性检查成功率。把品管圈活动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CT检查过程中,能够提高患者依从率,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安全,保证了图像质量。此法简单易行,收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意外事件品管圈颅脑
脑筋急转弯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品管圈在持续改进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全周期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品管圈活动在普外科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用品管圈活动方法提高急诊生化检验及时率
品管圈活动在糖尿病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全程管理护理模式在住院患者外出检查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过失犯罪与意外事件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