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是一条河流

2019-07-03 02:11魏秀娜
艺术评鉴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民族民间

魏秀娜

摘要:2018年9月16至18日,由上海音乐学院“亚欧音乐研究中心”与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传统暨民族民间歌唱方法研讨会在云南顺利举办。会议除开幕式与闭幕式之外,还包括歌唱方法演示与交流工作坊(蒙古族长调与呼麦工作坊以及福建南音工作坊)、23位专家学者发言、1次中国传统暨民族民间歌唱方法展演和1次圆桌会议总结。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歌唱家、音乐学家、相关学者以及全国各地高校的师生聆听并参与了此次学术研讨会。民族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土壤和母亲。我们要向传统学习,向民间学习,笔者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中国传统   民族民间   歌唱方法   传统唱法   智慧与技艺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1-0028-03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地区、语言、文化在歌唱方法上的咬字、发音、唱腔等方面也各具特色。

一、传统唱法中的智慧

传统唱法的特点大都旋律性强,韵味十足,大多直接表达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不加修饰地到达人歌合一的境界。传统唱法的民族民间音乐氛围浓郁、地方性差异大,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

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田青的学识学问深深影响着笔者。早在央视《正午学堂》栏目中就一直关注田青老师,“像保护自己生命一样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已故民俗学家、民间问艺学家乌丙安先生曾这样评价田青其人其事。田青老师坚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音乐也如此,音乐需要扎根民间,扎根传统,并不是只有音乐院校的唱法才是正确的,民间的就是“土老帽儿”,音乐需要各美其美,只要找到“本心”,回归自然,就是“有佛性者,皆得成佛。田青著作《我的反思与思考》中也曾多次提到: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土壤和母亲,现今我们的首要任务方法就是向民间学习,走多元化的道路。向民间文化学习是现在能够拯救主流精致文化、使其再生的最好方法。学好艺术最好的办法就是吸取民间艺术的养分与精华,不断提升自己。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姚艺君教授以《中国传统歌唱研究的困惑》为题进行发言,姚老师的发言分为两个部分,“谈一点认识问题”“谈一点曲艺的唱”。给笔者印象最深的便是姚老师的寄语:“面对传统要真诚,弯下腰去,先做学生,再做学术,真学一二。探究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资源要脚踏实地。任重道远!”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包青青围绕“egsig-nogla”与长调的演唱风格对蒙古族长调艺术大师莫德格的演唱进行了分析。对“egsig-nogla”的界定、长调演唱方法、长调演唱行为、歌唱观念和地方性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有很多疑问:大家都演唱长调,为什么都懂蒙语,唱出来的味道不一样,风格不一样?答案就在于:“语音不同,原音不同。如果把民歌中的唱词作为骨骼,旋律是肌肉,节奏是大脑,那么‘egsig—nogla就是血液。”包青青抓住长调民歌中最具标志性的演唱技法来分析探讨长调,将长调中的“精华”提炼出来,抓住其最重要的切入点进行分析论证。她的这种归纳分析模式正是我们所缺少的。李松老师认为,在中国唱和说是有一定关系的。声乐以语言为基础,以说唱相结合构建的文化叙事体系。语言本来就是天人合一的艺术。我们要自知自觉自信,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戏曲,曲艺上。它的法在于声音要有特色。钱茸老师的观点是中国民间歌唱呈现了多元的风格和样式,我们不仅要深度探索地域性多元声乐品种还要有效的传承地域性多元歌唱。这也是语言音乐学的两个终极目标。语言中的音乐不仅仅是声调,还包括音色,时值对比,长元音,短元音,清浊对比,普通话是音色最单调的。钱老师对地域性多元声乐的传承进行了设想。她指出:有共性的东西可以批量生产。

