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新加坡经验,谱写生态文明的“园区故事”

2019-07-05 08:09向煜
现代苏州 2019年12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绿化园区

○记者 向煜

1994年4月,苏州向新加坡派出了第一批10名学员,学习城市规划管理,时间两个月。截至2019月3月,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已正式组织194批次、3680人次赴新培训。培训的内容涉及经济建设、营商环境、城市更新以及精细化管理等几十个专业。

事实上,能够在短短25年间,从全国219个国家级开发区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内开发速度最快、竞争力最强的开发区之一,少不了对新加坡经验借鉴学习、再因地制宜创新的功劳。

好风凭借力 书写金鸡湖畔的“环保经”

曾有人说,因为开发建设之初就下定决心要借鉴学习新加坡经验,所以赴新的培训要求十分严格——必须真正弄懂,真正学会,没学会就再去。对于这一点,六次前往新加坡学习的王学军,应该是深有体会。

王学军,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国土环保局局长,自1995年进入园区后即从事环保工作,是园区生态环保事业一路成长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规划先行,重环保

25个春去秋来,苏州工业园区最引以为傲的,可不光是曾经“一天创造一个亿的GDP,一天上缴一千多万元的财政收入,一天引进几百万美元的外资”,更是开发建设25年来仍保持着清新的水、空气和土壤。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开发建设之初我们很多理念、办事流程的确定,都是充分借鉴了新加坡经验”,事实上,1994年无论是园区、苏州还是整个中国,都处于经济发展高速启动阶段,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所以,那时候新加坡关于环境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也让我们开发建设之路可以走得更高效。”

新加坡经验带来的优势,有的一开始就很明显,比如“九通一平”的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100%污水截流,45%的绿化率,对国际投资者产生了强烈吸引力。

而另一些新加坡经验,如超前规划,时间越久越见妙用。在建设之初,园区就在全国率先将环保要求纳入总体规划之中,这种超前的理念给日后环保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比如园区在开发建设之初就将不准烧煤列入规划之中,这种环保基础设施先行的做法居全国开发区之首。”王学军告诉记者,一开始,园区的污水处理厂、管道等所有的环境基础设施就统一规划建设,配套设施同步完成。不管是自来水厂的建设,还是清洁能源的使用,在1994的建设指标要求,就已经是很高的标准了,这也避免了城市规划与环保相分离带来的环境建设上的不便。

王学军强调,园区始终将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和谐关系的理念贯穿到了规划建设的全过程。“1994年园区启动建设之初就推行清洁能源项目,原来东环路沿线的燃煤小锅炉全部关停,‘黑烟囱’退出园区,随后的开发建设中,较好处理了‘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资源有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关系。以工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以人口集聚促进商气繁荣,逐渐深入引导园区低碳生态发展有序向前推进,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

坚守绿色门槛

很多城市、区域,经过一段时间经济的高速发展,多多少少会进入环境事故的高发期。但园区却很好地规避了这一问题,这也得益于其一直坚守的“一票否决制”。

园区,不仅是工业区,同样也是新城区,这里不仅有工厂,还有CBD、居民区,在安全系数和社会稳定系数上都必须考虑周全。“所以在环保上的标准设置和项目的引进上,我们比任何一个开发区都要更加慎重,引进的项目都要过环保这一关。”

在园区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编制实施的300多项各类专业规划中,第一批就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开发建设25年来,园区工业项目的引进,都要经过环保这一关。如果‘环保关’通不过,即使项目再大,也会被拒之门外。”

据了解,多年来园区环保部门与招商部门积极协作,推动绿色招商,不断加大择商选资力度,提高引资质量和水平,鼓励引进资源能源消耗少、污染排放量低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绿色招商在园区,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是真正落在我们招商的行动中的”,回忆起这些历史,王学军说很多事情都是历历在目。“不同于其他区域,在园区,招商过程中环保部门是提前介入的,上亿美金的投资项目,只要环保部门认为其对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风险大,就能实施‘一票否决’。”

25年来,园区因资源利用和环保因素累计否决项目近400个,涉及投资总额达35亿美元。事实上,能够有魄力拒绝很多投资大、但环境保护方面不适合园区的项目,王学军感慨这些都要归功于园区管委会对环保部门的鼓励,以及招商部门对他们的支持。

“我们要永远走在提升的路上”

从1995年第一次前往新加坡学习,到2017年作为“团长”带领第 185 批赴新培训的队伍,围绕“花园城市的绿色发展、集约高效之路”主题进行学习,王学军一共赴新学习了6次。“从具体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到城市精细化管理,新加坡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了,而园区发展到目前来看,除了具象的学习外,更多的应该是从对其理念的学习。”

“新加坡人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够自我提升、自我更新,这也是我们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李光耀自传中曾用“耸立在沼泽地上的80层高楼”来形容新加坡,可见“危机感”三个字对于新加坡人来说,是多么深刻地印在脑海中。

新加坡人不满足现状、永争第一的精神,也影响着许多园区人。“无论是环境管理、社会治理还是营商环境的完善,我们应该永远走在提升的路上”,王学军强调,园区作为“学生”,更应该向新加坡学习其“学无止境”的理念,“一定要明确,我们的今天必须比昨天更好,而不是将眼光局限于眼前的成绩。”

园区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翻开国土环保局的工作展望,从推进工业企业提标改造、到提升企业环境管理水平深化推进“新三年行动计划”、再到进一步创新机制体制……都已经提上了议程。

