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物致思,诗蕴芳华

2019-07-04 17:58何俊锋
时代人物 2019年5期
关键词:花鸟乡愁记忆

何俊锋

在泾阳县美协副主席陈立华的艺术世界中,无论是鱼虫花鸟, 还是农耕记忆主题创作,她都能够从自然客体的纷杂多变中抽离出一种微观精致的“美感”,透过沧桑岁月抑或季节的变迁,抵达心灵的深处,物与我的倾诉在时空的转化中不断交汇、融合,涤化心境,摆脱世俗的沾染,用生命的怀想流淌出那些自然而真实的面貌。

就陈立华花鸟作品的重要特征来说,线条的勾勒摹写不仅能够体现出画家的造型与技法能力,同时,也能传达出建立于线条之上的精神内涵。她的花鸟作品,造型灵动,设色雅艳,清新淡远,在具象与抽象书写间,随思绪倾淌出美妙的音符,疏密有致,随画面产生本体的律动性;随着情绪的变化,在粗重与细密,柔和与张扬间体味线条富于变化的精神愉悦。她在面对生活场景时能够提炼、归纳出一种合理的情境,并善于以线塑形,以色映象,释放出作品饱满的情绪张力。

陈立华生于长安,生活在泾阳,渭北大地上的风土人情, 自然风物给予了她许多源于记忆的回味,她的花鸟作品也大都涌动着生活的情致,并重于情景化与叙事性的展开,具体来说,她的作品题材宽泛, 信手拈来, 画牡丹月季、紫藤葡萄、葫芦水仙、梅兰竹菊,凡能见到, 能认识的花草植物她都去画, 在创作中她讲求“声”与“色”的统一,并以此贯穿于画面情境,所谓“绘声绘色”在这里是一种迁想妙得,是指运用笔墨技法呈现客体鲜活的风貌,传达一种源于花鸟世界丰富情态的“声”与“色”。这种“声”的传达是借指具象情境的纵深而呈现出一种内在的听觉感受,依据审美联想与创造力对画面进行语境的延伸拓展,于无声处寓有声,从而呈现出花花鸟鸟声情并茂的情感意象,以画面之声传达画外之音,使得画面具有了鲜活的生机;与此同时,还需要注入色彩的表现力,陈立华并不局限于用色的装饰性对花鸟客体进行视觉还原,而是在融入完整的审美意象后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既能演绎客体的风貌,又能依据主观感受传达不同的气氛、情绪以及心境,从而在主、客观相融的理性意识中塑造起一个情感化的色彩空间。由物入心时,以缤纷多姿的自然世界契合内在情感的营造,传达出唯美、浪漫的情调。可以说,这些作品以情景化的表述拓展视听感受,在贴切的视角中,流露着一种颇为真实的惬意与温馨。

睹物致思,以情贯之,虽然从构思来看,画面主体多以花卉植物为主,但是整体的表现性上却并不以摹写自然为旨归,而是强调了“以形写神”,不仅在外在造型上准确刻画了物象的比例结构,而且能够依据外在动态赋予其情感化特征的神采,传达神韵,以内蕴的把握凸显自然的气息。可以说,在形神的统筹中她力求用艺术化的构思反映生命精神的繁衍不息、和谐有序的生存状态,贴近于个体诉求的心灵归属与精神安置。

在这些形色优美的作品中,陈立华不仅呈现出外在的视觉传达,同时她也塑造出了画面中内在的沉静之美,那是过滤心绪、涤荡性灵的气质,在悟道中体味澄净,扣启开心斋,释放自由的心境,并以此探求本源,契合了物象的内蕴,从而传达出隐匿于花鸟世界繁华绚烂背后的那一种“清净无为”,以淡泊的精神诉求,达成物我交融时精神通感的汇聚与升华。

一般意义上来说,花鸟画作品往往以美观的画面、纯熟的构图,表达出较强的审美内涵,但能否突破象的局囿,在艺术与现实情境的转换上实现“象”与“境”的通达,则是有难度的。象有形,而境无形,象是外在的、具体的,境是抽象的、凝练的,无境之象生涩、单薄,刻意经营,有境之象才是有生气的生命之境,为了更好表现出大自然物象的自然神韵,她甚至还种植了许多用来入画的植物花卉, 画了近千张写生线描,在此基础上,她凭借着自己勤于笔耕积淀起来的文化素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通了“由有入无”的象外之境,将花草、植被、翎毛、树木等带有主观情感化的意象元素不断汇聚,过滤沉淀为完整的意境。景物幻化成她心中的颜色,褪去繁华的风貌,在微妙的情绪中渐渐抵入自我的品格与气质之中,也许正是源于心中的那份本真与率直,安逸与淡泊,作品才能生发出那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别致韵味,那一份隽永清新、安谧清宁的别样情怀。

