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成效性调查

2019-07-08 02:47韦燕红何世瑶陈淑仪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数学素养培养策略小学生

韦燕红 何世瑶 陈淑仪

【摘要】小学数学作为数学最基础的组成部分,要使学生学好数学,教师必须注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教育部提出“核心素养”一词后,其预期效果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未能真正融入教学活动中,教师仍然处于主体和主导地位,等.综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提高教师团队的素质与意识;(2)促使学生改变对学习的态度;(3)增强数学题目与日常生活的联系;(4)增强数学新课引入实践环节的设计;(5)利用多方教材和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素养;小学生;培养策略

【基金项目】五邑大学2017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小学数学素养培养的成效性”;项目编号:201711349053;指导教师:刘晶.

一、问题提出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意见》中,曾六次提到“核心素养”这一关键词.那到底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由哪些因素组成?核心素养的内涵仍然没有明确的界定,综合目前国内外关于数学素养的研究成果,虽然数学素养的定义不同,但它们之间又有很高的关联性.因此,根据本研究的内容和目的,笔者将小学数学素养定义为经过小学数学的学习,习得的数学素养,能满足自身往后的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数学能力.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为:数学态度精神、数学知识技能、数学运用意识、数学思想应用.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对广东省小学数学260名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客观反映小学学科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现状.

二、研究过程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广东省一二三线城市小学260名在校学生.

(二)调查工具和方法

自拟《小学数学学科素养成效性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数学态度精神、数学知识技能、数学运用意识、数学思想应用等.问卷共18个问题.问卷调查得到的有效数据采取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1.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54份,问卷回收有效率约为97.69%.

2.调查过程

由笔者说明调查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解释相关问题的意思,然后,发放核心素养调查问卷.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数学的态度精神

1.学生对数学的态度

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可以由学生对数学课的喜好与否和学习数学的目的体现,学生对数学的态度见表1.

2.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

(二)学生对数学的学习

1.学生对数学文化、数学史的学习情况

2.师生与生生交流的情况

对“数学课上主要的学习方式”这个问题,有47.64%选择只听教师讲解,有33.07%与教师进行互动.然而“数学课上动手操作”与“小组合作交流”的仍然比较少.这表明,传统的学习模式还未真正地得到改变,现在的课堂依旧存在着“满堂灌”“教师主导主体”的现象.无论是哪个城市选择听教师讲解的都占据了大比重.一线城市有87.04%,二线57.47%,三线64.41%.而选择自己独立思考的,二线占多数.二三线城市有超过15%的学生选择与同学讨论.

(三)学生的学习方式

对“数学学习中发现的规律、体会,是否能及时记录下来”,超过一半的学生总能及时记录下来,约40%的学生看教师要求,如果教师要求就会及时把规律写下来.另外,有约10%的学生不记录.这表明,学生有主动记录、独立思考的意识.

在“你觉得数学思想方法对你数学学习有没有帮助”这一题目中,超过80%的学生觉得帮助很大.仅约17%的学生觉得一般或者没用.可见,学生对数学思想的运用意识已逐步形成,并绝大多数受益于此.

(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你能否想到用数学知识去处理?”这一题目,觉得自己“会”和“偶尔”的有67.72%和28.35%.只有3.94%不会想到用数学知识处理.这说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已形成,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会联想到数学知识处理.

表10 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情况

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情况每次都能经常偶尔没有

百分比12.6%42.13%42.91%2.36%

在“你能利用数学知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吗”上,12.6%的学生认为“每次都能”,42.13%的选择“经常”,42.91%选择“偶尔”,只有2.36%“没有”.这表明,学生不仅普遍具备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当中,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小學数学素养培养中的成效

大多数学生都爱数学,对数学学习也较感兴趣,对能学好数学很有信心.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得到知识的同时习得数学思想方法,并觉得数学思想方法对数学学习有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数学运用意识,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会联想到数学知识处理.

2.小学数学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缺少对数学文化、数学史的兴趣与学习;遇到问题时,缺少学习积极主动性与迎难而上独立解决问题的精神;课上仍存在着“满堂灌”“教师主导主体”的迹象;运用数学知识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依旧较为薄弱.

(二)建议

1.提升教师素质与意识

小学数学学科素养的成效与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关.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一线城市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成效略优于二、三线城市,原因是一线城市师资力量及教学设备比二、三线城市强一些.但从总体成效上看,三者并无显著性差异.因此,迫切需要提高教师素质与意识.

教师要熟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理清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促使学生自己对知识的认知的发展与能力建构,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2.促使学生改变对学习的态度

小学数学知识是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生活日常所见,较容易的理解新的知识.但是,仍有不少学生觉得数学难学.其中较为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许多学生受到“女生学不好数学”“数学是聪明人的游戏”等错误观念,导致认为自己无法学好数学.

为此,教师应积极推进学生数学学习态度的转变.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出,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只能由学生根据本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贴近生活的情境引入,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主动探索新知识,并适时给予鼓励,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3.增强数学题目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是日常生活的问题并非是直观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利用与生活相关的问题,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诠释生活,学会用数学的知识处理问题.例如,为提高商场本年度的业绩,A超市按“满100元立减50元”的方式搞优惠活动,B超市全场商品半价销售.叔叔想买一件标价为190元的裤子.

(1)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

(2)选择哪个商场更省钱?

4.增强数学课堂新课引入中的实践环节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题目.然而如上述题目的类型不一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新课引入中应加强实践活动,让每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去,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并感受到数学的实践性.

5.利用多方教材和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兴致

调查显示,广东地区小学生對数学文化史了解不多,主要原因是所采用的人教版教材对这一方面没有很好地渗透.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缺少数学文化史的传播,而苏教版教材中设有“你知道吗”栏目,人教版教材里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起源与演变历史、我国古代数学造诣以及我国古代的数学思维方法.教师可联系所学内容,选取相关的数学文化史进行文化知识的教授,带领学生感受我国数学文明的辉煌,激起学生振兴数学文化、建设数学强国的积极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方芳草.增强应用意识 提升小学数学素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1):65-66.

[2]叶鸿琳.在“真实”的课堂中经历“有效”的数学学习——例谈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施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1):82-83.

[3]庄惠芬.小学数学学科关键能力的培育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59-60.

猜你喜欢
数学素养培养策略小学生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初中数学教学之二三思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我是小学生