二、传统唱法中的技艺

每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需要在认知和实践中去分析研究,研究传承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这是全民的歌唱,娱神,娱人,娱己。传统唱法中的技艺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演唱规律,从而在此基础上发展。也有利于一般声乐体裁创作方面向民族传统的借鉴,从而有利于这一方面的群众化、民族化。这是笔者第一次听南音,音色清脆干净,细腻如丝,南音从进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现在已近10年,所以对于这样一个古老的、有着深厚内涵并积攒着许许多多珍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的古老乐种,我们应该以敬畏之心去欣赏它、保护它。组委会邀请了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陈振梅、丁铠艳以及来自台湾的魏伯年、骆惠贤四位青年南音艺术家,通过演绎作品《因送哥嫂》让我们欣赏到了南音之美。为什么南音有如此独特的风格特点?形式因素上:舞台的呈现,营造南音传统的演出氛围,更好地体现南音的规整雅致。“上四管”座序,更好地展示声音效果,沟通也协调方便。文化因素上:通过乐器编制可以拥有独特的音色组合并增加音乐纵向表现力。南音工尺谱也具有一定的意义。核心因素上:唱词的咬字方式(发音行腔归韵、单韵母、复韵母)以及语言的特点(包括声母韵母的特点)。工作坊下半场为蒙古族长调与呼麦工作坊的展示,组委会邀请了蒙古族长调国家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阿拉坦其其格和内蒙古艺术学院青年呼麦及马头琴教师麦拉苏。阿拉坦其其格老师首先讲述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演唱长调的体会,讲解了蒙古族长调民歌最早起源于蒙古族的游牧祖先,表达了一种对自然之美的喜爱。蒙古族长调的不同地区、演唱风格也是不同的,这与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以及族群结构等都有一定的原因。阿拉坦其其格老师分别示范了锡林郭勒的《走马》、阿拉善的《金色的圣山》、鄂尔多斯的《豹花白驼羔》等几首长调歌曲,充分展示出了地方风格差异。呼麦是蒙古族最古老的歌唱形式之一,是一种一人唱两声部的独特唱法。它利用胸腔发出的气流,通过舌尖微顶硬腭发出泛音,其结果是一人同时唱出胸腔发出的低音与喉部发出的高音两个声部,形成几近不可思议的多声部形态。麦拉苏老师首先向我们讲解了中国内蒙古、蒙古国以及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呼麦并示范演唱。图瓦呼麦包括:喉音呼麦、哨音呼麦、鼻音呼麦、嘴唇呼麦和低音呼麦。蒙古国有12种分类,内蒙古只有锡林浩特宫廷乐中的“潮林道”。不同的地区呼麦演唱方法也是不同的,呼麦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于天、地、人,自然与万物之间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对于声音的独特审美。让更多的人深刻的领略了来自草原的文化,世界的文化——呼麦艺术。声乐理论家许讲真老师向我们讲解了“顺声”和“阻声”两种发声技术,并亲身示范,让我们更加形象的理解了我国歌唱艺术中的一些特殊技巧,如:特殊声波抖动、喉波音、声带小擞等。中国新艺术音乐歌唱家、创立者龚琳娜以中国声乐为对象,对音色、行腔、韵味进行了分析论述。歌唱最重要的便是“精”“气”“神”,龚琳娜老师现场教授大家“气”的运用,笔者学习声乐近七年,深知气息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龚老师通过学猫叫、牛叫的范例来帮助大家找到鼻腔、胸腔等的共鸣。一起与龚老师感受了中国民间音乐的独具特色、博大精深之美。国家一级演员雷佳通过自身的学习应用与实践,分享了演唱表演经验、以及对民间音乐民间唱法的理解和认知。雷佳认为:演唱民间歌曲,要原汁原味,并不仅仅是复制和模仿,每一种唱法的不同,不仅仅是文化的不同其次,要对作品”韵“的把握,根据语言的习惯,运用到声乐演唱中。不同的创作歌曲中,也加入民间歌曲的因素,可以将新创作曲种加入民间歌曲因素,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博大。

三、結语

民族民间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古人云:“入之俞深,其进愈难,而其愈奇。”我们不应用受众的价值去衡量任何一切的音乐文化,价值不是最高。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是我们音乐海洋最深处的瑰宝,瑰宝毕竟不同于海藻、浮萍,只需人们在海边浅滩上稍有沾湿即可随手捞取。

参考文献:

[1]王珊铭.当代民族声乐演唱与原生态演唱比较[J].当代音乐,2015,(13)

[2]邢朔.蒙古族长调艺术风格与特点研究[J].当代音乐,2016,(01).

[3]杨雅淇.寻乐白山黑水间——《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述评[J].当代音乐,2018,(11).

[4]黄锦.优美的西音艺术的海洋——丝绸之路上的甘肃民族民间音乐研究[J].当代音乐,2018,(04).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民族民间
民族民间传统生产、生活习俗的当代传承
浅析民族民间音乐的当代意义
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民族民间美术教学
贵州5年内将打造1000所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
中国传统图形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中汲取政治营养
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中汲取政治营养
论传统文化元素在动漫设计中的运用
对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解与探索
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学说”与中国绘画的“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