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汉中门广场改造设计探究

2019-07-05 08:56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210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2期
关键词:流线广场空间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210000)

城市广场通常被人们称为“城市的客厅”,因为它作为城市中的公共空间,既是城市公共艺术形态的表达,也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角色,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不可或缺的场所。因此,城市广场的设计既要保证历史文化的传承,又要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加快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打造,最终达到优化城市布局、完善绿地系统、促进城市发展的目标。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不断开发新城的基础上,老城改造工程也是城市建设中的重头戏。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汉中门广场作为典型的历史与现代气息并存的城市广场,其现存风貌有待改进。

一、背景介绍

汉中门广场位于南京城西,是城西干道中段的交通集散点,也是从江北直达市区的重要通道。广场内的石城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城门,为保护名城,南京市人民政府于1996年投资修葺城垣,并对城门遗址进行清理,于是建成了现有的汉中门广场,占地约为2.2万平方米,广场建设以南京“古城墙”文化为主题,烘托历史文化氛围,是整个城市形象风貌的一个缩影。汉中门广场周边有居住片区、体育中心、学校等,人流量流动较大。

二、现状分析

1.总体布局

汉中门广场通过城楼(图1)及瓮城的城墙来划分空间,总体分为两大区域:南部以下沉广场为主,城墙围合,形成较为封闭的活动空间,可供人们漫步消遣(图2);北部面向马路,网格式布置,以开敞广场为主,通达性强,提供文娱活动区域(图3)。此规格式布局整体上使得广场与古城基调和谐统一,但空间划分不够丰富,功能性略显单调。

图1 城楼

图2 广场南部

图3 广场北部

2.人群分析

广场上老年人居多,停留时间较长,主要分布在座位区周边。此外,南部下沉广场少有人进入,多为穿越性人流,使用率不高。北部区域列植了成片大树,居民在其中进行晨练、散步等活动。而广场整体主要以静态活动为主,这可能与景点布置稀缺、设施安排不足有关。

3.植被分析

图4 现状植被

广场上植被大多采用小灌木和草坪的形式造景,注重图案选择与整体修剪,梯形绿篱、扁平型海桐球等都与方方正正的古城呼应协调。但场地内高大乔木稀缺(图4),虽然此绿化布置方式可起到视线通透,加强空间开敞感的作用,但南京的夏季骄阳似火,因此该广场夏季达不到遮阳纳凉的效果,人流量也会减少的多。

4.细部分析

广场内设置的石灯笼(图5)、古井保留(图6)、石板凳等小品的图案选择大多为避邪式,这是六朝时期的石刻精品,也隐喻了南京在六朝时的风貌。其次,广场内公共设施考虑周全,公厕、电话亭、照明灯光、座椅、垃圾桶、无障碍通道一应俱全,可以满足市民游憩与交往的需要,但其中附属建筑如餐饮店和公厕外立面设计与广场整体庄重肃穆的风格有失协调(图7)。

图5 石灯笼

图6 古井

图7 公厕

三、方案改造设计

1.总体改造理念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街景、周边环境,共同构成一个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汉中门广场的改造设计,保留原有历史遗迹及其附带景点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进一步烘托文化氛围,丰富文化内涵的措施。此外,汉中门广场作为城市广场,要满足不同人群的各类诉求,市民日常生活的一般状况及其所依赖的空间是设计师们应该关注的焦点。因此,要从以人为本角度出发,创造人性化空间,提高广场整体使用率及使用者的满意度,最终使汉中门广场成为高层次、多功能、优景观、扬历史的城市公共空间,它不仅是一块物质功能驻留场地,也是一处精神感受思考场所(图8)。

图8 总平面图

2.分区设计

首先,本改造方案考虑到周边环境影响,仍保留广场整体为北动南静的基调。为了提高汉中门广场整体功能性,本方案将广场划分为入口景观区、古迹保护区、生态绿化区、中心广场区、安静休憩区和儿童游乐区六块区域。其中扩大了广场北部的活动区域面积,新增了儿童游戏区域,针对性更强;原有的下沉广场改造为中心广场区,增设景观喷泉与树阵景点,既符合原有设计将其作为演出场地的定位,也改善了此区域平时利用率较低的不足。

3.流线设计

现有广场有一条快速通道和若干主要道路,共两级。考虑到人流集散与景点停留、流线的灵活性与导向性,希望通过交通流线和空间组织的有机结合,使整个广场在肃穆庄重的氛围中增添少许趣味感。本改造方案将流线组织分为三级,即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游步道。其中调整了一些次要道路的位置与朝向,新增的游步道采用曲线形式,既丰富了广场总体的构图方式,又满足居民林荫漫步休闲的诉求(图9、图10)。

图9 现状流线分析

图10 改造后流线分析

4.专项设计

(1)铺装设计

现有广场的铺装图案采用方格形式,暗指了中国古代方格网布局模式,本改造方案对此铺装设计予以保留。此外,新增的游步道则采用透水砖的方式在每隔一定距离用绿地种植吸收雨水,地下设置雨水收集槽(图11)。这不仅能够回收利用水资源,还能一定程度上减轻雨季广场排水系统的压力,对汉中门广场增添新颖性、现代性和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图11 游步道剖面示意

(2)设施设计

①现有座椅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广场人流量大时的需求。因此,在此改造中需新增坐凳数量。②新增廊架(图12)、花架、凉亭与花池,与绿植相结合,既能丰富活动区域,也能起到遮阳休闲娱乐的作用。③新增儿童活动设施,使汉中门广场不仅是老年人锻炼休闲之地,也是可吸引青少年逗留玩乐的空间。因为周边居住区较多,汉中门广场不仅是城市文化广场,也是社区活动场所。

图12 廊架效果图

(3)绿化设计

绿化景观不仅可以软化建筑、铺装等边角的生硬感,还能够营造良好生态的空间环境。结合前面对广场植被分析的不足,本改造方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保留原有广场对植被造型的修剪形式,新增树阵广场,增加其庄严之感。②对广场中的古树保留并采取在其周围栽种矮小绿篱、挂指示牌等保护措施。③新增一些高大乔木来遮阴纳凉。④草坪改成可进入式,因为仅有观赏性已不能满足使用者在上面坐和躺的需求。⑤注重植物的色彩搭配,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观赏价值与生态价值兼顾的绿化景观。上层乔木可选用槐树、榉树、银杏、三角枫、广玉兰、雪松等;小乔木及灌木可选用紫薇、桂花、木槿、石榴、红枫、石楠、红花继木等;草本可选用高羊茅、麦冬、二月兰等。

四、结语

汉中门广场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基底浓厚,因此可深入挖掘广场的地域文化特征元素,对广场空间的营造及景观节点的丰富等进行合理规划研究,使其体现出原有的场地精神。对设计师而言,公共空间不单是设置几张桌椅、摆放些许小品,更应该从社会不同年龄段实际需求出发,营造一个可让人体验与使用、充满活力与人情味的人性化空间。城市开放空间的人性化,不仅要满足人的感官需求,还要注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使其进行思想上的升华。因此,只有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考虑全面,才使汉中门广场真正成为一个以历史为底蕴,集休闲、生态、景观为一体的城市广场。

猜你喜欢
流线广场空间
布鲁塞尔大广场
信息熵控制的流场动态间距流线放置算法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几何映射
浅谈大型商业的流线设计
广场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大型客运站旅客流线设计及优化方法研究
广场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