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曲酶与低分子肝素钙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对比

2019-07-01 10:42董文韬吕秀武何路荣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肝素缺血性神经功能

董文韬 吕秀武 何路荣

广东省罗定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罗定 527200

急性缺血性卒中(CIS)也被称之为脑梗死,其疾病引发主要原因为脑动脉闭塞致使脑组织的梗死,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血管事件,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致残及致死率较高[1]。开展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低分子肝素钙与巴曲酶针对CIS的治疗效果。本研究2013年2月~2018年5月,采用分组对比方法观察两种治疗方案下患者的治疗效果,其依据在于近几年有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降纤治疗有助于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加以保护,且远期效果较好[2]。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2月~2018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CIS患者100例进行对比调查,将所有入选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55~82岁,平均(70.1±5.2)岁;病程5~ 38h,平均(20.25±2.05)h。观察组 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54~83岁,平均(71.2±5.1)岁;病程5~39h,平均(21.39±2.14)h。纳入标准:所有入选对象均明确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本次研究获取医院伦理委员会及患者同意。排除标准:存在严重神经功能缺损者;存在颅内活动性出血者。两组患者在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吸氧、改善血压、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低分子肝素钙(Merz Pharma GmbH & Co.KGaA,H20150555)治疗,低分子肝素钙5000单位皮下注射,2次/d,持续治疗一周[3-4]。

观察组组内患者采用巴曲酶(北京托毕西药业有限公司,H20031074)治疗,首次给药10BU+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超过1h完成滴注,后隔日5BU+生理盐水150mL静脉滴注,超过半小时完成滴注,共 3次[5-6]。

1.3 观察指标

治疗效果:于患者出院前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评断标准如下,显效:经治疗患者脑卒中相关病状消失,神经功能改善显著;有效:经治疗患者脑卒中相关病状基本消失,神经功能有所改善;无效:经治疗患者病状无改善或加重[7]。(1)症状改善时间:对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进行统计。(2)FIB变化情况:于治疗前、治疗后24h、治疗后1周对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进行测定[8]。(3)不良反应: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效果评估显示出,观察组50例患者均达到有效及以上效果,对照组5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在症状改善情况上进行对比,观察组50例患者平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比较(±s,d)

表2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比较(±s,d)

组别 n 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 说话困难 头痛观察组 50 8.45±1.05 7.65±1.26 5.26±1.04 2.26±0.24对照组 50 10.56±1.06 9.84±1.04 8.65±1.06 5.34±0.25 χ2 7.526 7.625 8.415 7.422 P 0.042 0.042 0.037 0.043

2.3 两组患者FIB变化情况比较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统计出,治疗前两组患者在FIB评分上并无明显差异,治疗后24h与治疗后1周观察组患者FIB评分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FIB变化情况比较(±s,g/L)

表3 两组患者FIB变化情况比较(±s,g/L)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2 4 h 治疗后1周观察组 5 0 4.7 1±0.2 5 3.0 5±0.2 4 2.4 2±0.1 8对照组 5 0 4.7 3±0.2 6 4.0 2±0.1 4 3.1 2±0.2 5 χ 2 0.1 3 4 7.0 2 3 7.4 1 5 P 0.4 5 7 0.0 4 5 0.0 4 3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上,观察组恶心1例,乏力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对照组恶心2例,头晕1例,乏力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较急,需要及时接受治疗,避免病情发展导致脑神经受到不可逆损害[9-10]。针对缺血伴暗带与可逆性损伤及时给予规范药物治疗能够对脑神经加以修复,而治疗首要目标是重建脑动脉畅通,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11-12]。以往有学者在其研究中提出,早期溶栓对于CIS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一定保护作用,若溶栓治疗时间延迟30min,则相应的治疗效果会下降10%左右,为此,尽早溶栓治疗对提升整体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13-14]。药物治疗是CIS的主要治疗手段,常用药包括低分子肝素钙、巴曲酶等,而有学者认为,巴曲酶基于其自身所存在的降纤维蛋白原作用,针对CIS具有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15-16]。

在本研究中,对分别采用低分子肝素钙与巴曲酶治疗的两组CIS患者进行了对比调查,治疗效果评估显示出,观察组患者均达到有效及以上效果,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0%,此结果将整体治疗效果作为指标对不同方案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证实了巴曲酶更有助于提升整体治疗效果,其原因可能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巴曲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等。此结果与以往此方向研究所呈现出的结论较为相似,但本次研究中由于样本数量受到限制,为此,总有效率可能不够标准,但此结果已经能够为CIS患者药物治疗提供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参考。在症状改善情况上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平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在脑卒中发病后,患者可出现半身不遂、语言表达障碍等一系列症状,而此类症状的改善也作为主要治疗目标存在。以上结果充分证实了观察组所采用的治疗方案更有助于促进相关临床症状的改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统计出,治疗前两组患者在FIB评分上并无明显差异,治疗后24h与治疗后1周观察组患者FIB评分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在CIS发生后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水平会出现异常变化,FIB水平若过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出血风险,而巴曲酶有助于控制FIB水平的持续下降,从降低患者的出血可能性。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上对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不良反应发生率是评估治疗效果的安全性指标,而本次调查结果证实,实验组所采用的治疗方案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对此结果进行明确,其意义在于了解不同治疗方案的应用安全性,而相比之下联合治疗方案的安全性较为理想,能够合理的应用到临床治疗中。

综上所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患者比较常见症状为神经功能缺损与脑动脉闭塞等,需要及时给予规范化治疗,而低分子肝素钙与巴曲酶等药物均能够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对比之下巴曲酶所能够达到的促进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的改善,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猜你喜欢
肝素缺血性神经功能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低分子肝素在新生儿败血症治疗中的效果探究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的效果观察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中肝素泵的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保养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