相信不断追求进步的园区人,必将给我们带来环境更优美、经济发展更卓越的现代化美丽家园。

不断进步的新加坡,总会让人惊喜

经过25年高速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也急需破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城市更新、精细化管理、土地集约利用等一系列难题,而我们的“老师”新加坡的做法和经验,对园区来说无疑具备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9年5月20日至5月29日,25名园区人再次去到新加坡,参加“城市更新和精细化管理”软件专业项目培训。“打铁要趁热”,本期杂志也特地邀请来两位刚刚从新加坡培训回来的管委会工作人员,让他们来聊聊,此次赴新加坡学习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总结了哪些经验,可以在未来更好地为园区所用。

城市更新可为区域不断注入活力

说起新加坡的城市更新,可以说其发展一开始就伴随着城市更新,经过建国五十四年的发展,这个国家依旧保持了持续的城市活动。

“25年发展下来,园区也面临由城市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增效的转变”,我们采访了一名长期从事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人员,他认为,如何确保园区在下一个25年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资源支撑,是如今园区需要思考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此次新加坡之行,在原樟宜机场第一航站楼停车场的基地上改造的星耀樟宜项目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地上地下各五层楼,改造后的项目除了大幅增加停车位外,还设置了商业、休闲娱乐、酒店、餐饮等功能,平时日均人流量达到20多万,节假日则要有40多万,其中90%的人流来自市内。”

在他看来,这样以重要标志性项目为依托,通过极具想像力的设计,为所在区域发展注入活力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其实近两年,湖西的苏州中心,湖东的奥体中心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今后我们也可以继续打造新的、不同维度的标志项目,通过富有创意的高水准设计,以点带面,持续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而另一方面,在他看来,由于城市更新,是对已经按相关政策、规范进行立项、选址、设计、建造的既有项目实施的改造,是对城市现有空间资源的调整、重构。这个过程涉及一系列与新建项目不同的政策和技术问题。因此加强园区层面城市更新政策的顶层设计也是很有必要的。实际上,近年来园区为了推动城市更新,已经研究出台了针对建成商服项目、工业项目改变用途等的政策文件。

可以说,园区的城市更新才刚刚起步,未来还有很多挑战等着园区人去面对。而向来“敢为人先”的园区人,必将用更大的决心和信心,为我们呈现一座更具竞争力、更加美好的城市。

对标新加坡的精细化管理,我们可学习的还有很多

朱宇明是园区管委会综合行政执法局党政办主任,与他说明采访目的后,他的第一句感慨就是,“这一次,我们被新加坡的‘绿色’震撼到了。”

众所周知,新加坡把建设“花园城市”作为国策,从六十年代开始,根据不同发展阶段,针对花园城市的建设水平,都有着不同的要求。而到了2000年,新加坡更是提出了加快从“花园城市”向“花园中的城市”提升。

那么,新加坡到底有多“绿”?

朱宇明告诉我们,除了平地上和屋顶的绿化,为了突破土地资源限制,新加坡政府近年来还积极推动建设“空中花园”,推广“垂直绿化”和“立体绿化”。“可以说,新加坡对绿化的建设,是见缝插针型的。从政策上来看,新加坡国家公园局和市区重建局合作,以税收折扣、容积率补偿等优惠的刺激政策,鼓励开发商在大厦的立体空间上种植密集的绿色植物。”

事实上,有数据显示,如今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中,城市绿化率已经超过了50%。而借助在全岛范围内全面推进的“城市空中”绿化建设,新加坡提出了“到2030年,让85%以上的居民在‘0’米步行范围内就可到达一个公园绿地”的目标,这也为其“花园城市”建设持续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的绿化覆盖,还具有艺术性,其在人行道、天桥、墙面种植各类绿化,柔和了城市线条,淡化了建筑的棱角,整个国家看上去也更加漂亮了。”

“加强顶层设计外,我们学习新加坡经验,也可以尝试从‘点’上进行试验。”朱明宇从加快城市立体绿化建设向我们介绍了他们提出的建议。“针对湖西CBD、东环路沿线等部分地域狭小、人口密集,可绿化绿地不足的区情,可借鉴新加坡等地经验,大力推广‘立体绿化’,采用天桥绿化、墙面绿化、屋顶绿化、楼道走廊绿化等多种方法增加绿化率。”

而要推广这样的举措,根本保证还是在于相关政策的制定。“我们可以参照新加坡模式,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对企业投资建设平台或者屋顶绿化、建筑垂直绿化等立体绿化的,给予补贴或折算抵扣附属绿地规划指标。”

除了被满眼“绿色”的新加坡震撼之外,其在绿化养护上的“精”也给朱宇明留下了深刻印象。“举个例子,因气候原因,每年新加坡都会遇到极端天气,大风大雨来临时,也出现过大树被刮倒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新加坡政府为区域内大型树木安装了传感器,一旦其摇摆幅度高于预设值,就会自动报警,以求在恶劣天气,尽可能地减少意外发生。”

此外,2015年新加坡官方还开始绘制了3D地图来管理植物,使花草树木信息数据化,2018年“树地图”网站正式上线,第一批50多万棵树木信息一览无遗。通过地图,国家公园局能更准确地掌握需要修剪树木的位置,避免树枝坠落伤人,还能更有效地监督及执行树木的养护工作,确保它们健康生长。

在朱宇明看来,其实园区也可以依托“数字城管”平台,启动实施园区市政物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结合城市部件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开发应用,全面加强对绿化、桥隧、照片等各类公共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监管,提升城市管理工作的规划化、精细化水平。”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绿化园区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朱屺瞻《绿化都市》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城市更新,时空“生长”
园区的开放样本
中国科学技术馆之屋顶绿化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我爱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