诗是花鸟画作品活的灵魂,如若作品仅仅停留于画面效果则容易造成意境的空洞、乏味,而蕴含诗性的作品则能够凸显出意境的深邃悠远,她的作品风格恰恰能够捕捉到诗的因素,而不仅仅是停留于生活的表象,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具体来说,她以诗的感悟表述对物象客体的理解,提炼画面意境,在形式手法上以墨色的暈染、肌理效果的运用,过滤为诗心、诗景、诗情的逐步拓展与深化,由画面色调的层次感传达出情感的倾向性:或婉约或沉郁,或绮丽或安谧,随诗性的绽放,画面摆脱了程式化、模式化的桎梏,让内心的情绪得以宣泄,在这种情致中,陈立华不仅是在画物写景,同时,也是在画自己,用一种激扬生命的真性情,画出自己心中如诗如画的风景和那片深深眷恋、热爱着的土地。

诗情是物化的光泽,纷扬着季节的色彩,《劲节高风》《秋深蔬菜正添肥》《映日》《秋味》等作品,在四季的更替中传达了北方春、夏、秋、冬由于气候变化所特有的典型瞬间,画面消遁了世间的喧闹、躁动与浮华,只用一种澄明之境润泽内心,在一片诗境中,冬去春来,万象更新。当这种诗韵融入到与都市无关的记忆片段,陈立华的作品流露出一种纯粹的自然状态,一种不染尘世的田园畅想,这种弥漫乡土般的气息诠释了艺术的真谛:平凡、从容、优雅、自然,那些悠远的乡愁,寂寥与情思,在渐渐弥散的画面中也化境而出,渐变为一种清晰、深刻的文化景观。

除了創作花鸟作品之外,几年来,陈立华又将目光锁定在记住乡愁、守望幸福的农耕记忆题材的主题创作中。在她的笔下的那时记忆中,无论是被弃之墙角的老农具,还是所剩无几的老作坊,亦或是难得保留下来的老物什,都是她和那个时代令人魂牵梦绕的成长符号。随着城镇化大潮席卷而来,一大波美丽的乡村已被大潮湮灭,现在的乡村历史的脉络已被割裂,失去了质朴的灵魂和底蕴。陈立华坚定地把乡愁作为精神家园的寄托,画面里也处处透露及表达出故乡在哪里,根就在哪里,精神就在哪里的创作思想。作为画家,她觉得她有责任和义务用画笔把这些离我们渐行渐远的“乡愁”记录下来,让这些多年以前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那时记忆在现代文明的世界里诗意的栖居、形象的复活。于是在她的《忆那时》系列作品中,出现了好似仍存留着父亲手掌温度的手推车、碾麦磨面的老碾盘、飘散着妈妈味道的老灶台、老风箱,还有那“五月人倍忙”的三夏麦场、碾场用的石碌碡、起场用的大木杈、扬尘用的木风车、装麦子的麦桩子、簸麦壳用的大簸箕、生产记工分的老算盘、记工本、老会记的老花镜……这些熟悉的画面,亲切的记忆,无一不撩拨着人们心底那抹“时时犹在,欲说不能”的乡愁,这些暖暖的回忆画面里,有母亲的叮咛、父亲的目光、乡情的守望。这些质朴而又真实的画面,如一帧帧黑白老照片,记录着那个时代特有的记忆,浸润着泥土的芳香,饱含着一个画家对社会、对人生、对生活、对艺术纯真的人文关怀, 聚集着满满的正能量。

读陈立华的国画作品,仿佛打开一幅生活画卷, 生发出许多生活的美好来,悬在墙上,墙上便增添一份温馨,置于案头,闻于一股书香。生活中的一丛花,几只鸟,一柄木犁,一辆推车,都是她的诗中画,画中诗。陈立华是个有心的人,总能从生活的体悟中偶得,日积月累,厚积薄发,于是便自生面目,自成一家了。

一粒沙看世界,一朵花见天堂。陈立华在浮躁的红尘之外怀着一颗平常之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在传统里扎根,在生活中创造,于自然中寻找清静,以散心化作无染,并于适闲从容的画风中,宁静而不喧嚣,自尊而不妖娆,清风朗月、甘淡自知,实为一种心境的写照。陈立华正当盛年,期待她在艺术的追求中不断否定,不断颠覆,不断突围,另辟蹊径,再次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猜你喜欢
花鸟乡愁记忆
乡愁
写意花鸟
乡愁
回头一望是乡愁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想当凤凰的金花鸟
花鸟
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