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中地方高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9-07-01 03:41傅亚宁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14期
关键词:机遇挑战双一流高校

傅亚宁

摘 要: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代表的地方高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为切入点,从“双一流”建设的发展站位、“双一流”建设的评价体系、城市化的历程和现状三方面分析了地方高校面临的机遇,从老牌名校的历史优势、“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滚动机制两大方面分析了地方高校面临的挑战。针对“双一流”建设中地方高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分析了几个具体问题,以期对地方高校的“双一流”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高校;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4-0173-03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其中包括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南京邮电大学作为地方院校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建设学科为“电子科学与技术”。

“双一流”建设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简称,2015年10月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2016年2月在《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推进“双一流”建设展开了我国未来三十余年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蓝图,吹响了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倾力打造世界顶尖学府的号角,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进入了黄金三十年。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公民获得了公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地方高校的发展历程来看,大多历经了几次比较重大的转型发展期。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在70余年的砥砺前行中,历经了三次重大转型。第一次是由单科型工科大学转型为多科型工科大学;第二次是由教学型大学转型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第三次是由教学研究型工科大学转型为教学研究型综合大学。“双一流”建设是地方高校正面临的第四次重大转型。对于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节点上地方高校拥有什么样的机遇,可能遭遇怎样的挑战,笔者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做出分析和探讨。

一、地方高校面临的机遇

“双一流”建设打破了“211工程”和“985工程”掌控中国高等教育20年的格局,为地方高校的振兴发展赢得了良好契机。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集中了国家大量优质资源,以这些高校的发展,阶段性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但伴随“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推进,高等学校因身份不同,资源差异大,无法形成平等竞争,强校更强,弱校进入恶性循环,名校效应又给基础教育带来了名校情结的映射,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焦虑。“双一流”建设隆重登场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教育部在答记者问时明确表示,“211工程”和“985工程”将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当中。可以说,“双一流”建设将中国高等教育格局重新洗牌,秉承既比拼综合实力也看重学科特色的指导方针,为地方高校的振兴发展赢得了良好契机。

“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的变化为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赢得了重大转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初级城市化告一段落,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从单纯的规模至上转变为对知识文化和技能者的需求。与此同時,中国的新生儿也从之前的2 500万量级降到了1 600万量级,人口红利基本消失。在中国经济从重规模到求质量阶段的背景下,中国高校的历史使命也从 “扩大规模”转变为“重视学科建设、重视精品课程”,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化时代即将结束,精英化时代已经来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提出,设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由政府有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人员组成,专家委员会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要依据,参考国际相关评价因素,综合高校办学条件、学科水平、办学质量、主要贡献、国际影响力等情况,以及高校主管部门意见,论证确定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认定标准。“双一流”建设重视三方面的因素,一是人才培养质量,二是科学产出成果,三是形成重大影响。“双一流”建设弱化规模,追求质量,注重成果的评价体系与地方高校规模不大、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很好的契合,为有着过硬人才培养质量和鲜明学科特色的地方高校发展赢得了重大转机。

城市化的历程和现状为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占得了先机。一方面,高等学校的发展从来都是与城市化历程密不可分的,城市化的本质是农业人口不断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人口红利,中国高校在之前很长一个时期的发展基础也是人口,所以高校在城市的多,在大城市的更多。而如今,高等教育进入双一流建设时期,不单是注重学校规模,而且是更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了,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效益对高校发展评价的影响在逐步减弱,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非一线城市的地方高校反而有了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高等学校的发展与所处城市的发展及适应发展的人才政策是密不可分的,当前的人才政策趋势是一线城市“赶人”,二线三线城市“抢人”。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南京市作为二线城市,所采用的人才政策是“抢人”政策。南京市作为强二线城市,历史文化厚重悠久、经济发展势头喜人、人才政策宽厚有力,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也使得南京市在二线三线城市的“抢人”大战中抢得到人才,留得住人才。以南京市为代表城市的城市化历程和现状也为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占得了先机。

二、地方高校面临的挑战

如果把地方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比做一辆前进的列车,那么老牌名校的优势碾压就如同列车前方的太行、王屋二山。老牌名校办学优势明显,无论在规模还是发展阶段上往往大幅领先地方高校。985和211工程高校形成一定规模后,既不增加,也不淘汰,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长期分食了高等教育最优质的那部分资源。2009—2013年的公开数据显示,211、985院校数量仅占高校总数的14.3%,却拿走全国七成的科研经费。同时,因为多年积累的口碑效应,在人才引进、招生就业等方面都长期处于优势地位。相较于老牌名校,地方高校多年的发展劣势影响至今,办学经费紧张、人才引进不畅、招不到一流的生源、去不了一线的就业,这些往往是地方高校发展中遇到的具有共性的挑战。

双一流建设本身的滚动机制就如同列车最后一节车厢上的车钩,一旦松脱,随时会被“双一流建设”这辆前进的列车落下。“双一流建设“以五年为一个建设周期,设专家委员会进行遴选,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的方式。在世界著名的大学排行榜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THE世界大学排名、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都可以发现非“双一流”高校的身影。共有23所非“双一流”高校进入了至少一个世界大学排名的前1 000名。也就是说,以这23所高校为代表的其他学校具有冲刺“双一流”高校的实力,五年以后可能取代最后一节车厢上的那些高校。

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世界前500强的首都医科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位列世界第501—600名的南方科技大學和扬州大学,同时进入三个世界大学排名前1 000名的首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江苏大学,同时进入两个大学排名前1 000名的深圳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和第三军医大学,进入了ESI前1‰的沈阳药科大学药理学、毒理学以及首都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得到A+的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以及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专业都是具备冲击“双一流”高校,进入“双一流”学科行列的后起之秀。这些既是这些后起之秀学校的机遇,同时也是已入选“双一流”高校的挑战,更是排在“双一流”高校名单后部的地方高校的重大挑战。

三、南京邮电大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南京邮电大学是一所有着优良传统,以工学为主体,以电子信息为特色,理、工、经、管、文、教、艺、法等多学科相互交融,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教育协调发展的高校。这所以电子信息为鲜明特色的地方高校曾经遗憾的错过了211和985工程高校建设。作为地方院校,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实现了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历史性突破,迎来了学校70余年办学历程中的重大机遇。

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使南京邮电大学站上了新的发展平台,确立了更大的建设格局。学校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奋斗目标,确立了学科群为统筹、学科为基础、学院为主体、方向(团队)为载体的整体性、开放式建设思路,形成了“1357+X”的建设格局,即以一个“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学科群”为核心,充分整合学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三个优势特色学科,形成信息材料、器件、系统、网络、应用“五位一体”的学科链。设立光电子学与量子信息技术、射频器件与集成电路、智能系统与复杂网络、微波毫米波技术与天线、有机电子学、生物电子学、物联网与无线通信等七个学科方向,遴选了若干一流学科方向带头人,聚焦学科重大领域开展科研攻关。辐射带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若干个新兴交叉学科,构建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学科体系。

南京邮电大学以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为引领,全面推动学校的学科整体建设。南京邮电大学以“一流学科引领、厚植主干学科、强化基础学科、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为建设思路,依托国家世界一流学科以及江苏高校优势和重点(培育)学科、校级重点(培育)学科等建设工程,构建了分层立体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形成了以“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引领,“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为主干,“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为基础,与“网络空间安全、现代邮政工程、人工智能和信息文科群”等新兴交叉学科相互交融的大信息学科体系。

南京邮电大学在做好学生教育培养的基础上,依托“双一流”建设,积极履行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职能。学校实施“重大项目与标志性成果培育计划”“高峰创新团队计划”“重点科研创新平台提升计划”等3大培育计划,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在Nature、IEEE等系列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在射频器件与集成电路、物联网技术、智能系统与复杂网络等方向与地方政府共建校地研究院,校地研究院累计获得地方政府和企业投入1亿余元。

同时,南京邮电大学在“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挑战。诸如建设资金短缺,经学校的多方筹措和重点保障,截至目前“双一流”建设已经累计投入2亿多元,主要用于创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支出,但是建设资金短缺长期存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刻不容缓。学科群交叉融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亟须引培突破,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对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度有待深度开发。下一步,南京邮电大学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激发创新活力,着力集聚电子信息高端人才,促进更高标准成果产出,提升学科交叉融合水平,服务国家战略迫切需求。

希望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其中不乏地方高校的身影;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更多的地方高校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基本建成的高等教育强国。

参考文献:

[1]  蔡袁强.“双一流”建设中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转型发展的若干思路——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

[2]  陈志文.“双一流”对普通高校意味着什么[J].教育观察,2017,(9).

[3]  阳光.中国“双一流”大学背后:资金的博弈与历史定位.南京城记微信公众号,2017,(9).

[4]  非双一流高校谁最有可能在下一轮跻身双一流[J/OL].搜狐教育http://www.sohu.com/a/237605808_111981,2018,(6).

[5]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教政法[2016]6号),2016.

猜你喜欢
机遇挑战双一流高校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机遇分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营口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